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什么是钱,钱去哪,钱在哪?

发布时间:2024-08-07 17:52:45 来源: sp20240807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黄盛、实习生张欣怡)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回顾今年以来政策成效、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同时,解释了“什么是钱”,并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和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疑问。

什么是钱?

报告认为,所谓的“钱”,实际上就是货币。根据我国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 三个层次。M0是人们常说的“现金”,流动性最高;M1是 M0 加上流动性稍弱的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 加上流动性更弱的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M2余额24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3个百分点;M1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M0余额9.51万亿元,同比增长9.9%。今年一季度净投放现金4317亿元。

钱去哪?

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存款明显增加,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 250 万亿元、存款余额近 300 万亿元,“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报告表示,由于 M2 可以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因此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端分析“钱去哪”。

从“钱去哪”角度看,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

分部门看,3 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住户贷款分别达 163 万亿元、81 万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33%,企业仍是贷款的大头。也即,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居民购房和消费。

分期限和行业看,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 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钱在哪?

报告认为,通过银行负债端的存款统计可以体现出“钱在哪”。

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如果银行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也不会消失,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转移。

2024年3月末,在大约296万亿元的存款总盘子中,居民、企业、政府各占49%、27%、14%,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下降4.2个、下降3.3个百分点。

报告表示,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通过各类支出会体现为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同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 2017 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

此外,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的回报率出现相对变化,影响了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金融支持质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业内市场对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讨论,也备受关注。

“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放缓,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报告认为,分区域看,各地区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也无必然联系,比如2023年某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为11.4%,GDP平均增速为5%;而另一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仅3.3%,但GDP平均增速也有4.8%。一些省份贷款增长较快,但未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有一些省份以较低的信贷增长支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却在提升。

“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报告表示,主要原因有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直接融资具有良性替代效应。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向人民网记者表示,经济结构调整说明经济增长对信贷的依赖度下降;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包括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最后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银行贷款形成一定替代等。

王青告诉记者,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强调了“稳健性”这意味着接下来货币政策操作会继续坚持渐进调整节奏;其次,报告还明确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说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加强协调。

 

(责编:杨曦、吕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国际跳棋何时能火起来 - 广州老糖厂变身“热辣滚烫”的湾区影视基地

国际跳棋何时能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4-08-07 17:52:45 来源: sp20240807

上海国跳队刘沛(右)卫冕女子64格冠军 金雷 摄

  合肥两淮豪生酒店,入口竖起一块超大的跳棋棋盘,黑白两色的棋子落在盘上,智运会国际跳棋赛场的活力和紧张感,扑面而来。赛场里,64格女子卫冕冠军刘沛坐在靠近主席台的棋桌,身后的背包挂着宠物挂件。在直播区,周德邦仍喜欢探着身子下比赛,上届智运会,他为上海赢得100格少年男子冠军。

  眼前的场景是那么熟悉,仿佛时光没有流转。但很多事肯定不一样了,从衢州(上届智运会举办地)到合肥,四年里,国际跳棋这个项目、上海的国跳队伍发生了哪些变化?

  盼来联赛

  首先,是把联赛盼来了。今年8月,首届全国国际跳棋俱乐部联赛在浙江丽水开幕,包括上海棋院队和上海雅弈棋牌队在内的12支队伍获得常规赛资格,随后在山东新泰进行的常规赛中,经过11轮单循环,上海棋院队以18个积分获得第三名,将与其余7支队伍在今年12月进行淘汰赛制的季后赛,争夺首届联赛的冠军。

  回顾围棋、象棋等智力运动项目的发展,均是依托联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推力。国象联赛虽然起步不算早,但也成就了丁立人、谭中怡等著名国手。打造专业队伍,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国象走过的路,年轻的国跳也得走一遍。

  选择坚守

  第五次参加智运会,刘沛笑称,有时站起来看看,赛场里几乎都是比自己年轻的棋手。因为丈夫顾炜带着上海五子棋队比赛,这段时间,她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只能由爷爷奶奶和外婆轮流帮忙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妈的身体也不算硬朗。孩子还听话,有时视频,看看爸爸妈妈在干啥。”今年的几项大赛,刘沛成绩有起伏,临近智运会状态有所提升。刘沛说:“老队员了,出战大赛主要靠自我管理。”

  前晚,上海国跳队在智运会揽下2金1银,刘沛和张悠分别卫冕女子64格和100格冠军,阮玮毅摘下男子64格银牌,继续占据着国跳一流棋手的位置,但他们也将目光望向身后,期待有更多年轻同行持续这份事业。自己的比赛刚结束,刘沛就关心起少年组选手王语茗等人的成绩,“昨天还给几个小姑娘疏导了下,她们真的下得很不错。”

  平衡学业

  国际跳棋很适合青少年,因为易懂、易上手,20分钟孩子就能学会。王语茗主攻的是100格跳棋,“能开发空间想象和计算能力,培养顽强进取的精神。”录完棋谱,王语茗等着队友一同离开。在父母眼里,孩子们在一起训练、比赛,也是相互勉励的成长。在崇明集训时,请假陪同的家长就把队务包干了。这次征战智运会,小选手的家长也都来了,等孩子们进了赛场,几位妈妈立即动身,“去给她们买点奖品,巧克力啥的。”

  王语茗在南洋模范初级中学读初二,学业之外,还有钢琴和舞蹈课,语茗妈妈说,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国际跳棋,也取得了成绩,“总想坚持下去。”

  框架待破

  2009年首届智运会设项至今,国际跳棋的人口不断增加,去年全国国跳特色学校校际联赛启动,吸引235所学校、3万余名学生参加。中国国际跳棋协会组织了两期国少队的集训。截至2020年,国际跳棋项目批准各级裁判员、教练员4000人,辅导员2357人。在上海,青少年精英系列赛、学智会、五棋大联赛、少儿锦标赛、中小学生锦标赛等各类国跳赛事有近20项。去年第17届市运会首次将国跳列入竞赛项目,但要让有才华的青少年棋手坚持下去,国跳还需突破现有的框架。

  国际跳棋目前还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的项目,不少省市国跳运动员的专业编制非常有限,高校没有“推优保送”、也没有“特招”的招生渠道,孩子在升学和下棋不能兼得的两难下,无奈可能割舍后者。

  世锦赛亚军泮忆铭轻松收获智运会男子100格冠军。说起今后是否会在数学专业上精进,目前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英才班读书的泮忆铭表示还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看一步吧。”国跳需要更多的明星棋手,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期待这项富有魅力的智力运动,尽快跳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特派记者 金雷(本报合肥今日电)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