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4-08-09 12:09:59 来源: sp20240809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同与会各国领导人就新形势下深化各领域合作以及当前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就上海合作组织下步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引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行稳致远。从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到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科技创新;从开展“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到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中国坚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

  “中国经验为减贫工作带来启发”

  本报记者 张朋辉

  “在华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中国在城市开发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培训课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想起赴华参加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减贫和发展论坛暨扶贫培训班的经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市长助理马鲁夫·塔什普拉托夫如是说。该培训班以减贫与发展为主题,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帮助学员掌握科学实用的扶贫经验,让塔什普拉托夫受益匪浅。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宣布,未来3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中方积极推进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扶贫合作。去年6月,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减贫和发展论坛暨扶贫培训班在青岛开班,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70名学员参加培训。

  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与精准农业、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训课程引起学员们的极大兴趣。“乌兹别克斯坦一些地区也面临沙漠化和盐碱地治理难题,中国治理盐碱地的经验十分宝贵。”塔什普拉托夫说,“中国在种植技术、农机装备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步。我们真诚希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通过此类培训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合作。”

  除塔什普拉托夫外,撒马尔罕市还有12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撒马尔罕市市长法兹利丁·乌马罗夫今年4月到访青岛农业大学时表示,希望撒马尔罕的涉农高校和企业与中方建立联系,在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为两国人民谋福祉。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正在全国各州试点推广中国减贫经验。2023年11月,《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在乌兹别克斯坦出版发行,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以《真正的中国奇迹》为题为该书作序。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增设减贫合作分委会,就减贫工作开展进一步合作。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我们有机会到中国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利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加强减贫合作,分享减贫经验,推动交流互鉴。中国经验为减贫工作带来启发。”塔什普拉托夫说。

  开展“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

  “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颜 欢

  上午8时,塔吉克斯坦中央眼科医院的小花园里挤满了候诊患者。“得知首都杜尚别有中国医疗队来给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我特意从塔吉克斯坦南部赶来。”59岁的邵武卡特说,“我们非常信任中国医生,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医治。”

  5月30日至6月18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选派,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眼科及手术室7名队员赴塔吉克斯坦开展“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为当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复明手术。这是中方落实习近平主席2022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宣布“未来3年为本组织国家的民众免费实施2000例白内障手术”的重要行动。

  活动期间,中方医疗队共实施543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中方专家组领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白内障专业组副组长王造文告诉记者,当地患者就医需求大,医疗队最多一天做了79例手术。“经过几天磨合,我们和塔方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采访时,耄耋之年的吉索夫·卡里姆汗一直在耐心等待。“我想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谢。”卡里姆汗戴着刚配好的墨镜,抚着白胡须说,“我之前来过一次,由于不小心动了遮光眼罩,耽误了手术。医生重新给我安排了手术,非常耐心、专业,我今天感觉眼睛好多了。”

  伊勒那扎佐夫·阿卜杜哈菲兹是塔吉克斯坦中央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主任,是同中方医生合作的5位塔方医生之一。“近距离观察中国医生的诊疗过程,对提升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很多目前在塔吉克斯坦没有办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中国医生手上都迎刃而解。”在中国医疗队的推荐下,阿卜杜哈菲兹将到中国医院进修,“我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医疗能力,回到塔吉克斯坦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塔吉克斯坦中央眼科医院副院长马尔索罗夫·萨尔杜洛说:“中国医生技术非常娴熟,在很多眼科专项上都有深入研究。我们期待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王造文表示,中国专家愿与塔方在青光眼治疗、角膜移植、人员培训等领域展开交流,让更多塔吉克斯坦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一年多来,“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已陆续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开展,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1700多例。中方还在当地捐建防盲合作中心,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

  “共同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

  本报记者 李亚楠

  防疫员给畜禽接种完疫苗后,点一点手机软件,就完成了信息填写和上报;牛羊出栏时,在软件上输入手机号,即可查询近3年畜禽的免疫信息。这一软件的后台位于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园区内,新疆七色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无纸化防疫系统、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已推广至1万多个村庄。

