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治理,内蒙古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如何擦出火花?

发布时间:2024-08-17 20:11:08 来源: sp20240817

   中新网 呼和浩特1月31日电 题:创新生态治理,内蒙古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如何擦出火花?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内蒙古如何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召开期间,内蒙古政协委员们对创新生态治理信心十足。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赵永光 摄

  科技赋能复制推广“风光电+”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红梅介绍,内蒙古农业大学拥有现在全国唯一的沙漠治理学院,这里的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沙漠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经过70多年的积累,研究出来的技术、方法、手段、模式等都在不同区域进行推广。

  据专家预估,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力发展风光电项目,有利于加强土地、太阳能、风能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水平的同时,能获取显著的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

  红梅认为,内蒙古沙地、沙漠面积大,为布设大型风光电基地、风光电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如何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统筹推进?红梅说,首先要在风光电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等过程,充分考虑风光电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以治理沙地、保护沙地、“风光电+”协同发展为前提,抓紧制定可复制推广的不同区域的“风光电+”标准。

  “另外就是调查风蚀和堆积现状,提出沙区光伏阵列内次生风沙危害的防治建议。”红梅如是说。

  红梅称,其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统筹推进主要理念就是通过工程与生物方法相结合、新型防沙技术与传统治理技术相结合,在治理区域和项目区形成“沙戈荒治理+新能源”创新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效益多赢真金白银入碳库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储碳库”“吸碳器”,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农牧环资处处长黄占兵说,对内蒙古而言,增强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功能,关键是要做好“扩大碳库容量”“提高碳库增量”“稳定碳库存量”和“增加碳库收益”四篇文章。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太阳能资源高值地区之一。

  “推动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一体化发展,是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黄占兵向记者介绍。

  黄占兵认为,光伏板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能够有效减少沙化土地和沙漠水分蒸发,降低风速,改善原有天然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结合人工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高碳汇灌草植被,可以通过增加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来扩大碳库容量;通过提升植被质量、促进植被健康生长来提高碳库增量;通过提高植被存活率、防止植被退化来稳定碳库存量。

  “同时,按照生态环境部造林碳汇方法学要求,结合内蒙古探索的碳普惠机制,积极开发碳汇项目,参加碳汇交易,创新林业碳票、‘一元碳汇’等碳汇价值实现渠道,还可以增加碳库收益。”黄占兵阐释道。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赵永光 摄

  “课题”绑定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荒漠化治理离不开防沙治沙创新模式,离不开防沙治沙管沙用沙的理念更新。”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新能源产业,是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协主席赵吉的多个提案里的高频词。

  将两个课题进行一体化绑定,赵吉认为这是在不断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赵吉的提案中曾提到,在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等新能源发展适宜的“沙戈荒”区域,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建成国家可再生能源主力基地;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推广“生态+光伏”模式;光伏板下种植防风固沙植物、各类优质牧草,光伏板间适度养殖家禽、家畜,构建“可再生能源+生态产业”新业态;依托风光氢储产业集群,配套形成风光电解制氢为主的绿氢绿电产业现代能源体系;发展沙区生态产业和高效农业。

  “把这两个课题合为一体,能产生‘1+1>2’的效果。”赵吉说。(完)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湖北:屈原故里又端阳 - 金融街论坛丨北交所:加强投资端建设 研究编制专精特新指数

湖北:屈原故里又端阳

发布时间:2024-08-17 20:11:09 来源: sp20240817

原标题:湖北:屈原故里又端阳

   “年年端阳,今又端阳,遥望四方青山绿水,橘树成行,想起当年写下的《橘颂》,怎能不让我思念我的故乡?”6月7日晚,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饰演屈原的演员深情地诉说着。

   伴随着急促的鼓点和恢宏如钟的乐曲,楚辞名篇《橘颂》一出,秭归县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立即在台下跟诵《橘颂》篇章。作为地地道道的秭归人,观众许晶晶说:“在秭归,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会背《橘颂》,他们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一字一句记下来,慢慢长大了,就会有所体悟。”

   宜昌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6月8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热闹非凡,曲裾、战国袍、汉服、旗袍……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市民聚在了一起。身着曲裾的三峡大学大二学生李岩说:“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积淀,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我和小伙伴们穿着不同年代的传统服饰,在宜昌尽情享受端午的节日氛围,就是希望把传统文化弘扬开来。”

   宜昌彩陶、夷陵刺绣、点军竹编、土家族服饰、土法印染……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让曾巍一家人看花了眼。“我是江西人,在宜昌工作16年了。每年端午都特别热闹,一家三口来逛市集,一走到棕编这里,孩子就走不动道了。”曾巍说。

   在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棕编技艺的展位前,围着众多市民游客,栩栩如生的昆虫和颇具新意的卡通形象让人惊叹。“我的爷爷是个手艺人,我从2013年开始接触棕编,现在已经会制作上百种小动物。我非常热爱这项民间工艺,也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棕编技艺传承人魏光翠说。

   在屈原故里,忙完夏收的农民、回乡的青年踊跃参加龙舟比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介绍,龙舟竞渡不仅为了勇争第一和祈盼丰收,更为了传承“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责编:温璐、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