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青年的茶会:以茶会友 海纳百川

发布时间:2024-07-31 12:47:17 来源: sp20240731

   中新网 昆明5月27日电 (记者 缪超)“看到品种丰富的优质云茶走进比利时,感觉我和家乡云南的距离又近了。”近日,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中国学生李鹏翾,在互联网上得知“茶和天下·雅集”比利时站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云南)茶文化系列交流活动于5月24日在布鲁塞尔举办,他为之兴奋。

  活动上,人们一边慢啜细品红浓明亮的茶汤,一边饶有兴致地沉浸于云南艺术家们带来的“茶”主题文艺表演和非遗展演,从中感知中国文化,遥想和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李鹏翾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来自我家乡的茶文化走进比利时,让更多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这和鲁汶大学学生组织的‘茶会’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为“茶和天下·雅集”比利时站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云南)茶文化系列交流活动在布鲁塞尔举办。 中新网 记者 刘冉阳 摄

  李鹏翾199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2014年远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深造。

  初到比利时,街道上弥漫着一种独特香味,是从各种面包店里传出,这让他迅速喜欢上了这个陌生的国家。而鲁汶大学所在的城市规模,在中国就相当于一个村庄,“中国留学生也管鲁汶叫鲁村,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三四层的小楼鳞次栉比,古朴而又安静。”

  比利时人喜欢中餐,因此当地中餐馆众多,安特卫普唐人街的中餐馆周末俱是爆满。这让只身异国他乡的李鹏翾感到,游子与祖国的距离并非千山万水之遥。

  比利时天气阴冷潮湿多雨,作为中国留学生,李鹏翾与当地人的交流,往往从天气话题开始,进而延伸到中餐、茶叶等中国文化,“个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往往最吸引他人,也是最好的交流窗口。”

  “说起茶,比利时商店售卖着多种茶叶,大部分产自英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少量来自中国的茶叶。”李鹏翾告诉记者,但这不妨碍他与同学们聊茶叶相关话题,因为作为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茶,源自中国,根在云南。

  在过去100多年里,英、俄、法、中、日等国众多科学家,从地理分布、遗传变异、亲缘关系等不同角度对茶树的起源进行大量研究,锁定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就是世界茶树的核心原产地。云南生长的树龄3200多年、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树——锦绣茶王和景迈山的万亩古茶园,皆是印证。

图为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学生们在为“茶会”活动准备餐点。李鹏翾 摄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学生们会不定期自发组织“茶会”活动,形式更像英国人喝下午茶。李鹏翾说,“茶会”上,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会带来本国产的茶叶供大家品鉴。

  李鹏翾偶尔参加“茶会”活动。他平时虽不常喝茶,但出生长大于云南,自小耳濡目染了不少茶文化知识。“我会跟大家分享古代中国人喝茶的传统和礼仪、云南普洱茶为何分为茶砖和茶饼、起源于云南的茶马古道如何连通世界历史等话题知识,“茶马古道是一张古老的贸易网络,欧洲人对此特别感兴趣。”

  在“茶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除聊茶之外,还会讨论平常学科作业,并谈及历史、哲学、宗教等,话题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成为好友甚至知己。

  “当茶树在数千年前落籽中国西南的云南时,或许并不会想到:有一天,相隔万里的人们会以品茗为名,畅饮时光,欢聚一堂。”身为云南人的李鹏翾,常为自己来自茶叶的故乡而感到自豪。(完)

【编辑:张子怡】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向破坏耕地行为坚决“亮剑” - 突出战略导向 进一步优化提名机制

向破坏耕地行为坚决“亮剑”

发布时间:2024-07-31 12:47:18 来源: sp20240731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把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对66件耕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进行集中督办交办,督促强化执纪执法,严查问题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目前,66件问题线索已全部办结,共追责问责746人,其中204人为地方党委、政府或部门“一把手”,释放了以铁的纪律护航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强烈信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党中央三令五申,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是仍有一些地区和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督促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强化监管、加大整治力度,深挖彻查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以精准监督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要求。

  强化政治监督,压紧压实责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耕地保护“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督促职能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耕地保护相关工作,坚决纠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紧盯主体责任落实,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调研督导,压紧压实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督促各地党委、政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

  深挖彻查耕地乱象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例表明,耕地乱象背后往往存在监管不力、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存在以权谋私、利益交换、收受贿赂等腐败问题。今年2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明确要求坚决惩治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战略举措落实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针对66件耕地违纪违法典型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地方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违规推动、违法审批等背后的责任问题,以及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腐败问题。一系列举措,释放出“严”的信号和“惩”的震慑。要继续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贯穿耕地保护监督工作始终,严管严治、动真碰硬,精准监督执纪问责,向破坏耕地行为坚决“亮剑”。

  聚焦突出问题,推动整改整治。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化整治。通过梳理典型案件发现,贯彻落实党中央耕地保护决策部署打折走样,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土地整治项目等谋取私利,地方党委、政府主导推动违法征地批地、占地搞建设,有关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不担当、不尽力,违规侵占耕地挖湖造景、建“大棚房”等“非农化”问题较为突出。要紧盯突出问题加强专项监督,持续开展纠治,强化执纪执法问责,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尽责。要深入剖析已查办案件暴露的短板漏洞,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等方式,推动职能部门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监管措施。要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强化震慑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耕地保护重要性,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承担起耕地保护责任。(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鹃)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