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线“上新”,释放啥信号?

发布时间:2024-08-16 19:44:55 来源: sp20240816

  中国国际航空北京-济州航线复航仪式3月31日在韩国济州国际机场举行。此次复航的“北京-济州”航线由波音737-800机型执飞,每周三、四、日运营。图为乘坐国航济州至北京航线班机的旅客在值机区拍照留念。   孙一然摄(新华社发)

  海南省三亚市积极推动境外航线恢复和境外航线网络布局工作,累计开通了15条境外航线,包含往返首尔、雅加达、河内、阿拉木图、曼谷、新加坡、莫斯科等境外航线。图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凤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引导由阿拉木图飞抵三亚的旅客下机。   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摄

  4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北京大兴-利雅得航线首航,标志着中国内地至沙特阿拉伯首条定期直飞的客运航线正式开通。进入夏秋航季,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将新开国际航线,增加热门航线班次。中国民航局预测,2024年民航国际客运市场将加快恢复,预计2024年底每周达6000班左右,恢复至2019年的80%。

  国际航线“上新”,背后有哪些因素推动?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客运恢复,出入境需求增长

  “回国的时候,我买的航班都超售了,工作人员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等下一班。”刚刚结束五天日本游的陈卓夫告诉记者,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经济舱航班已经售罄,出境游热度攀升。“现在签证办理方便、通关便利度提升,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打算‘五一’假期出境游,机票变得抢手了。”陈卓夫说。

  出境游需求高涨的“热力”反映在持续高速恢复的国际航班数据中。今年3月,国航国际客运运力投入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大幅提升,分别达到3.4倍和4.53倍;南方航空国际客运保持翻倍增长,客运运力投入同比回升1.79倍,旅客周转量同比回升约2倍,均高于同期国内、地区运营数据。

  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均创下历年一季度最高值。具体来看,民航全行业一季度共完成旅客运输量接近1.8亿人次,为历年一季度客运量最高值,同比增长37.7%,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其中,国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1412万人次,规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

  从航班量来看,航班管家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民航国际航线航班量13万架次,环比2023年四季度增长19.7%,民航国际整体恢复率达69.2%。在出港目的地中,东南亚仍是热门目的地,航班占比41.6%,韩国、日本、泰国位列前三;西亚、中亚及非洲地区的航班恢复率已超2019年水平。

  3月31日起,民航进入夏秋航季。各大航司新增、加密了不少国际及地区航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南方航空有关负责人介绍,本航季将新开广州至伦敦盖特维克、多哈,北京大兴至德黑兰、利雅得、澳门,乌鲁木齐至莫斯科等多条国际和地区航线。东方航空方面表示,将新开上海—利雅得、维也纳航线等。吉祥航空自4月2日起新增每周三班上海浦东至雅典直飞航线、7月1日起新增每周三班上海浦东至曼彻斯特直飞航线、7月3日起新增每周三班上海浦东至布鲁塞尔航线。

  民航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夏秋航季批复164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每周17257班客货运航班计划申请,共通航70个境外国家,自63个国内城市连接178个国外城市。国际客运航班量继续保持增长,周边国家客运市场显著恢复,至越南、日本、老挝、俄罗斯的客运航班有较大增幅;免签政策利好影响逐步显现,至匈牙利、奥地利、西班牙、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航班量明显增长。

  “批量‘上新’的国际航线,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程度持续提升,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记者说,“海外旅游需求持续恢复和释放,中国扩大利用外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做法助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双向贸易、双向投资,必然对商务人员往来、国际航班需求攀升产生强劲的推动力量。”

  货运繁忙,展现外贸活力

  凌晨3点,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新郑机场”)的跑道上依然热闹,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货运航班起降。这里是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每天,来自欧美、东南亚等的10多架飞机满载货物抵达,又有近1000吨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从这里飞往全球。

  “机场组建专班对接各大航司,从落地保障、航线航权到设施租建,每一项都跟踪服务、全力支持,以最大的诚意打动客户。”河南省机场集团市场营销委副主任陈曦介绍,目前在郑州新郑机场运营的货运航司已有30家,机场累计开通货运航线49条,建立了横跨欧美亚的枢纽航线网络,“今年,我们又新开郑州到美国芝加哥、日本大阪等地的8条航线,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繁忙的货流,彰显外贸澎湃活力。今年以来,各大机场密集增加国际货运航线,实现全球货物互联互通。