  “我们国家的农牧业发展也需要这样的技术,我们正在设计、开发类似平台,没想到在中国已经成为现实。”吉尔吉斯斯坦数字发展部项目实施处处长奥姆勒古洛夫·巴肯特说。去年11月,巴肯特来中国参加“上合之树”数字技术人才培训,深入走访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了解数字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希望这样的技术也能在吉尔吉斯斯坦得到推广应用。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宣布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打造共同发展的新引擎。去年5月,首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在克拉玛依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正式启用。去年11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新疆分中心在克拉玛依揭牌,目前已完成4期“上合之树”数字技术人才培训,培训超过100人次,有效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数字产业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曾来中国参加培训的塔吉克斯坦财政部证券发展局证券管理处处长埃洛夫·福尔卡特忠说,“希望塔中今后能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数字化以及财政系统的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

  “上海合作组织高度重视加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将助推相关合作,让大家在共赢中不断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说。

  “我们根据各国产业发展实际,围绕远程医疗、智慧教育、跨境贸易等领域合作进行了初步洽谈,形成了合作清单。我们即将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人才培训、数字技术相互输出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新疆分中心工作人员陈宇霄说。

  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科技创新——

  “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有力赋能青年发展”

  本报记者 曲 颂

  “青年之间加强交流,必将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帮助。”曾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的俄罗斯姑娘安娜·多森克说。她目前在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广州办公室担任项目主管。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方将于明年举办本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激发各国青年创新活力。”

  2022年5月31日至6月2日,以“青春筑梦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发布《关于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的深圳倡议》,旨在推动各国青年在创新合作、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农业发展、乡村减贫、国际卫生合作、信息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不断深化友好交流,为促进地区国家发展繁荣贡献“上合力量”。

  安娜·多森克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各自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加强新兴科技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如今,她正在筹备有关科技创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动,计划邀请多位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代表,共商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和科技创新合作。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以科技创新为聚焦点,加强交流合作。2019年5月,中方在青岛成立首个“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创业交流基地”,通过举办青年创业实训营、开展线上交流等形式,为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合作搭建平台。今年3月,位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创业中心正式开园,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创新创业与合作交流又添新空间。

  中方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有关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交流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青年交流营、实施青年职业农民赋能行动、邀请青年科学家来华参加科研交流等,努力为“上合大家庭”加强青年对话合作创造平台、增添动力。

  去年9月,中方举办2023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围绕文化传承、青年发展等主题,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的近百名青年代表在中国考察,足迹遍及莫高窟、孔子六艺文化园、青岛奥帆中心等。各国青年代表既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充分交流。

  “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青年总能找到合作发展的方向。”吉尔吉斯斯坦青年阿伊达伊·玛克萨特别科娃希望各国青年团结合作,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洛姆·奥胡诺夫表示,青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有力赋能青年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超】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磨炼新技艺 创造新精彩(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 水利部: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磨炼新技艺 创造新精彩(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24-08-09 12:10:00 来源: sp20240809

  李亚哲在安装物联网设备。   李家鼎 王 成摄影报道

  张吉在练习数字建造软件操作。   包子力摄

  袁海亮在调试工业机器人系统。   本报记者 李家鼎摄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张雯晖在进行机器人机械臂装调。   受访者供图

  沈珺(右)在指导学生进行直播营销。   汪玉莹摄

  操作台上,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敲击代码,指挥机器人精准完成任务;大屏幕前,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仔细调试传感器,搭建智慧农业系统;电脑前,互联网营销师精细计算,比拼商业策略……今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首次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各地顶尖新职业技能选手同台竞技,引人关注。

  日前,本报记者走近5名参加本届大赛首次设立赛项的高学历选手,他们既是勤学苦练、钻研攻坚的高技能人才,又是传承创新、教书育人的职业院校老师。他们成长成才的故事背后,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新实践探索。

  ——编  者

 

