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进博会展期过半 60多家企业及机构现场签约第七届展会

发布时间:2024-07-28 11:30:27 来源: sp20240728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中新闻通气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中新闻通气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人民网上海11月7日电 (记者唐小丽)今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中新闻通气会”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介绍,第六届进博会开幕以来展会运行平稳顺利,论坛活动有序进行,现场服务保障有条不紊。眼下展期过半,已举办60场分专区板块的行业专场对接会,226家参展商、345家采购商参与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37项,60多家企业及机构现场签约参加第七届进博会。

刘福学介绍,在虹桥论坛方面,“投资中国年”高峰会议暨上海城市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发布“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成果,举办5场圆桌会和自贸试验区专场投资促进活动。《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等22场分论坛围绕“开放发展”“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四大板块广泛深入研讨,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3》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全球政商学界重量级发言嘉宾300余位,其中包括7位副国级发言嘉宾、6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以及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高管,为推动扩大全球开放、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展览展示方面,国家展美美与共,72个参展方精彩亮相,展台设计各具特点。中国馆精彩纷呈,既可邂逅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实首批对标措施的再制造发动机,也能观赏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借助数字技术云游长城时,还能领略台港澳三地风采。企业展人气十足,六大展区人头攒动,现场洽谈、交流气氛热烈。全球首发、亚洲首展、中国首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成为焦点。首次举办“跨国企业家巡馆”活动,来自18个国家近100家跨国企业的160多位高管参加,感受中国大市场的活力与机遇。参展商联盟大会顺利召开,近140家参展商代表参会,60多家企业及机构现场签约,提前锁定第七届进博会展位,签约面积超4万平方米。 

在配套活动方面,截至11月7日,已举办政策解读、对接签约、投资促进等7大类95场配套活动。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举办多场国际论坛;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举办政策解读和研究发布类配套活动;北京、上海、辽宁、新疆等近20个省区市举办经贸交流、营商环境推介、产业投资对接等多类型会议活动,配套活动促进展会成交、双向投资、产业合作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洽谈签约更便捷,今年继续主办展中大型贸易投资对接会,截至目前,已举办60场分专区板块的行业专场对接会,226家参展商、345家采购商参与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37项。截至目前,中央企业交易团、卫生健康委交易团、相关地方交易团共举办85场集中签约活动,达成合作意向近600项。新品发布更密集,截至目前,新品发布专区内已开展49场发布活动,42家参展商展示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在现场服务方面,大会现场共设置25类服务设施共计217个功能点位,提供休息区和综合服务区,涵盖“金融保险、法律维权、物流通讯、政策解读”四大类对接咨询服务。数字导览服务全面升级,增设新颖有趣的机器人导览服务,为观众带来线上问询与线下导览相融合的观展体验。餐饮服务更周到,场馆内午间用餐高峰期供餐量可达14万份,全天可达20万份,另有2.5万份应急餐饮储备;餐食品类丰富多元,最大程度满足各国各地展客商的用餐需求;设置7处临时供餐点、12辆餐车,方便展客商就近用餐;馆内商户及临时供餐点均已开通外币刷卡功能。交通服务更便利,北广场小型车辆停车位较上届增加约450个,红线内车证额度同比增加550个,增幅达17%;设置三处非预约社会小客车即停即走点。入馆电子证件验证点位7处共16条通道,较上届增加5条;增设4处直通馆内的安检验证点,最大限度提升人员进馆便利性。

在人文交流方面,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斐济,国内31个省区市和港澳地区等积极参与;参展单位738家,展示面积3万平方米,参与国别、省区市及展台数量均创新高,展示内容丰富多样,主题演绎持续深化。演出活动亮点纷呈,中外演出团体汇聚“四叶草”中心广场,自5日起精心呈现了48场来自新西兰、斐济,国内浙江、上海等8个省市和港澳地区的文化公益演出节目。截至目前,已举办83场人文交流展台活动,展期所有演出活动预计将突破200场,将为展会现场增加一抹亮色,有效助力经贸人文融合发展。

(责编:王连香、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人工智能立法的路径与原则 - 巴新方面表示山体滑坡事件中有2000多人被埋

中国人工智能立法的路径与原则

发布时间:2024-07-28 11:30:27 来源: sp20240728

  ◎高绍林

  数字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近年来,中国从国内法治、涉外法治两个方面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从国内法治来看,我们在网络、数据、算法、算力、应用这五大基础领域全面加强立法工作,积极稳步审慎推进人工智能立法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正在起草电信法、网络犯罪防治法等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发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最近,《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旨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跨境自由流动。

  就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我国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包含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面向他国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时,应尊重他国主权,严格遵守他国法律,接受他国法律管辖;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十一条倡议。

  一项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对现行的社会秩序甚至法律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技术革命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采取积极、包容、审慎的规制策略。

  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规范方式,及时回应人工智能治理的需要。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中央总揽全局及时发布相关指导方针和政策规划,为人工智能立法指明方向。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法律规范体系的综合功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互配合,发挥国务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先行引导规范作用,立法条件成熟时再上升为国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初期不仓促进行大而全的人工智能立法,而是针对突出问题制定单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四是发挥地方立法的探索作用,逐步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

  我认为,坚持以下五项原则,是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的有利着眼点和落脚点:一是鼓励创新原则。人工智能立法必须把鼓励创新作为首要原则,使我国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在世界第一方阵。二是促进发展原则。要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人工智能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三是保证安全原则。安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底线,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四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人工智能立法要促进技术向善,使人工智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增进社会福祉。五是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统筹推进原则。

  总之,我国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科技日报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顾问)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