  近日,马来西亚世界货运航空一架B738全货机从深圳机场飞往古晋,这是深圳机场今年新开的第二条国际货运航线。该航线开通后,深圳机场国内外货运航线通航点达到60个,其中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通航点达到38个,覆盖洛杉矶、芝加哥、法兰克福、巴黎、伦敦、列日、布达佩斯等全球主要航空货运枢纽。除了此次新开至古晋的货运航线,4月,深圳机场还对深圳至伊斯坦布尔、悉尼、圣保罗、多哈等4条国际货运航线进行了频次加密,今年已累计新开及加密9条国际货运航线,进一步满足了深圳高新技术、跨境电商以及生鲜冷链等适空产品的空运需求,带动机场货运业务量稳步增长。

  航线增加了,提升效率更是关键。

  “10年前,从深圳发货经郑州新郑机场到卢森堡,加急也要4天,现在最快只要2天。”河南新百福国际物流公司总经理张艳平感慨,这省去的2天时间,对分秒必争的物流企业十分重要,“货运出港要经历一系列流程,以往得跑多个窗口、填多张单证。从预配舱单、安检单到报关单、鉴定报告等,十几张单证环环相扣,很多还要盖章。”

  自从河南省机场集团牵头搭建航空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机场、海关、航司、货代等数据链,绝大多数流程转为线上办理,重复填报、多头申报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仅这一项举措就将数据传输时效提升20%,企业经营成本明显降低。”河南省机场集团货运公司总经理谷长宝介绍,机场建成了全国电子化程度最高的航空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吸引260多家企业入驻,去年办理46万单货物。

  “航线覆盖范围、货运航司多少,直接关系到航空物流枢纽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辐射能力。货运航班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中心,有大量高附加值产品需要通过航空货运运往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大量进口产品通过国际货运进入中国,体现了市场需求在攀升。”张建平说,“未来,应及时充分研判市场需求,拓航线、提速度、增加仓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从而持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RCEP国家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联互通。”

  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国际客运航线高速恢复,是消费者出行需求不断释放的体现;货运航线增加,则是中国外贸经济活力满满的体现。”张建平说,“这不仅有效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塞尔维亚“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博扬·拉利奇表示,自2017年塞尔维亚和中国互免签证政策生效以来,赴塞尔维亚旅行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促进了塞尔维亚经济发展和两国人文交流。“今年春节期间,塞尔维亚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很多中国游客来到这里。”他表示,中国出境游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为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去年以来,中国出境游持续回暖。这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明证,也为全球旅游业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我们热切期盼更多中国游客到来。”

  泰国总理办公室发言人猜·瓦差隆表示,泰中互免签证协定3月1日生效后,预计将有更多中国游客选择泰国作为旅游目的地。这将进一步推动泰国旅游业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如何看待今年的民航发展走势?

  民航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一季度与当前民航的恢复情况来看,二季度航空出行或将持续“淡季不淡”的特点。未来,民航局将引导各航空公司继续在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旅游客源国家间加大运力投入,增开航线航班,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同时,还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航权资源使用监管,提升航权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国际客运航班的快速恢复。

  业内普遍预计,随着国际航班的增开,出境游市场将在今年“五一”假期及暑假迎来大幅上涨。

  南方航空有关负责人介绍,南航将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各地机场运行保障条件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班恢复和增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友好交流事业,不断满足广大旅客的航空出行需求。

  “持续推进国际航班恢复,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占芬认为,今后中国国际航线增量,一是来自东南亚、东北亚等传统周边市场,二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若要进一步提升航线网络国际通达性,需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打造“大出行”生态服务,为旅客带来更加多样化、便利化的航空产品。

(责编:申佳平、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4,AI将走向何方 -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架小型飞机坠毁多人死亡

