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外国友人镜头里的中国古建筑)

发布时间:2024-07-20 21:04:13 来源: sp20240720

  湖北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66处,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武当山南岩宫的飞檐斗拱。   武当山美国籍武术教练 杰克·平尼克摄   “武当山古建筑大多靠木制榫卯结构固定,建筑的飞檐斗拱风格独特,艺术感融入每一个细节,展现出的工匠技艺令人钦佩。”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沿沱江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极具工艺审美和文物研究价值。图为凤凰古城吊脚楼一瞥。   俄罗斯籍游客 鲁德姆·塔季娅娜摄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凤凰古城时,吊脚楼、虹桥等古朴精美的特色古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让我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江苏苏州市网师园始称“渔隐”,园内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各种建筑布局紧凑,精巧绝伦。图为网师园一隅。   西交利物浦大学委内瑞拉籍留学生 文森特摄   “苏州园林的美景有一种能够让人内心感到平静、轻松的力量。”

  陕西西安市的大雁塔共7层,高约64米,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图为大雁塔远景。   西安石油大学坦桑尼亚籍留学生 卡伦博·乔治·史蒂文摄   “大雁塔雄伟壮观,在古城里矗立千年,诉说着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故事,令人震撼。”

  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建于元代,300余栋不同时期的徽派建筑在此绵延,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图为屯溪老街游人络绎不绝。   安徽黄山伊朗籍居民 莫斯塔法·巴尔赞德摄   “屯溪老街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常和家人漫步其中、徜徉其间,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始建于隋代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石家庄市赵县,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图为赵州桥近景。   河北师范大学孟加拉国籍留学生 穆罕默德·阿里夫·拉赫曼摄   “当得知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时候,我惊叹于这座古桥竟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河南鹤壁市淇县的朝歌老街,完好保留了清末建筑5处、民国建筑23处。图为朝歌老街全景。   郑州大学伊朗籍留学生 哈尼埃萨达特·米尔达马迪摄   “朝歌老街的一砖一瓦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尽显中国古建筑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值得品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建筑传承历史文脉、蕴含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许多在华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国友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的这些古建筑,仿佛一处处时光雕琢的印记,能够带人穿越时空,追寻历史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邵玉姿、方敏、强郁文、王云娜、高炳、王伟健、徐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云南西双版纳:保育澜湄流域珍稀土著鱼类 - 美太空军推出新型部署模式

云南西双版纳:保育澜湄流域珍稀土著鱼类

发布时间:2024-07-20 21:04:14 来源: sp20240720

   中新网 西双版纳4月14日电(记者 缪超) 丝尾鳠、大鳞四须鲃、中国结鱼、双孔鱼、叉尾鲇、裂峡鲃……记者14日走进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这里繁育着鱼类亲本85种,其中大宗淡水鱼及名优品种19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土著鱼品种66种。

图为王敏奇的鱼苗繁育基地。 中新网 记者 刘冉阳 摄

  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在勐海县政府支持下,致力于将澜湄流域的珍稀土著鱼类,进行保育研究和开发利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蜿蜒数千公里的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一路向南经过西双版纳后,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

  “我从小在澜沧江流域周边长大,父亲是老一辈的水产人。”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奇告诉记者,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十分热爱各种鱼类,“我刚开始是跟随父亲一同繁育常规的罗非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经济鱼苗。”“2013年,我开始思考能不能通过人工驯养,来实现迁地保护和保育、繁育澜湄流域这些珍稀的土著鱼类,然后再将其放回到江河里去,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2013年走上收集驯养澜湄流域土著鱼的这一路,十年间不分地点、不分白天和黑夜,只要有土著鱼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图为王敏奇繁育的鱼苗。 中新网 记者 刘冉阳 摄

  “土著鱼的保护和开发说起来挺容易,但做起来挺难。”王敏奇告诉记者,他们从技术、设备、水源等不同方面进行尝试,不断的反复失败和实验,足足用了7年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了一条技术路线。

  十年来,王敏奇与父亲一同成功繁育各类鱼种约35种,其中在澜湄流域土著鱼类生物育种方面获得授权12项人工繁育发明专利。如今,他的鱼苗供应销售不但涉及中国国内的几个重点养殖省份和云南省大部分的地区,还辐射带动东南亚周边的几个国家进行养殖。

  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不忘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自2015年至今,王敏奇无偿提供了价值380万元的丝尾鳠、大鳞四须鲃、双孔鱼、叉尾鲇、裂峡鲃等澜湄土著鱼苗54万余尾,用于开展澜湄流域的增殖放流活动。“澜沧江-湄公河不仅是一条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黄金水道,更是一条关系子孙后代福祉的生态走廊,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经济之路。”(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