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孟:珀莱雅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 加快培育美妆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8-15 11:02:01 来源: sp20240815

4月26日,2024绿色消费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次论坛以“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为主题,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我国在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市场活力释放,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论坛现场,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亚孟做客采访间接受了采访。

记者:绿色消费、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在这方面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侯亚孟:新生代群体的消费理念迅速变化,他们选择化妆品时,不仅考虑其品质和效果,还要考虑其环境和社会影响。宏观层面,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外部环境变化,时代影响并将持续影响着每一个人。

作为中国美妆企业,珀莱雅以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致力于将自身发展成果与社会共享,通过观念倡导、社会公益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美好、成就美好。

记者:珀莱雅在可持续方面是如何规划的?分享一下企业愿景和目标?

侯亚孟:我们秉持“美美相生,共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为基础,关心人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用卓越的产品创造美,与伙伴、消费者一起传递美、成就美,让每一个当下生长为更美好的未来。

公司于2022年8月发布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规划——“美美相生,共向未来”。公司将以全面的ESG管理为基石,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达成2025战略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的业务。持续创新研发,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卓效、可持续产品;

可持续的价值链。携手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与消费的理念,让可持续理念在价值链上传递;

可持续的社会生态。持续进行社会议题倡导、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为解决环境挑战与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支持,成就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2022年,公司MSCI ESG评级上调至BBB级,处于国内化妆品行业领先水平。在一个评级周期跃升三级,充分说明了珀莱雅的ESG管理表现获得了MSCI的高度认可,更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绩效的充分肯定。

2023年,珀莱雅公司Wind ESG评级跃升至AA级,首获个人用品行业第一。珀莱雅综合得分为9.15,在环境和公司治理方面得分分别为8.89和8.63,皆领先于同业水平。

记者: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在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珀莱雅有哪些前瞻性尝试?

侯亚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公司深刻认识到推行可持续产品管理的社会价值与战略意义。面对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对绿色、安全、低碳产品的诉求,我们积极响应,建立可持续产品评估体系,践行从源头创新到终端产品的全程可持续发展策略。

同时,产品包装可持续属性提升、可持续棕榈油、低碳工厂是2023年产品可持续属性提升工作的三大重点。

在产品包装方面,公司邀请包装专家参与合作编制了《珀莱雅可持续包装管理手册》,并对相关部门开展培训,为产品包装可持续属性提升工作建立依据。

在可持续棕榈油方面,2023年4月公司正式加入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并持续梳理现有棕榈油衍生品原材料,启动RSPO认证棕榈油替换工作。

在低碳工厂建设方面,珀莱雅积极推动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动产品质量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2023年,珀莱雅入选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的“2023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珀莱雅湖州分公司被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认定为“2023年浙江省智能工厂”“2023年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厂”。这是政府、三方机构、业内专家等对珀莱雅在行业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认可。

记者: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珀莱雅如何用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侯亚孟:在国货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公司从2003年创立以来坚定做长期主义者,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精进打磨成分、配方和生产工艺。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美妆产品。

公司以国际一流花园式化妆品工业城标准建设,引进全球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工艺、绿化面积达40%,生产区域空气洁净度达到化妆品洁净区环境控制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美妆生产工厂。

立足工业4.0,坚持透明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珀莱雅公司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成我国首个化妆品5G智能工厂,实现每一支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可追溯。在物流仓储方面,建立行业首个黑灯智能仓储中心,库内业务操作95%以上实现无人化,让黑灯物流成为可能。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美妆行业的主旋律,这股力量正推动国货品牌逐渐走向主流。珀莱雅公司正加快培育新动能,为培育美妆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采访组:人民网记者孙博洋 欧阳易佳)

(责编:方经纶、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 “彩礼新规”施行 恋爱期间的金钱往来是彩礼还是赠与?

