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

发布时间:2024-09-10 17:37:04 来源: sp20240910

原标题: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

  科技日报合肥6月6日电 (记者洪敬谱 金凤)6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及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编制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发布。

  指数报告显示,自2011年至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分增长为267.57分。特别是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徐溪红介绍,指数报告聚焦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该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

  从5项一级指标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3年的409.89分,年均增速达到20.82%。资源共享指标次之,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3年的299.08分,年均增速达到8.65%。增速第三的是产业联动指标,从2018年的182.70分增长到2023年的215.41分,年均增速达到3.35%。

  报告显示,长三角科研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为核心圈层,镇江、徐州、无锡、宁波、温州、芜湖等城市不断趋近核心圈层的长三角科研合作共同体。长三角加速协同开展科学前沿突破,联合攻关科技创新项目,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责编:杨曦、杨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山西打“四大战役”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 财经观察:从“远程虚拟窗口”看税收营商环境优化成效

山西打“四大战役”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发布时间:2024-09-10 17:37:05 来源: sp20240910

   中新网 太原5月22日电 (任丽娜)记者22日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山西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山西要打“四大战役”,到2030年,全省73%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超过46%。

  《意见》要求,山西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重点,以核心攻坚区辐射带动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协调。

  《意见》指出,山西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要打好“防沙治沙成效巩固战”“太行山、吕梁山增绿提质阵地战”“增强生态功能整体战”“提升产业效益持久战”“四大战役”。

  山西以晋北、晋西北风沙区为主战场,扎实开展沙化土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效,通过退化草原修复、种草改良、退化林修复、乡土树种补植、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措施,调整优化林种树种草种结构,持续提升沙区林草综合植被盖度。

  与此同时,山西以太行山、吕梁山生态脆弱、植被稀少的广大区域为主战场,以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为目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以国有林区等林草植被较好的区域为主战场,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稳定林草资源总量,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增强林草碳汇能力。以黄河沿岸、汾河谷地等条件适宜区域为主战场,以发展林草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意见》强调,全省要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年降水量400毫米及以下地区以恢复灌草植被为主,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适宜乔木生长的地区以恢复乔木植被为主。

  在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方面,山西坚持保护优先,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强化调查监测评估,开展“三北”工程区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全面监测评估“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此外,山西将加大科技创新推广,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开展“三北”工程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新型实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攻关,加大林草先进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技术指导服务,打造一批科技示范样板,提升工程建设科学化水平。(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