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0名学生集体退学 把办学当生意是在坑学生

发布时间:2024-08-16 16:39:07 来源: sp20240816

  盲目招生导致师资不足,只能让学生自学,却冠以“数字化教学”之名,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抹黑

  最近,由于担心学习质量,广东清远市德圣健康职业技术学校的近700名新生选择退学。据报道,有学生和家长说,开学一个多月,还是在教室上网课,而非由老师现场授课。十一假期回来后才正常了。“每天上学是没有老师上课的,都是学生他们自己自学的。一个年级有七个班,七个班都是用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教七个班,怎么教得了东西,学得了东西呢?(听说)原本是没想到收了这么多学生,后来收了这么多,上了课这么久都没有老师上课,感觉(学校)只是为了赚钱”。

  学生担心学习质量、家长质疑学校办学只是为了赚钱,并非空穴来风。据报道,这所民办中职学校2018年开始正式招生,当初的规划在校生规模为3000人,但2023年的总招生计划就达到了2640人,实际报到人数为2968人,其中最大的护理专业有新生1702名。2023级班级规模几乎都超过70人,最高有88人。而且,2022年新生报到人数也就954人,短短一年时间内,招生规模增长超过2倍。

  如此扩大招生规模,教学、管理、服务以及后勤如何跟得上?这可能就是开学后一个多月都没人上课、一个老师教七个班的原因。这种办学方式,如何保障教学质量,谈什么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是把办学当成做生意。

  做生意或许可以一夜暴富,但是办教育绝对没法速成。不是今天招到学生,明天招一批教师,就能行的。别说能不能立马招到足够多的教师,就算招到了那么多教师,教师也需要一点一滴成长、课程体系需要慢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打磨、学校文化需要逐步营造,无一不需要时间。“没上啥专业课,老师水平都不怎样,好像没经验,进度很慢,有一次看到‘淘’字都不知道怎么读,所以我们最后都得靠自己”。学生的无奈可想而知。

  学校解释是响应数字化教育的政策,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更像是为不顾实际、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导致的师资跟不上找借口。当下确实在推行教育数字化,但其内涵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推动变革教学模式,助力更好实现因材施教。盲目招生导致师资不足,只能让学生自学,却冠以“数字化教学”之名,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抹黑。再说,中职教育本身是技能技术教育,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数字化教育为名让学生在教室自学,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此外,学校的招生都需要根据招生计划去开展,这种明显超过学校办学能力的招生计划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又是如何批准的?明显超计划的学生招进来之后,学籍如何办理?

  当下,社会上存在一些普职分流焦虑,而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育人水平,让职校生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是化解焦虑的关键。反过来说,一些中职学校不把心思放在学校质量建设,不把功夫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却把办学当成了做生意,只管招生不管培养,甚至把学生当作摇钱树,违规组织各类实习活动,会导致中职学校形象的坍塌,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普职焦虑。像这样无序招生的行为,不仅是砸自己学校的招牌,也砸了职业教育的招牌。

  眼下,不仅要妥善处理退学退费事宜,这么多学生抱着学技能、长本事的期待而来,如今却不得不另谋出路,接下来如何负责任地为他们对接其他学习机会,让他们不致于失学,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此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反思乱象何以产生,切实履行依法治教的责任,不能任由这样的办学乱象继续存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一陵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专业人士聚焦大湾区规则衔接 探索推进“港资港法港仲裁” - 纪念谢晋百年诞辰:以作品穿越时光

专业人士聚焦大湾区规则衔接 探索推进“港资港法港仲裁”

发布时间:2024-08-16 16:39:09 来源: sp2024081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

  5月9日,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2024香港大会深圳边会在前海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深化融合,通过探索在大湾区内推进“港资港法港仲裁”、建立司法协助恒常对接平台等,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发力,携手助推大湾区仲裁“走出去”。

  “国际专业人士至少可以在中国国际仲裁中发挥理事、仲裁员、调解专家、专家证人、代理人、仲裁庭秘书这六种角色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生动写照。”会上,深国仲院长刘晓春以深国仲的改革创新为视角,分享了链接全球高层次法律人才的深圳实践。

  记者了解到,2024年3月1日,经深国仲理事会审议通过后的《仲裁员名册》共有1541名在册仲裁员,其中来自境外的仲裁员569名,占比36.92%,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深国仲共受理案件12004宗,同比增长44.98%,总争议金额达1383.10亿元,案件累计覆盖140个国家和地区。

  跨境争议解决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也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当前国际大环境下,国际仲裁是最受欢迎、大家最容易接受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以及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机制对接方面,香港与内地已签订了九项民商事司法协助安排,包括和仲裁有关的相互认可和执行等事宜。

  他希望,香港与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一个恒常的联系机制;其次,希望争取“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扩大适用范围。“我们正积极争取现行机制下容许在自贸区扩大适用范围。”

  据了解,目前在深圳前海注册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港资港法”协议选择香港法律作为民商事合同的适用法律。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的港资企业,可以“港资港仲裁”协议就商事争议在香港进行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艳丽在会上透露,接下来将探索大湾区内推行“港资港法港仲裁”,用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推动司法惠港政策尽快落地落实。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