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08-15 11:02:02 来源: sp20240815

  核心阅读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美术理论研究是促进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美术开放多元的语境,为美术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美术理论工作者从高处着眼,观察发展新趋势;从广处用功,分析业界新现象,持续推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发挥美术理论研究在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创作实践、引领审美风尚、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拓进,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聚焦主题创作

  助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创作的深度与理论的涵养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理论工作者潜心学术,在探求艺术规律、赓续传统文脉、引导创作实践的道路上接力前行。如何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观照现实生活的美术佳作?离不开主题性美术研究成果的引导。

  近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使相关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为健全新时代美术创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吸纳一批具有丰富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名家,为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支撑。在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等单位,“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相继挂牌成立,集聚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概念研究、理论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一大批青年美术理论评论工作者包括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发表理论文章、出版专题著作,透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语境、艺术生态、创新突破等,从青春视角展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

  对近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再研究,成为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红色主题性美术创作”学术论坛等,均通过寻根溯源,引导聚力创新。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于洋《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等专著,则从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重新梳理、分析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深化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语言手法、风格形态、艺术观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彰显时代特征?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摆脱思维定式?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多个研讨会陆续举办。比如,《美术》杂志社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专题研讨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学术研讨会等,通过创作工程组织者、创作者、理论研究者等不同视角,探讨如何促生更多主题性美术佳作。

  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近期,多场重要学术活动相继举办,在“把脉”中国美术大课题、新业态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学理性的总结,为美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理论支撑。例如,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日前在成都举行,邀请来自各大美术院校与艺术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话语体系构建”等话题各抒己见,全面展现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该论坛自2018年启动以来,持续引导理论界开展基于当代中国美术自身发展现状的理论问题研究,在助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蕴藏独特文化基因。当下,中国艺术传统如何紧随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传统画学的独特性、时代性、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展开学术交流,为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推动中国画创作提供指引。北京画院举行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学术工作年会,通过分析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分享中国古代书画特别是园林书画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画研究贡献了新视角和新观点。

  如今,美术理论研究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美术家协会、美术院校、美术馆、画院、研究机构等,继承美术理论研究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活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识到,在美术研究中,不能对外来美术评价标准“照单全收”、对专业术语“机械移植”,要深研中国文化特质和艺术传统,体现中国美术特色。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撰写《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报告》,聚焦中国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历史及其特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不少学术文章着力阐释中国美术的独特性,呼吁挖掘中国美术自身主体价值。这些实践与反思进一步为中国美术理论走好自己的路奠定基石。

  开拓国际视野

  文明互鉴彰显艺术精神

  美术作品是文明之美的重要载体。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增进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进行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各国人民对共同发展的追求,也为美术创作研究开掘新空间。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画院立足敦煌文化启动美术创作工程,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等启动“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西安中国画院继“丝路文明·西安文脉”“百年历程·红色记忆”“关中长安·黄河新篇”三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后继续开展“古城菁英·长安新颜”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这些工程既生动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诠释丝路精神,也将中国美术置于国际视野之中,促进中外美术工作者交流互鉴,丰富“一带一路”主题美术研究内涵。

  走上世界舞台,方能洞察中国美术的历史方位和学术定位。作为国际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2016年在北京的召开,既使国际艺术史学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也使中国学者吸纳了国外艺术作品展示与推广、艺术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如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业已成为国际上参展国家最多的美术交流平台,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等则成为跨界交流、启迪智慧、促进合作的国际性学术盛会。近期,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美术史再出发——第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板块设计上突破中外美术史、艺术理论之间的界限,增强了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交流互动。学者们的报告中既有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也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展示对图像的新观看方式,呈现了全球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方法。中国语言、时代主题与国际视野的交织,加强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全球艺坛的关联性。

  美术理论研究的大步迈进,反映出理论工作者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的文化定位,体现出在历史研究、当代评论和理论建构方面的文化自信。持续加强理论评论建设,承扬中国美术理论传统,探索美术创作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作用,更好总结主题性创作组织和社会传播等方面的新经验,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艺术的力量。

  (作者为浙江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0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