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应急响应快 闽赣铁路扎牢安全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4-08-19 14:29:33 来源: sp20240819

   中新网 福州4月3日电 (余建)4月3日11时许,经铁路部门安全检查后,受台湾地震影响封锁运行的福建省内和江西部分铁路线路陆续恢复运行。

  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福建、江西震感明显。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启动应急处置一级响应,按照应急抢险预案,封锁福建省内和江西部分铁路线路,第一时间扣停运行的客货列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这里山势陡峭,飞近一点,看清楚有没有危石。”在杭深线八仙仑隧道出口,福州工务段无人机小分队队员邹光杰正在航拍沿线山体状态。当日,接到调度命令后,他和同事们立即奔赴杭深线福鼎至太姥山区间开展巡查。

  “巡检车57745次列车工机具已准备完毕,应急人员机具已上车,可以出动。”与此同时,在福州工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电话机、对讲机联系声此起彼伏。

地震发生后,龙岩工务段组织工作人员对赣龙线开展线路设备巡检。(许一平  摄)

  为全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南铁采取多种方式对铁路线路、桥梁、隧道及信号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厦门供电段紧急巡查泉州湾跨海大桥接触网设备情况,厦门工务段安排应急人员检查甬广高铁、杭深铁路等高铁线路设备,防范余震和次生灾害。

  “能改签明天到杭州的动车吗?”“请问往上海虹桥方向的G1652次什么时候能走?”在福州火车站,部分旅客列车晚点,旅客在焦急地问询。“大家别急,我帮你们查一下中转列车情况,如果是停运列车,可以免费退票。”车站“海峡情·王威”服务台工作人员赵鲁闽手里拿着列车运行资料,不断向旅客解释说明,一个接一个的答复问询。

面对地震导致的列车大面积晚点停运和旅客滞留,3日,福州火车站组织工作人员在候车室、服务台等客流密集处,做好旅客安抚,引导旅客退票改签和回复问询。图为服务台工作人员耐心回答旅客问询。(王婷 摄)

  为做好停运、晚点列车的旅客服务,福州、厦门等车站迅速增加退改签窗口,方便旅客线下办理退票、改签业务,加强候车室空调保障和热水供应,做好列车晚点答疑解惑,加强特殊重点旅客乘降候车服务。上饶站、瑞金站等在客流密集场所组织了志愿者队伍疏导旅客、维持秩序。

  “我们联系了市应急局,为旅客发放矿泉水、八宝粥等……”宁德站客运员陈勇一边说道,一边将餐食逐个送到车站候车旅客的手中。临近中午,福建与江西铁路沿线车站增加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品物资保障力度。“停车时间很短,我们快点把东西搬上车。”鹰潭北站客运值班员金雅雯和同事短短50分钟内,就为途经列车送上了3000余份餐食。(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锦衣华裳秀出华夏气韵 - 当“机器人”有了“AI大脑” 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了吗

锦衣华裳秀出华夏气韵

发布时间:2024-08-19 14:29:35 来源: sp20240819

北京服装学院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复原的古代婚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铸就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是大浪淘沙后的厚积薄发,是中华民族智慧、美德、情操的凝结,亦是设计创新的灵感之源和不竭动力。

“玄衣纁袡,执手盟誓”“青襦襕衫、同牢合卺”“红衫罗裙,牵巾同心”“凤冠霞帔,解缨结发”,近期大型文化节目《2024中国诗词大会》中,北京服装学院复原了汉、唐、宋、明的婚礼服饰,由4个朝代8件复原的婚礼服饰切入,以场景式诗词提问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延续与礼仪传承。通过一件件锦衣华裳,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源远流长,描绘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彩气韵,诠释诗、衣、礼中的中国式浪漫美学。

从庄重的汉服、华丽的唐装,到清丽的宋服、典雅的明代服装……节目呈现了数千年时间长河中,中国服饰熠熠生辉的文化印记。从传统服饰的流变中,人们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了解,通过织物的机理结构、色彩、图形、形制,感受到中华文化艺术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对服饰背后蕴含的生活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等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人们重新拥抱中国传统服饰,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汉服热”“新国潮”“新中式”,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穿起了汉服、唐装,通过服饰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与此同时,年轻人也在传统服饰中加入现代审美,让传统文化在延续中焕发生命力。

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回潮,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创造,让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学;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成果,符合人们内心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慕。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服饰文化,北京服装学院深耕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汲取营养,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积极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3个方向,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和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服饰无论是款式、颜色、图案,抑或是材质,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中,中国传统服饰吸纳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首批毕业生、北京服装学院楚艳教授团队承担了“国风雅韵”服装设计工作,美轮美奂的服饰将东方气韵悉数展现。而通过《2024中国诗词大会》的融合传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瑰丽画卷,焕发勃勃生机。

传承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传统文化以鲜活动人的方式在世界舞台绽放,表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泱泱大国气象,谱写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

(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院长)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