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感怀,从伦敦到舟山——“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

发布时间:2024-08-09 20:11:13 来源: sp20240809

新华社杭州/伦敦6月19日电 通讯|感怀,从伦敦到舟山——“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

新华社记者

1942年10月,日本军队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沉,843人遇难,384人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80多年后,当年那些英军战俘的15名后人,来到舟山群岛海域,缅怀先人,感佩义举。

18日下午,舟山群岛蔚蓝海面上,“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家属倚靠在船尾甲板,泪流满面。他们呼唤亲人的名字,将白色花瓣撒向大海,告慰逝者。

“我父亲幸运地从底舱逃生,被中国渔民救起,但他的许多好友葬身大海。”肯尼思·萨蒙说。

萨蒙约11岁时通过父亲的日记了解到“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希望能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舟山渔民在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没有他们的帮助,战俘们不可能活下来。”

在位于舟山的“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纪念馆里,船上被炸断的木梯、啤酒桶、中国渔民送饭的竹篮……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了80多年前那次生死营救。

“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家属边走边看,不时举起手机拍照,有人感慨落泪。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丹妮丝·维尼说:“如果当年没有舟山渔民相救,我父亲不可能活下来,也不会有我。我永远感谢他们。”

在那次营救中,舟山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救起384名战俘。救援渔民的后人胡亦芳说:“当时岛上没有多少农田,渔民常年半饥半饱,为了安顿获救战俘,渔民们可谓倾尽所有,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来。”

“中国渔民冒着巨大风险进行了营救,这是真实的历史。言语无法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幸存者之子詹姆斯·桑顿说。

近日,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影片通过中、英、美等多国亲历者及亲历者后代、历史学者的讲述,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在大银幕重现了这段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纪录片导演方励说,记录、守护、铭记这段历史,是对生命的纪念,对和平的呼唤。

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竖立着一块“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这座大理石纪念碑于2021年落成,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船沉没场景,背面详细介绍了沉船经过以及舟山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英勇事迹。

据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秘书沈健介绍,近年来,每年10月初,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都会举办“里斯本丸”号沉船纪念活动,以寄托哀思并感佩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多年组织“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纪念活动的吴似真说,每年都会有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委托他们在纪念活动上诵读。

“舟山渔民自发的营救行动,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争悲剧》作者、英国学者托尼·班纳姆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都是充满力量和人性光辉的事件。”(参与记者:朱涵、于艾岑、段菁菁、许凤、赵晓娜)

(责编:苏缨翔、张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创新表现形式 北京人艺新排《雷雨》在天津首演 - 水利部:到2035年实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存量问题全面解决

创新表现形式 北京人艺新排《雷雨》在天津首演

发布时间:2024-08-09 20:11:15 来源: sp20240809

   中新网 天津10月11日电 (张少宣 王在御)10日晚,天津大剧院歌剧厅舞台大幕落下,观众席掌声雷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版《雷雨》连续2天的演出圆满结束。

  在“2023海河戏剧节”曹禺经典剧目荣誉演出单元中,该剧作为三部曲中唯一一部来自天津以外的剧场作品,自开票起就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开演前半个月,两场演出共3000余张票就已售罄。

10月9日晚,2023首届海河戏剧节“曹禺经典剧目荣誉演出单元”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版《雷雨》在天津大剧院上演。 佟郁 摄

  北京人艺作为曾经的“郭老曹”剧院,曾将多部曹禺名作搬上舞台,创造了诸多经典,深受全国戏剧观众的喜爱。仅《雷雨》一剧,就排演了不同的版本。此次演出为天津观众带来的是2021年首演的全新版本的《雷雨》,由濮存昕和唐烨共同执导。濮存昕介绍这个戏的创新点时谦逊地说:“所谓的新版,实际上是在原著中发现了线索,恢复了一些被删去的台词,尝试挖掘新的线索,是一种小字辈儿的‘解密’,而不是我们斗胆去解构或者篡改。”

  唐烨导演表示,在创排之初,剧组就曾赴天津曹禺故居体验生活,并从曹禺故居中看到曹禺所题的“《雷雨》是一首诗”,从而奠定了这一版《雷雨》创排的基调,此次回到天津,也是一次“还愿”之旅。“这是北京人艺在疫情之后首次出京巡演,也是新版《雷雨》首次走出北京人艺,参加的是首届海河戏剧节。三个‘第一次’,希望能带给天津观众新鲜的观演体验。”院长冯远征如是介绍。

  幕启,闷雷阵阵,偌大而寂寥的周公馆里,标志性的老式沙发立在舞台中央,濮存昕饰演的周朴园颇显颓态,呼唤着繁漪与侍萍。结尾,沙发依然伫立,剧中主角却一同离去,为悲怆的雨夜画上落寞的句点……该版《雷雨》立足于1934年版剧本,深入挖掘曹禺本意,创新了序幕及尾声形式,让情感表达更富张力。

  全剧还对原剧本中隐藏的细节抽丝剥茧,使潜藏的线索浮出水面:周朴园执意搬家的原因、周萍手中枪的来历,在剧中得到一一解答;一些幕后的情节也在剧中详尽展现:众人雨夜奔寻四凤的慌乱彷徨、周萍自戕时的不甘与绝望,系列创新视角为观众提供了剧情解读的新思路。

10月9日晚,2023首届海河戏剧节“曹禺经典剧目荣誉演出单元”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版《雷雨》在天津大剧院上演。 佟郁 摄

  诗意化呈现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舞台上方的“云”成为舞美设计的视觉中心,既浪漫唯美,又具有强烈的表意功能;头披白纱、怀抱幼子的年轻侍萍的身影不时缓缓浮现,在老年侍萍的回忆里重拾当年的苦楚,也将周朴园对昔日爱人难以忘怀的情感进行具象化表达。

  北京人艺的实力演出班底对角色的塑造,令在场观众们赞不绝口。濮存昕饰演的周朴园,不再单纯呈现权威、冷漠的刻板形象,减了少许“阴鸷”,流露出属于常人的纠结、恻隐、落寞等细微情感。史兰芽饰演的侍萍、白荟饰演的繁漪、李洪涛饰演的鲁贵,都更为立体鲜明,揭示出符合角色内心逻辑的“另一面”,王俊淇、陈红旭、徐督、解天等青年演员,也让观众看到了北京人艺新生力量的专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仍坚持北京人艺不使用麦克风的演戏传统,即使在1600座的大型剧场中,4楼最末排观众听到的人声依然洪亮清晰,展现了北京人艺团队深厚扎实的表演功底。(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