2024,AI将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24-08-16 19:44:56 来源: sp20240816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新的一年,那些旧岁未完成的梦想又将翻开新章。去年底英国《自然》杂志刊文预测的2024年十大科学进展中,人工智能的进步和ChatGPT人工智能占据前两位。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过去一年中已有无数突破,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已来的标志,将在当下和今后继续走近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对于科学而言,它的哪些成果将带来有益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国产“PANDA”用于胰腺癌早筛

  人工智能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其中在疾病诊治领域,人工智能已发挥出较强的影响力。

  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5年生存率极低,美国癌症协会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1%-12%,中国的最新数据为7.20%。患者如果能尽早发现病情并实施手术,疗效相对更好,但是,胰腺癌往往不易查出,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因此,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早期诊断胰腺癌和其他癌症,是科学家寄予厚望的努力方向。

  最近,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与阿里达摩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联合,采用“平扫CT联合人工智能”(平扫CT+AI)进行大规模的胰腺癌早期筛查,在真实世界中的敏感性达92.9%(判断存在胰腺肿瘤的准确率)、特异性达99.9%(判断无肿瘤的准确率)。这一结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自然-医学》上,该期刊还专门刊登评论文章称:人工智能和基于图像的癌症筛查,即将迎来黄金时代。

  我国研究团队开发并训练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胰腺癌早期筛查模型PANDA,利用AI放大并识别平扫CT图像中肉眼难以识别的细微病灶特征。结果显示,PANDA能够在平扫CT上准确地检测和诊断胰腺导管腺癌(胰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90%以上)和非胰腺导管腺癌病变,并可随时用于大规模无症状患者群体的筛查。

  与增强CT相比,对患者使用平扫CT可减少辐射剂量,且能消除患者因对比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上,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也难以通过平扫CT来识别胰腺导管腺癌,但PANDA与平扫CT结合使用,在鉴别常见胰腺病变亚型方面有一定优势。研究人员收集了多家医疗机构3208例真实患者的数据训练PANDA,然后用于10个医学中心6239例患者的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模型识别胰腺导管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优秀。

  PANDA有望作为一种新的大规模胰腺癌筛查工具,在医院或体检中心广泛应用。目前,该模型已在就医、体检等场景中被使用超过50万次,假阳性非常低。除用于胰腺癌诊断筛查之外,研究团队正在联合全球多家一流医疗机构,利用PANDA与平扫CT检查更多的癌症,包括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6种高发癌症。

  GPT等生成式AI将更新迭代

  展望今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自然》杂志列出了几个代表性AI模式的出现和作用,比如,GPT-5将会问世,而且可能比其前身GPT-4展示出更先进的功能。同时,GPT-4的竞争对手Gemini(另一个生成式AI工具)和其他AI工具也将推出。

  GPT-5和Gemini都是大语言模型,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用于创建新的内容和想法,包括对话、故事、图像、视频和音乐等。因此,它们不仅能生成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作品,还能生成艺术产品,用于科研和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人的交流和服务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不同的语言导致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类有交流障碍,同声翻译AI软件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的元宇宙(Meta)公司研发出开源无缝交流语音翻译模型Seamless,谷歌公司则研发了无监督语音翻译AI系统Translation 3。其中,元宇宙公司的Seamless是个“大一统模型”,集成了其他3款深度学习模型的全部功能,可以实时进行更自然、更真实的跨语言交流。谷歌公司的Translation 3在翻译词汇的同时,还能处理停顿、语速、说话者身份等非文本语音的细微差异。

  更为神奇的是,人工智能软件还有望用于“嗅闻”气味,并分析气味分子的结构。目前,人们可以用波长来研究视觉、用频率来研究听觉,并可通过仪器进行测量和评估,但还无法根据分子结构来测量或准确预测物质分子的气味。

  美国的谷歌公司、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和英国雷丁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仅根据分子结构就能预测其气味特征的AI工具,它可以识别外观不同但气味相同的分子,还可以识别外观非常相似但气味完全不同的分子。

