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成为第一家健康医疗服务公司入榜《财富》“2023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发布时间:2024-07-11 15:08:01 来源: sp20240711

  11月21日,《财富》(中文版)发布“2023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爱康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爱康集团”)与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登行业明星榜。

  值得关注的是,该榜单问世17年以来,医疗领域一直以老牌医疗制造业的巨头企业为主,今年呈现新态势,首次将“医疗服务”纳入到行业细分榜,爱康集团作为唯一的一家综合性健康医疗服务企业入选榜单,也是榜单史上第一家主营业务为健康医疗服务的上榜企业。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与推动,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的收入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科学技术层面的突破等因素,使得医疗服务不仅成为时代重要的民生课题,更让其成为最具投资前景和“高成长性”的赛道之一。企业的本质与使命是为社会解决问题。

“2023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上榜医疗企业

  创办于1930年的《财富》杂志,以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在国际工商界拥有广泛的影响与号召力。“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是《财富》(中文版)公认的年度权威公司评价系统,旨在为考量中国企业的软实力提供指引。今年参与榜单申报而进入候选池的244家公司,既有《财富》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也有“镁光灯下”的明星公司。《财富》(中文版)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并与编辑部评分加权计算后,呈现了近4万中国企业管理人心目中年度最赞赏和尊重的公司。问卷依据受访者所在行业,请受访者从管理能力、人才吸引力、产品/服务能力、社会责任、投资价值、资产和全球化等维度指标,对同行业候选公司进行打分,行业综合得分最高的5家公司进入行业明星榜。

  《财富》指出,尽管当前贸易局势紧张、地方冲突持续,以及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仍挥之不去,一批中国公司依然在获取商业成功的同时赢得了业界尤其是同行们的赞赏。它们在经营水平、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压力和变局之下展现出了中国公司稀缺的韧性。

  成立于2004年的爱康集团,即将于明年迎来企业成立的第20个年头。近二十载的发展历程,爱康见证和参与了国内健康体检市场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从推出有人“管”的健康体检战略,着眼于癌症及重大慢性疾病精准早筛,到引入人工智能应用,打造出初具规模的“爱康AI矩阵”,建立起中国体检行业第一个千万级用户云平台,并开始建立从“检”到“管“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作为行业的探路者,爱康一直致力于用创新科技来驱动健康管理行业服务模式变革。在探寻企业卓越发展的道路上,不变的始终还有爱康的“底气”、“底色”与“底蕴”。

  01 以质取信,行业开拓者的“底气”

  2004年,张黎刚创办了爱康集团的前身之一爱康网。那时,互联网还处于蓝海时期,张黎刚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把之前创立的e龙网在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平台上的成功经验植入到医疗行业,让在线体检预约、在线健康评估、专家咨询等早年间在医院之外不可能获取到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帮助客户得以实现,这也让爱康网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破局者”。

  创办三年后,爱康网与国内起步较早的连锁体检机构上海国宾合并成为爱康国宾,建立起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公司,张黎刚担任合并之后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合并后的爱康国宾接连签约了多家业务覆盖全国的企业级大客户,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提供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的专业连锁机构,通过“IT+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依托旗下健康医疗服务中心、IT技术平台和客户服务体系,在行业中率先提出“360°健康全面管理”理念。

  2017年起,爱康以战略升级的方式,推出做有人“管”的体检战略,通过健康体检加基因检测的方式,率先布局癌症及重大慢性疾病早筛,引领行业走向精准体检时代,并通过搭建iKangCare+企业客户分级服务体系和iKangPartners+合作伙伴计划,为企业客户提供专家级、可信赖的健康管理服务。

  如今,爱康已拥有近170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与全国200多个城市的800家医疗机构建立起合作网络,每年为近千万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张黎刚看来,体检是一份良心事业,品质至关重要。“爱康做的是预防医疗,我们把能不能查出病,作为一项非常关键的考评指标。”张黎刚表示,爱康集团所有体检中心配备的均为国际主流品牌的检测仪器和试剂,硬件条件有着足够高的精准度和灵敏度。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

