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24-09-15 12:03:21 来源: sp20240915

  “自己的私心,就是这样打开这个缺口”“始终没有认识到我自己这点本事、这点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出了问题”……一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一次次证明,“破法”无不始于“破纪”,“破纪”无不从思想滑坡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这启示我们,加强党纪教育,既要重视正面引导,也要加强反面警示,共同促进纪律规矩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做到自律,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纪律规矩就摆在那里,有的干部仍然我行我素、顶风违纪,说到底是没有敬畏之心。敬畏人民,就该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不敢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敬畏权力,就要知道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运用得不好,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敬畏法纪,就要清楚对党规党纪多一分敬畏,就多一分清廉、多一分安全。所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生的路才能免于灾祸,越走越宽。

  党规党纪是令行禁止的高压线,换个角度看也是自我保护的安全线。只有手握戒尺,才能对底线和边界心中有数,做到行有所止。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遭遇“温水煮青蛙”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名节尽毁。越是当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遭到消磨和侵蚀的时候,越需要紧握手中的戒尺,以党纪国法“击退”步步紧逼的“围猎”,以警钟长鸣摁住内心潜滋暗长的欲望。同样,也只有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真正弄明白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拒腐防变只有进行时。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员、干部要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手中的戒尺握得更牢一些,随时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更要在诚意正心上下实功夫,让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练就拒腐防变、正气充盈的“金刚不坏之身”。

  陈毅同志在《手莫伸》一诗中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让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用权成为习惯,党员、干部必能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品格,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编辑:何颖】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个人的暑假作业 为何“全家总动员” - 海外媒体访“知音故里” 共话知音文化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暑假作业 为何“全家总动员”

发布时间:2024-09-15 12:03:22 来源: sp20240915

  非常视点

  一个人的暑假作业 为何“全家总动员”

  开学季即将来临,“一支笔、一个人、一个晚上、一个奇迹”的大戏,又在许多家庭隆重上演。如今,说起学校作业,感到压力的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少家长,他们不但要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有的还要亲自替孩子完成作业。绘画、摄影、剪辑、写作……孩子没上几年学,家长先掌握了不少新技能。

  通常情况下,暑假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两部分。应该说,假期让孩子适当复习预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就很不错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娃读个小学我都快得焦虑症了。要牛奶盒至少我还可以网上买,但语文、数学、英语的暑假作业要求组队完成——美其名曰让孩子自己组队,其实都是家长组队,搞得家长之间开始拉帮结派……孩子们字都不认识几个,还要拍短视频,要剪辑、要选音乐、要美工、要构思……”一名家长如此吐槽,很快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另据报道,赵女士家里有个准备上二年级的孩子,老师额外布置了一项“趣味作业”:要求在假期学做几样非遗手工艺品,每样作品都要附上文字说明,开学之后带到学校展示。赵女士不敢掉以轻心,干脆不让孩子动手,由“亲友团”进行了“集体创作”,全家忙得不亦乐乎,但孩子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种作业有什么趣味。

  “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家长也知道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要想破解暑假作业成“家长作业”的尴尬局面,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老师布置作业合理适量;二是家长应该学会放手。但问题是,道理谁都知道,做起来却殊为不易。

  其实,很多老师也不想多布置作业,不想让学生作业成为“家长作业”,不能把板子都打在老师身上。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布置各种“特色作业”被视为某种指标,而学校出于展示教学成果的“刚需”,往往会挑选“完美”的“特色作业”进行展览。在这样的导向之下,一些家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面子”,不惜“代劳”乃至花钱请更“专业”的人来解决。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通知》明确指出了作业质量不高和功能异化的问题,并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近年来,“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破除这一形式主义,家校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孩子以亲身实践体验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初衷固然很好,但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承受范围,就会适得其反。学校和教师应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和原则,作业应具有针对性、适量性和启发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避免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或只能让家长代劳的作业。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到“代劳”的负面影响。孩子是完成作业的主体,家长可以充当副手,只要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适当指导和帮助就好,切莫为了“面子”和孩子一起造假。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破除“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形式主义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保持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强调让孩子独立完成,并在检查反馈环节如实肯定孩子的“原创”作品,鼓励孩子的自由发挥,让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现。(胡欣红 北京青年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