  这个人工智能系统被称为气味图谱(odor map),经过气味分子的大数据训练,它不仅适用于辨别已知的气味物质,也可用来辨识结构非常相似的气味物质,还可以描述具有不同分子特征的大量不相关分子。从应用场景来看,气味图谱不仅可以用于食品和农业,以预测和发现新的化合物、香料和食物,还可以用于化工产品和化妆品的研发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其“嗅觉”灵敏度比狗的鼻子还可靠。

  对付抗生素耐药菌有新突破

  《自然》杂志预测,今年,深度思考人工智能公司将发布人工智能工具阿尔法折叠(AlphaFold)的新版本。此前,研究人员已经用阿尔法折叠的旧版本高精度预测了蛋白质的3D形状,而新的阿尔法折叠将以原子精度模拟蛋白质、核酸和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突破将为药物研发开辟新的途径。

  人工智能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方面更能大展身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快速发现新物质、发明新材料。

  所有人都会生病,过去人类为此使用了太多抗生素,再加上在养殖业中对动物使用的抗生素,使得很多细菌的耐药性大增。早在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警示,如果人类没有节制地使用抗生素,未来感染性疾病将陷入无药(抗生素)可用的困境。

  或许,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解决这一难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人工智能从上千万种化合物中识别出了一类新型抗生素类型,它可以杀死临床上常见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研究团队通过测试约3.9万种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活性来生成训练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以及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信息输入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训练了3个额外的深度学习模型,以预测这些化合物是否对3种不同类型的人类细胞有毒性。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化合物既可以杀死细菌,又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小。

  研究团队筛选出大约1200万种化合物,人工智能模型根据分子内的化学亚结构识别出5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并预测它们可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后,人工智能模型选出两种化合物,认为是最好的抗生素候选者。

  之后,研究团队用两种小鼠模型来验证抗生素候选者,一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小鼠模型,另一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系统感染小鼠模型。结果显示,这两种抗生素候选者均明显降低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模型选出来的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局部和全身感染都有效,适合进一步研发并用于治疗严重的、败血症相关的耐药菌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抗生素候选者能破坏该细菌的细胞壁,却不会对人类细胞膜造成实质性损害,对人类细胞是安全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人工智能还可以筛选出更多的抗生素用于治疗疾病。

  研究“AI会不会产生意识”很必要

  有意思的是,《自然》杂志还把关于意识的辩论和发现列入了今年的科学进展,认为这不仅是对人类基于大脑和神经产生意识的研究,也表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获得关于人类心理学和哲学研究的突破。当然,关于这项研究最大的争议仍然是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意识,以及人类如何对待可能拥有意识的人工智能。

  此前,邓普顿世界慈善基金会资助3000万美元对意识产生的两种主要理论进行研究和验证,一是整合信息理论,二是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来自不同实验室的研究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和脑电图,研究了256名人类参与者视觉体验的内容和持续时间的神经相关性。结果发现,在视觉皮层、腹颞叶皮层和额叶下皮层中存在反映意识内容的信息;在枕叶皮层和外侧颞叶皮层中的持续反应反映了刺激持续时间;在额叶和早期视觉区域之间存在内容特异性同步。

  简单来说,这些结果证实了整合信息理论和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的一些预测,但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自然》杂志预测,在今年年底之前,科学家会对意识的神经基础有新的认识,并公布新的实验结果。

  与此相关联的是,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产生意识?有科学家担心,如果人工智能演化出意识,就有可能从人控制人工智能转化为人工智能控制人,那将是人类的末日。尽管更多的人对“人工智能产生意识”这个假设不屑一顾,但是数学意识科学协会(AMCS)的成员呼吁联合国提供更多资金,来支持意识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该协会称,迫切需要对有意识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界限进行科学调查,这涉及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理解人工智能意识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出意识,是否应该允许人们在使用后能有效而简单地将其关闭?

  当前,国际上有一些研究人员预测,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将在5-20年内实现。但事实是,这一结论缺少研究支持,2023年没有一项资助是用于“研究人工智能产生意识”的。数学意识科学协会的研究人员认为,了解什么可以使人工智能有意识,才能评估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系统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它们可能引发的危险及如何应对这种危险。

  无论如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意识并得出确切结论,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极具意义,届时,再评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是恩惠还是负担也不迟。

  (北京日报)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