  02 以创新科技赋能,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科技赋能体检行业,带给用户的将是更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爱康深谙,只有不断向科技领域纵深,才能为体检市场带来创新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以AI为代表的技术正成为提升医疗品质与效率的一种可能。

  2018年,爱康启动iKang AI+计划,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体检、检后管理以及治疗三大领域,有人“管”的体检战略正式迈入2.0版本。5年来,爱康已陆续推出覆盖眼底、乳腺、心脏、脑血管、牙齿、骨骼等专项筛查的10余款人工智能产品,打造出一个初具规模的“爱康AI矩阵”。如今,通过一张眼底照片,可以提前知晓慢病风险;通过一份便样检测,即可完成肠癌早筛;通过一管血液检测,即可预测肝癌风险;无需躺平就可完成心电检查的心贴;通过一张全景影像可在5秒内完成未来10年口腔健康进展预测……

爱康AI矩阵

  科技创新走在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在快马加鞭,引入AI是爱康驶向全面数字化星辰大海的“桨”,而自建数字化平台则是“帆”。2021年,爱康完成医疗云部署,建立起中国体检行业第一个千万级用户云平台,汇聚约6,000万体检大数据,由体检云、影像云、心电云、检验云组成。用户在爱康体检拍过的每一张X光、CT片、磁共振、心电图的数据都将传至云端,部署在云端的AI软件将对信息进行初筛和分类,不仅能够实现实时查看体检结果、通过AI阅片增加精准度、智能化预测健康风险,如需进一步检查,医生也能通过这些数据有的放矢地判断病变。2023年6月,爱康首个AI健康管家—“ikkie”推出,服务覆盖检前、检中、检后全环节,爱康AI体检生态初步完成闭环。

爱康首个AI健康管家—“ikkie”

  在爱康看来,管好健康,体检是重要的第一步,检后的科学健康管理和控制干预疾病风险因素才是筛查的最终目的。爱康不再只“检”不“管”,对于一些专注的领域,爱康将既“检”又“管”,建立起一个从“检”到“管“的整合医疗服务体系。2022年开始,爱康试点创立了爱康心康中心,爱康青少儿健康成长中心,爱康·她中心,首家集“身心检评、康疗休养”于一体的“爱康悦养中心”也将于2023年底在杭州西溪天堂启用。在面向全人群的常规健康管理服务基础上,逐步向妇幼、老龄、职业人群及其他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健康需求倾斜,以体检筛查为起点、为圆心,不断延伸业务版图,探索从“检”到“管”的一体化的健康管理路径。

爱康·她中心成立仪式

  03 以责任为使命,践行社会企业“底蕴”

  全力去做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事,与社会发展相生共赢,这是爱康一直以来的坚持。多年来,爱康集团始终不忘履行企业公民之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与日常经营,并利用自身在预防医学领域的资源优势,致力在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精准扶贫等多个领域深入投入。

  首先,爱康持续致力推动可持续医疗普惠,一方面通过引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早期疾病的筛查广度和诊断精度,将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大众;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义诊筛查、个案救助等形式助力医疗扶贫,为偏远地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及医疗资源稀缺的乡村、基层一线建立健康屏障,让亟需医疗救助的人们病有所医。

  “双碳”战略作为时代的主题,正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向更深、更广的维度视角去探索与实践。爱康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探索突破、担当先锋,推出“爱康低碳环保计划”,以自身在环保低碳方面的技术优势,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医疗发展新路径将以三个阶段展开:一是运用技术创新,实现体检报告电子化全覆盖;二是战略转型,推动旗下全部体检中心纸张、照明、大型设备降耗全面落实;三是打造“生态圈”,搭建医疗伙伴共同体,在可降解检测设备、医疗试剂耗材、设备回收等全环节进行“脱碳”。

