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

发布时间:2024-08-22 16:50:09 来源: sp20240822

   中新网 1月17日电 17日,国新办就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会上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

  康义介绍,根据监测,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是处在调整转型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目前的情况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投资、销售等指标降幅收窄。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下降13.6%,降幅比上年收窄12.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降幅明显收窄,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8.5%,销售额下降6.5%,都在下降,但是降幅分别比上年大幅收窄15.8和20.2个百分点。8月份以来,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备案量整体回升,12月份比8月份回升了20.2个百分点。从70个大中城市监测情况看,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都在温和上升。二是房地产竣工面积增加较快。“保交楼”工作在稳步推进,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面积比上一年增长17%。

  怎么看房地产市场今后的趋势?康义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有以下原因:

  一是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提升还会有很大的空间,2023年城镇化率是66.16%,和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十几个点的提升空间,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近五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每年都会有超过一千万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新市民的规模比较大,也会带来大量新增住房的需求。存量上尽管我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已经不小,但是有很多房子功能和结构都不尽合理,不少人民群众改善性住房需求比较迫切,这也会形成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现在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改善性住房需求非常明显,表现在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经超过新房成交量。

  二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潜力巨大。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正在积极构建当中,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其中,正在推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这些工程都在快速推进。随着这些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将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在住房、居住这些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也会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编辑:刘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魏琪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新型加工系统让稻米留胚率达95%

魏琪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8-22 16:50:11 来源: sp2024082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循。

  因地制宜是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共同决定的。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不同产业相叠加,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新动能形成的机理也是多元的。

  例如,前沿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向实体经济赋能,带动的是行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各类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叠加,突破的可能是一个或若干个关键环节。从这些影响看,传导的路径是不同的,各地产业结构构成有区别,这个现实就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方式、方法也是各异的。

  从实践逻辑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各类新技术的突破瞬息万变,对要素配置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有的技术突破依托的是人力资源的优势,有的技术突破则主要依靠资金密集优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每个板块的要素构成条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都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虽然是殊途同归,但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至关重要。

  因地制宜的另外一层重要内涵,是要防止“一哄而上”。要防止出现产业发展模式千篇一律、产业类别高度雷同的现象。脱离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去盲目“求新”,带来的只能是资源浪费和要素低效率配置,甚至是产能过剩。

  “一哄而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忌。防止“一哄而上”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把产业路径的选择权交给经营主体,政府在营商环境保障、科技创新支持等软环境建设方面持续发力,让具备创新潜能的“种子选手”通过市场竞争成长为行业领域的“单项冠军”,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因地制宜的关键是精准分类。要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把产业底数、优势、劣势认识清楚,形成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产业图谱,按图索骥、扬长避短,根据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情况去规划、设计新质生产力发展,除了做好科技创新的环境营造工作,还要进行精准有序的招商,引入各类有潜力、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当中。在分类过程中,每一类产业加快形成新动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传统产业侧重提升改造,通过挖掘技改投资潜力形成产业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应注重扩容提质,在技术路线优化、前瞻技术融合以及应用场景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产业则应侧重在研发头部环节做好制度设计,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到研发中来,形成有利于技术突破的良好氛围,为技术产业化打好基础。

  总体来看,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就能更好理解这一方法论的科学内涵。

  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应注重政策与经营主体的互动、沟通,政策的支持应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平稳有序做好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注重发挥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推进不同类别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有序进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也不例外,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供给,统筹做好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研发、产教融合之间的衔接,形成合力。应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破除影响人才培养和发挥潜力的障碍,促进各类人才按照市场需求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自由流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 魏琪嘉)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