  新领域  新看点

  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引人关注,强调技术技能融合,注重考核数字技能

  9月中旬,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赛项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来自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袁海亮和搭档何琳锋围着一台工业机器人忙前忙后。他们一会儿盯着电脑写下一串串代码,一会儿又跑到工业控制器前调整测试……很快,机器人开始挥舞双臂,精准完成自动送料、定位抓取等动作。

  “金牌!”历经3天、累计5小时的比拼,袁海亮和何琳锋夺得赛项第一。“过程还是挺‘惊险’的!”袁海亮说,最后环节要求机器人完成“拧瓶盖”的动作,当时已是傍晚,场馆内光线条件变化很大,对机器人的视觉识别系统产生了影响。“幸亏我们及时调整参数,才抢先完成动作。”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赛项裁判员邱庆介绍,该赛项考察了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环境搭建、编程与示教、软件运用等3个模块,还原了真实车间的应用场景,考验选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主要是通用性、广泛性、引领性强的职业或工种,比赛内容紧跟新职业发展趋势,强调技术技能融合,注重考核数字技能水平。

  互联网营销比赛,侧重于考察选手的数据分析、商业决断等能力。互联网营销赛项裁判长薛茂云说:“不要以为互联网营销只是直播带货,比赛还包括数字营销、方案策划等多个模块,其中数字营销模块最受选手关注。”

  “比如有一个环节需要我们快速处理关于商品的一些关键词。消费者网购时,会用搜索引擎寻找商品相关的关键词。我们要在上千个关键词中,迅速找到其中搜索量、浏览量更高的词语,这要求我们既要熟悉商品的各种特性,又要了解网购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关注点。”来自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的沈珺说,“比赛时,眼睛不停地看,脑子飞快地转,强度很大。”

  “互联网营销考验选手的脑力、体力和表现力。隔着屏幕打动消费者,需要对消费市场有深入的研究。”薛茂云说。

  与热闹的互联网营销赛场相比,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比赛现场则“静悄悄”的。

  两块显示屏前,来自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张吉快速操作键盘,各种点、线、面令人眼花缭乱。右侧显示屏是数十张建筑平面图纸,左侧则是张吉“画”的立体建筑模型……

  3天赛程里,选手要处理多个模块的上万个数据,对效率、知识点的考核要求高于行业标准。“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包含海量信息,要确保模型与图纸精确对应。”张吉举例说,有的建筑仅梁的数量就达五六十根,尺寸、位置、标高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严格匹配,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十分小心,张吉在比赛中仍出现了失误。在一次保存数据时,她没留意到建筑模型中轴网信息的缺失,丢了不少分数。不过,她很快调整好状态,在后续比赛中接连追分,最终获得优胜奖。“参与大赛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不足,激励我进一步提升技能。”在张吉看来,这体现了技能大赛所倡导的“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理念。

  新考验  新挑战

  新职业往往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技能要求更高,学习难度更大

  在旁人眼里,建筑信息模型或许只是简单的“展示片”“效果图”,其实不然。“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几何信息,还包含建材厂家、产品编号等资产信息,建设前可用于建材标准化生产,建设中可用于精准搭建,建成后可用于维修、检查等管理。而且它不仅可以用于单个建筑,还能在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数字建造项目裁判长古娟妮说。

  张吉说:“技术员除了要精通建筑设计,还需熟悉暖通空调、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等多个领域。计算机编程、英语读写、项目管理等技能也必不可少。”

  新职业往往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从业者要和“传统”工种一样勤学苦练,还要具备“跨界”的能力。

  先用计算机设计模型,再调试50多个传感器,实现对气象、土壤、水质等指标实时监测,最终搭建出“鱼菜共生”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物联网安装调试赛项中,来自河南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的李亚哲和搭档徐佳毅经过多轮角逐,获得银牌。

  “我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偏向软件开发,物联网专业则需要熟悉许多硬件设备。”李亚哲说,要胜任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的工作,必须走出“舒适区”。“比如,单片机控制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曾经是我的‘盲区’,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还考取了专业证书。”