爱康连续多年助力“大病医保”行动

  无论是战略布局、科技创新还是数字化转型,其背后逻辑都是爱康为了“客户价值”、“预防医疗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与探索。坚守品质初衷的爱康将深耕不缀,致力探索健康管理的中国之路,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爱康力量。(中国网)

《财富》 “2023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 【编辑:于晓】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新教育 | 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 中新健康丨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专家呼吁坚持规范化治疗

中新教育 | 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发布时间:2024-07-11 15:08:02 来源: sp20240711

   中新网 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杜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如何呼应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怎样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学校如何统筹资源做好课后服务……17日,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在通州区召开,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系统总结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质量提升中形成的实践研究成果和关键经验,为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性工具。

  “双减”三年 课后服务实现“三个全覆盖”

  此次会议由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联合举办,旨在阶段性总结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质量提升实践研究成果,锚定“双减”三年工作目标,推动构建高质量课内课后整体育人体系。

  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双减”工作三年来,全市各区各校遵循“大减法、小加法”的思路,有效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激发学校育人活力,大力提升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切实走在了科学提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是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实施科学供给,用专业行动支撑“人民中心”立场;二是采取一体化实施策略,课内课后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夯实育人基础;三是加强多元协同,凝练育人优势,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四是优化整体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治理效能,加速学校治理方式转型。

  据悉,三年来,北京市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工作日、对所有有意愿的学生“三个全覆盖”。各义务教育学校在课后服务方案制定中,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培优补缺和个性答疑在课后服务中普遍开展;课后服务成为不少学校教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展示的重要内容,在连续两年的全市课后服务案例征集活动中,收到优秀案例300余篇;全市各校初步形成了课后服务的学校文化特色或课程活动特色,教育集团、学区有效统筹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积极吸纳校外资源支持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丰富资源供给。

  科研伴行 课后服务提质有了科学指南

  会上,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正式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从系统规划、内容设置、管理实施、资源使用、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六个方面,为学校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据介绍,2023年,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统筹开展了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实践行动。创新工作机制,将全市各区组建为四个区域协作体,分别从“课后服务内容设计”“课后服务过程管理”“课后服务资源统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分享,充分体现出多维育人、多措提质、多元协同的实践特点与策略。

  此次发布的《指南》充分集纳各区域协作体工作经验,汇聚了全市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集体智慧。

  当天,北京教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洪荣就《指南》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课后服务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双减”工作长效性的重要内容。《指南》是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对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引导与建构,是北京市课后服务工作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固化,充分体现了课后服务的整体性、持续性和自主性导向。《指南》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条件保障五大部分,重点回答了课后服务的界定、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后服务与减负的关系、课后服务实践体系、课后服务与学校发展等问题,作为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凸显育人特色的支持性工具,帮助各区各校构建全员、全程、全域育人的良好局面。

  资源盘活 课后服务撬动育人新变革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会上,北京实验学校(海淀)的师生生动演示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乡村四月》一课的学习成果。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学科融合课程,将诗词与历史、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分解为一个个课程任务。从剧本创作到音乐谱曲,从服装设计到舞台表演,均由师生共同原创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天,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教委负责人代表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质量提升区域协作体进行工作经验交流,通州区教委、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教师及家长代表进行圆桌论坛交流,分享区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鲜活经验。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要学足学好,还要善于打破单科供给,推动构建新型师师、师生、生生、校内校外关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这也体现了课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王攀指出,各区和学校应借助课后服务这一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新契机,撬动教学、管理、评价、资源、教师发展等多方面变革,促进学校由聚集资源求发展,向结构性的解决体系问题转变。优化育人体系和治理体系,形成样态各异、同向发力的校内教育服务供给结构,提升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

  下一阶段,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做精、做新,以《指南》为标准检视改进、优化创新,着眼长远推动课后服务,增强课后服务持续发展动能,构建课内课后整体协调发展新模式。将进一步探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在盘活校内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区域资源,规范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学区、集团、城乡共同体等多种教育供给模式,促进课后服务师资、场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流动共享,实现跨校、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资源融通。此外,还将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后服务管理与教育方式创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有效支撑。(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