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全国仅剩7地还有限制

发布时间:2024-09-08 11:45:32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网 5月9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又一热点城市,房地产政策出现重大变动!

  5月9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官网发布《关于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

  中新财经梳理发现,目前全国仍保留住房限购的省份或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仅剩海南省、天津市、西安市仍处于部分放开限购的状态。

  杭州一座高架互通上月季花盛放。(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王刚 摄

  全面取消限购,信贷罕见宽松

  杭州《通知》明确,“在本市范围内购买住房,不再审核购房资格”。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杭州属于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全国首个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例子。

  根据中指监测数据,2024年1-4月,杭州市区新房成交量188.3万方,新房热度持续下降。中指研究院华东大区常务副总高院生认为,基于此,杭州新房时隔近八年再度放开限购,目的就在于激发更多的潜在需求。

  除了最受关注的全面取消限购,杭州本次推出的新政中还有许多创新点值得关注。

  比如,《通知》提出加强住房信贷支持,购房人在所购住房城区范围内无住房的,或在所购住房城区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正在挂牌出售的,办理新购住房的按揭贷款时可按首套住房认定。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解释称,同一个区,把仅有一套住房挂牌,再买就可以享受首套住房利率,4.15%或4.25%的利率直接变成3.75%。首付降低利率降低,会释放一波需求。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更是直言,这可以称得上是杭州本次新政策中最重磅的一条。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客户其实都可以变成首套客户,享受首套房的首付和按揭利息。目前全国如此操作的仅有杭州。”张大伟认为,此前非限购区宽松的信贷政策创新性地延伸到了主城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的信贷政策已经是历史最宽松。

  俯瞰杭州。 吴海平 摄

  坚持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导向

  在张大伟看来,杭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房地产的信心代表。其在房地产领域的表现稳居前列,曾经有新房单盘拿下全国三冠王、二手房单盘成交总金额第一等。

  杭州也一直走在限购政策调整的前列。2023年10月,杭州优化住房限购政策,将住房限购范围调整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今年3月,在杭州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不再审核购房人资格,意味着杭州二手房限购完全放开。

  如今,杭州楼市大门“全部敞开”。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除了房价下跌,杭州最大的问题是二手房库存的积压,以及待开发的巨大的土地规模。未来一段时间,杭州将进入消化库存阶段。

  基于此,《通知》中还提出优化住宅用地供应,深化房地联动机制,根据住房市场供求情况动态调整宅地供应的规模和节奏,对住房供应较大、去化速度较慢的区域,优化供地模式,促进供需平衡。严跃进认为,这意味着杭州成为首个明确“以房定地”政策的城市。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加强部门协同联动,严格落实对应去化周期的住宅用地供应机制,遏制部分城市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增长。

  “杭州是全国首个基于该政策做出的地方优化版本,也意味着一些高库存区域的城区,后续会通过减少供地、暂停供地或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的方式进行调整。”严跃进认为,这充分落实了“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导向。

  专家:除京沪深外,限购政策或全面取消

  近期,北京、天津、成都、南京等多个热点城市陆续传出限购政策利好消息。中原地产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共发布调整限购政策超过80次。

  严跃进认为,5月各地将持续推进“一城一策”和政策放松的动作,涉及到购房政策、首套房认定标准政策、二手房出售政策、摇号政策、落户政策、高品质住宅政策、工地和出台交易政策等。甚至关键点不在于放松,而是“全面取消”。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截至目前,除海南省外,核心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政策仍较为严格,广州(120㎡以下)、天津(120㎡以下新房等)、西安等城市部分核心区仍有限购政策,预计接下来这些城市将继续优化限购政策。

  “杭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意味着除了京沪深,剩余几个其他城市或会取消限购。”张宏伟表示。(完)

【编辑:于晓】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广阔空间 - 挖加盟商、超十亿拓市场……南北厮杀 零食量贩头部恶战

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广阔空间

发布时间:2024-09-08 11:45:33 来源: sp20240908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融媒时代的疾驰而至揭开人类历史新篇章,文字数字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媒介新质,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介的深度介入,不仅强劲推动艺术的媒介化进程,同时也冲击固有的艺术批评观念与方法,促使艺术批评新转向。

  艺术媒介化进程是指艺术创作(生产)、艺术传播(流通)与艺术接受(消费)全链条与媒介走向“并轨”。如果说,此前的声音媒介、纸质媒介是外在于艺术而存在,二者偏于“平行线”式双轨推进,那么,融媒时代的媒介与艺术则是“嵌入式”,甚至是合二为一的融汇式发展。艺术活动的系列环节内嵌于数字媒介装置,从而形成融媒时代媒介化艺术的新形态和新特质。数字媒介构建的虚拟艺术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现实物理世界实现全方位交融、一体化融合。自媒体、流媒体的不断勃兴使艺术大家庭呈现出审美情趣多元化、审美风格多样化的艺术门类:既有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网络综艺、网络短视频,也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竖屏剧、互动剧、沉浸式情景剧和数字舞台剧,还有各种虚拟歌手、虚拟偶像等与数字智能科技融合的艺术形式,传统的艺术作品也频频上线成为网络艺术资源。

  媒介化艺术指融媒时代“寄生”于数字媒介的艺术,显示出媒介化特征。一方面,艺术全面“拥抱”媒介,借媒介之力赋能自身;另一方面,媒介特质转化生成为新艺术的有机因素。媒介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驱动艺术批评的媒介化转向。“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评论者”的景象正在形成,如果艺术批评显示出与融媒时代艺术实践的脱节,其指向性和有效性就会被削弱。艺术批评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话语体系能否有效地适用于批评对象。熟悉传统文学属性的批评主体,若固守传统文学“圈子”观念,便会很少关注网络艺术,即使勉强进行批评也做不到有的放矢。

  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冲击人们已有的艺术观念,延展想象边界,也向艺术批评提出亟待回应的时代之问。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降低了艺术创作门槛,网络文学的非专业化、技术工具的大众化等趋势,有力推进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进程。以往的视频工具业余爱好者较难掌握,如今的视频工具则更加友好、更加易于上手,创作者仅需添置日常拍摄的基础素材便可迅速创作相关主题的视频。同时,新媒体数字化上传、分发的便捷性使个体化身“讲故事的人”的愿望成为可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形塑艺术批评的未来向度。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在生成图像、信息搜集、提供建议等方面已见成效,初步实现对审美主体个性化意愿的解读与生成。能够由文本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模型,更是展现出在同一段视频中构思和生成多个连贯镜头,并确保角色形象与视觉风格高度一致性的能力,备受关注。近日,我国研发的人工智能成功创作出了百万字网络小说。由此,人工智能艺术蕴含的系列问题向当代艺术批评提出了时代之问,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性媒介,或许某天将转化为艺术的主要“生产者”。新型艺术关系正在形成,而新的艺术关系又对“艺术”的生成、存在与特征赋予了新内涵。艺术批评在更新已有知识观念与认知模式的同时,需要重新阐释诸如艺术的真实与虚构、主体与客体、创作与生成等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统一”是艺术批评的经典命题,也是未来智媒时代艺术批评的准则。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拟像”究竟“是”艺术还是“像”艺术,其审美“灵韵”何在,艺术家风格是否滑向艺术技巧和形式,艺术是“创造”的还是“生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与探究,有助于筑牢艺术批评理论的根基。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