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交响乐团艺术家访华 用音乐续写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发布时间:2024-09-14 09:36:56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社 北京11月9日电 题:费城交响乐团艺术家访华 用音乐续写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作者 应妮 曾玥

  第一次来中国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特里斯坦·瑞斯·舍曼认为,11月10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将是一个光荣的历史时刻,无论于他个人还是费城交响乐团。

  这场名为“‘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将会由中国交响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联袂演出,曲目包括伯恩斯坦的《坎迪德》序曲、《二泉映月》《将进酒》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等。特里斯坦·瑞斯·舍曼将与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心草、中国交响乐团、13位费交乐手和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家们共同登台。

  五十年前的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一行百余人踏上中国的土地,成为历史上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在北京的四场演出中,曲目既有与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有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等大部头作品,空前轰动。

11月8日下午,费城交响乐团指挥特里斯坦·瑞斯·舍曼正在中国交响乐团排练厅指挥排练。  中新社 记者 应妮 摄

  11月8日下午,记者刚走进中国交响乐团排练厅,就听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念白,随即澎湃的乐声奏响,一派气势磅礴。现场正在排练的是《将进酒》,歌词源自中国唐代诗人李白。

  年轻的指挥家舍曼在两年前加入费城交响乐团,今年夏天刚接手访问北京项目。他认为,这次音乐会曲目的选择,和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是一次历史性的对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当年也演奏了这首交响曲,这是直接跟历史的对话。而五十年后的曲目,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更显著,尤其《唐诗的回响》音乐会选段除了《将进酒》之外,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枫桥夜泊》《咏鹅·咏雪》。为了更好理解这些诗词的意境,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很难,太难了”,他连连感叹。但随即,舍曼用中文说了一句“我会说一点点中文”,发音颇为标准。

  73岁的小提琴家戴维·布斯是1973年访华演出的亲历者,五十年后再度来到中国,“这是一段奇妙的经历,也是我生命中非常关键的一段经历”。他告诉 中新社 记者,时至今日他仍不断遇到当年音乐会的观众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告诉我,对音乐会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场音乐会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他坦言,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次旅行是如此重要,它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事实证明,我认为它对费城交响乐团,甚至对美国和中国也都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影响。追溯到1973年,现在的我常会把它比作我们种下的一粒种子,然后我们看到这粒种子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塔尔诺波利斯基说,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深信,音乐可以表达单靠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和观念。我们致力于实现这一理想,利用音乐的力量寻找和创造共同点。

  他和戴维·布斯同样认为,随着费城交响乐团有许多中国音乐家的加入,费交实际上已经融进了中国的DNA。“我们正在积极筹划一年后与整个费城交响乐团一起重访中国”。(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3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温度创历史之最 变暖已不可逆 - 【青听·两岸】“登陆”台籍医生喊话台青:大陆是最有机会的土壤,等你!

2023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温度创历史之最 变暖已不可逆

发布时间:2024-09-14 09:36:57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网 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领衔联合中外16个研究机构共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1月11日在专业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AAS)发布最新合作完成的2023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称,2023年全球年平均海表温度、2000米以上海洋热含量、海洋层结、海洋温度的空间不均匀性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的最高一年,同时,海洋变暖存在不可逆性。

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上图为IAP/CAS数据;下图为NOAA/NCEI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2023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叠加上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在2023年发生了剧烈变化:

  海表温度和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达到历史新高。其中,2023年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2022年增加的数量,相当于可以使23亿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从室温(20℃)加热到沸腾且完全蒸发。并且,近5年海洋连续打破“最热”记录,成为全球海洋最热的5年。

根据IAP/CAS温度数据产品(1米层)分析的1955年至2023年12月全球平均海表温度变化。黑线为年均值,红色为月均值;异常值为相对于1981-2010年常年值;左上角内框为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2023年1-3月是持续3年的拉尼娜事件的尾声,4月之后,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发展,全球海表温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比2022年高0.23℃。相对于1981-2010年的常年值,2023年海表温度异常从1月的0.35℃增加到9月的0.67℃,使2023年9月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海温最高的月份。

  与此同时,其他海洋物理要素也出现重大变化。自1958年以来,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的盐度差指数和分层时间序列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盐度差指数强劲增长,表明“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空间变化持续。2023年盐度差指数达到7.2毫克/千克,为自1958年以来的第四高水平。此外,2023年,上层2000米海水温度的不均匀指数增大至0.093℃,也达到历史最高值,表明海洋温度空间方差的大幅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海洋温度的非均匀变化导致。

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盐度差指数SC(a)、层结(b)、温度空间非均匀性指数(c)变化时间序列。黑色线条为月度变化,条状色条为年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海洋物理环境的显著变化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2023年,新西兰、中国北京和河北、美国阿拉斯加、印度、意大利、日本、美国佛蒙特州、肯尼亚和东非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美国南部、中国、印度、欧洲南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法国)和很多地方都经历了创纪录的热浪。受海洋变暖趋势的影响,海洋热浪等海洋极端高温事件不断增多,给海洋渔业、养殖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更热的海洋会持续降低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影响海洋生态系统,进一步影响人类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是台风、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能量来源,更暖的海洋将导致未来台风更强、降水更多,给登陆地造成经济和社会损失。海洋环境的变化已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产生深远的社会和生态后果。

  2023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还特别提醒说,海洋变暖存在不可逆性——就算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海洋变暖也将在本世纪持续。这对气候治理产生了新的挑战,即除了需要减排以及增加新能源的使用之外,必须注重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包括加强气候监测、提供更好的预测和预警系统以防范气候灾害等。

海平面上升成为马尔代夫的一大威胁,而海洋变暖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推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据了解,该研究报告作者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意大利国家新技术中心、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美国宾州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2023年海洋观测格点数据、全球海洋盐度和层结数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2023年格点数据,也同时发布并提供在线数据下载。(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