  备赛又推动李亚哲啃下不少“硬骨头”。“大赛发布的样题要求我们开发某种网络设备。我和搭档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一步步完成对设备驱动、数据采集、云平台交互等内容的搭建。”李亚哲说。

  “让机器人走直线不难,让它走复杂路线却不容易。”大赛发布的样题——控制“巷道机器人”移动,也一度让袁海亮和何琳锋犯了难。

  经过反复试验,袁海亮和何琳锋决定用“笨办法”破题:他们将机器人移动过程分解成上百个单一步骤,不断修改完善编程方案和硬件配置,最终让机器人走出了复杂路线。“这道题给我们上了一课。”袁海亮感慨,“只有不停地钻研、创新,才能跟得上新职业的发展。”

  来自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张雯晖是本届大赛中25名拥有博士学历的选手之一,在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赛项中,他要控制服务机器人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客房、前台、门禁等模拟场景中的各种任务。他认为,高学历人才能为推动新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高学历人才面对前沿新知上手能更快一些,钻研得也更深。”张雯晖说,“不过论刻苦努力,大家都一样。”

  “每天在实训室里泡10多个小时,有时连饭都是在实训室里扒几口。”张雯晖回忆,开赛在即,机器人一只机械臂的动作却总有偏差,让他非常着急。他反复研读产品说明书,又和搭档摸索细节联调,后来厂家的技术员过来比对,惊讶地说:“调试结果比出厂时设定的参数还要好!”

  “新技能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要克服重重难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张雯晖说。

  新需求  新前景

  紧跟新职业发展需求,一批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新专业新课程,有的放矢培养技能人才

  比赛结束后,张雯晖给学生“复盘”了自己的比赛经历。

  他首先讲了一个失误:当时,赛场把机器人的软件接口全都清掉了,很多信息的传递需要靠选手当场自己编程,这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导致机器人的部分功能没有实现。

  “平时上课时,我们一般预先设置好机器人控制软件,不用担心软件接口问题。但如果技术底子薄,将来在工作中碰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张雯晖的问题让同学们陷入思考。“我想告诉大家,今后要更加注重底层技术、基础软件方面的学习。”张雯晖说。

  一场技能大赛,折射出新职业人才队伍的发展需求,也为选手们继续钻研业务、提升技能提供了参考方向。

  大赛期间,李亚哲深感物联网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选手竞争激烈,讨论比赛的人也很多。”李亚哲说,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0年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缺口总量将超过1600万人。“从手机缴费到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关系千家万户。”

  课堂上,李亚哲还原了物联网安装调试赛项的考题。他将40多名学生分为10组,自己做裁判。“以前,学生很少有机会全程参与到产品开发中。大赛给了我启发,要让学生们多动手,多感受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和技术要求。”

  薛茂云注意到,互联网营销是本届大赛中参赛选手最多的赛项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测,到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人才缺口可达4000万人。我们更加重视相关职业人才的管理和培养。”

  沈珺说,现在,她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电商直播推广的新课题当中。“近年来,电商直播为农产品走出深山插上了翅膀。我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知农业、懂农村、助农民的互联网营销人才,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新职业伴随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产生,也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不断迭代。

  “现在许多高铁站、机场等大型工程的造型更别致、功能更多样,越来越依靠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来进行提质增效。然而,学建筑、学设计的人不懂软件编程,学软件、学编程的人又不懂建筑,复合型人才缺口日益凸显。”古娟妮说。

  “从建筑设计师到工程师,再到虚拟现实、智能建筑系统开发人员,我国数字建造产业蓬勃发展,相关人才需求强劲。”两年多前,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设立了数字建造专业,至今,张吉已带教上百名学生。她不仅教授建筑设计原理,培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应用软件使用,还注重学以致用,带领学生深入建筑一线和工程现场,在真实环境和仿真任务中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眼下,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创新融入千行百业。“学无止境、技无止境。我们要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和数实融合,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张吉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30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