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兰溪:数字赋能助力传统杨梅产业转型

发布时间:2024-07-29 13:30:23 来源: sp20240729

   中新网 金华6月6日电 (钱晨菲)“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农历五月杨梅成熟,在位于浙江金华兰溪的杨梅种植大棚内,一颗颗杨梅已挂满枝头,果农穿梭其间忙着采摘。

  马涧镇地处浙江兰溪北部,是中国杨梅之乡、精品杨梅第一镇,杨梅栽种面积为4.3万余亩,占兰溪杨梅总栽种面积的70%以上,年产量3万余吨,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其中,大棚杨梅约3000亩,占浙江省70%以上,是该省最大的设施杨梅栽培基地。

杨梅种植大棚。马涧镇政府供图

  据悉,马涧杨梅品种主要以东魁、黑炭、木叶为主,现有杨梅类专业合作社46家,家庭农场215家,加工企业3家。马涧曾获得“全国十大精品杨梅”“全国精品杨梅金奖”“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等荣誉。

  马涧镇人大主席包俞良介绍,“今年的杨梅品质比往年明显提升,优质果率大幅度提升,价格也持续上扬,大棚杨梅每斤比去年提高10元以上,露天杨梅每斤比去年提高3元以上。”

  品质的提升,得益于当地持续贯彻科技富农、创新强农的理念。近年来,当地加快以数字赋能助力传统杨梅产业实现全链式转型,因地制宜发展马涧特色杨梅产业,聚焦“地标富农”,围绕产业链、贯通培训链、强化服务链,2023年实现杨梅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6.5亿元,快递单量达25万单,同比增长148%。

杨梅。马涧镇政府供图

  兰溪市马涧镇党委书记王文新介绍,为了破局“靠天吃饭”,该镇在浙江率先采用大棚杨梅种植技术,扭转传统种植过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局面,极大降低天气因素影响;实施杨梅健康栽培生态指标研究项目,与浙江省农科院签订《杨梅综合指数研究合作协议》,建立微生物菌肥试验等示范点,为杨梅种植环节赋予科技初始“土壤”。

  不仅如此,当地还精准施力,实现“知天而作”。当地构建了“杨梅产业大脑+梅好农场”数字平台,推动杨梅产业智能化转型,实时监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自然要素,实现智能监控、自动管理;投入使用“水肥药一体化”控制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等数字设备,动态监测和及时管理杨梅种植,实现一部手机“搞定”农业生产。

杨梅种植大棚。马涧镇政府供图

  “为了实现三产融合,我们一方面加快推进以农产品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运输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化农旅结合,2023年以来,创新推出‘认养一棵梅’云种植活动,村集体统一流转失管杨梅树近3000株,打开了三产融合新局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王文新说。(完)

【编辑:李润泽】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 公安部:已缉捕电信网络诈骗集团重大头目和骨干387名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发布时间:2024-07-29 13:30:24 来源: sp202407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今年以来,我国以“东数西算”工程为牵引,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算力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的支撑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两天,在厦门大街小巷,500辆智能网联客车正在进行城市交通、驾驶信息等数据的采集。500辆车,每辆车9路摄像头,实时采集大量视频数据,正在以每秒100G的速率传输到2000多公里外宁夏中卫的闽宁云专属数据中心。

  中国联通“闽宁云”算力中心工程师 殷晓辉:我们现在可以实现东部数据毫秒级“西算”,如果以数据中心为圆点,画一个2000公里半径的圆,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满足未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无人驾驶数据传输计算的需求。

  像这样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东数西算”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全国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已全部开工,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同步布局。西部地区新开工建设的数据中心项目数量稳步增长,我国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和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强调要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 赵策: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动脉”作比喻,深刻阐明新型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坚实保障,从而推动我国加快转向以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要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各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广东提出到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上海启动全球双万兆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框架体系2026年基本建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投资增长34.1%。当前,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经达到17个。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 党梅梅:我国新基建正在呈现网络布局不断优化、网络传输能力不断增强、算力能力不断提升的态势。当前,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正在助推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服务行业的5G虚拟专网数接近2.8万个,是上年同期的1.3倍;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新兴业务实现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20.5%;“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8000个,5G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据测算,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算力每投入1元,带动3至4元的GDP经济增长。

  未来,我国将加速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