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作文火了,带来哪些教与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09-08 20:50:21 来源: sp20240908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全国高考中,人工智能(AI)成为语文考试新课标I卷的题目。有网民用文心一言、ChatGPT等热门人工智能工具作答,人工智能如何“自己写自己”顿时成为热门话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一些从事教育研究和长期关注高考作文的人来说,他们思考的更多是人工智能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让人工智能代写作文,语言能力和创造力是否会进一步退化?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语文老师的好帮手?就此,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民革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秋玲,连续10年应媒体约稿试写高考重庆卷作文的西南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郑劲松分享了观点。

  用人工智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并不容易

  张秋玲认为,用人工智能写出好作文并不容易。首先,不同的人工智能产品在语言处理、创意表达、逻辑构建等方面各有千秋,使用者需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需经过大量、高质量的文本训练,而能力不足的人工智能常常生成语义混乱、主题模糊的文章。

  其次,用人工智能写作文,对使用者有相当高的要求。“人工智能依靠用户输出的指令生成所需内容,想要生成一篇好作文,需要学生输入描述全面、表意清楚、逻辑正确的提示语,难度不亚于自己写出一篇好作文。”张秋玲称。她曾经做过有关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相关课题,发现广东某学校的学生对人工智能写的作文普遍不满意,追根究底是由于学生输入的提示语过于简单。

  在郑劲松看来,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可以把人工智能作为写作文的辅助工具,它能迅速搜索、整合材料,写作文时遇到需要了解常识、背景,以及同类文章的比较分析等问题,人工智能就可以派上用场。但人工智能个性、创造性不足,思维深刻程度也不及人类,学生对它不能过度依赖。“即使自己写的作文不如人工智能工整,但如果写出了个人感悟和生命体验,那就达到了通过写作文一步步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目标。”他称。

  “写作是一种技能,作文修改是更高级的技能。”张秋玲称,语文课标中始终都有“修改自己作文”的要求。当学生用人工智能写出一篇糟糕的作文时,教师不应该急着否定,而是要看其框架结构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也可就势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人工智能写作文可以轻松蒙混过关?其实很难

  人工智能盛行,让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偷懒,写作文时全部交给人工智能代笔。但是在郑劲松和张秋玲看来,人工智能很难糊弄老师和阅卷人。

  “如果让人工智能写《我的阿勒泰》,它可以描写当地蓝天白云、草原牛羊映衬下的闲适图景,但它没办法深入理解人类的内心,发出‘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人间总归值得’的呼唤。”郑劲松称,这份独属于人类的情感,人工智能体会不到,更写不出来。透过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能看出来学生是否用了人工智能写作文。

  对此,张秋玲表示赞同:“人工智能撰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灵气,有经验的读者一眼就能判断出来,更何况以教为业的教师。”她观察到,在有关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相关课题中,北京某学校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作文教学的教师做过相关调研,他们将一篇人工智能写的同题作文,混进学生写的文章中,观察批阅者能否发现,结果十有八九被发现。尽管一些先进的人工智能能够生成非常接近人所写的文章,但人工智能生成作文的本质往往基于模式化的语言组合,输出内容受限于对训练数据的概率统计,表达出来的语句“机味”十足,“情味”不足。

  郑劲松曾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讲课,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审阅”作文的经验。据他分析,人工智能写出的作文工整,模板痕迹重。而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沉淀,能通过他们笔下的作文呈现。如果学生让人工智能代笔,写出的作文可能会偏“早熟”与单一,其中的差别教师一辨就知。

  人工智能重塑语文教学 任重道远前景可期

  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语文老师的好帮手,帮助老师批改作文?郑劲松认为,在这方面,人工智能的功用一是查重,二是帮助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分数等进行统计整理、量化分析,将教师从一些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而张秋玲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还难以担负起为教师减负的“重任”。

  “人工智能可以检查出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错误,并给予修正,也能在满分60的评价模型中给《背影》打出18的低分,更能把一篇跑题作文评改为班级最高分。”张秋玲认为,人工智能批改的准确性取决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处理技术仅仅能指出语言形式浅表结构的词汇、语法、语篇的言辞表达问题,只有将更细致的作文评价标准写进提示语,大模型才有可能分析语言形式深层结构内的语言运用、思维和文化的逻辑关联。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批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并不能减轻教师批改负担。人机协同不只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复杂问题。”张秋玲称。

  未来,人工智能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在张秋玲看来,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远不止辅助作文教学,它可以全方位重塑语文教学的新结构:人工智能正在打破师生间知识拥有权的厚障壁,赋能语文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群体走向个体,实现数智场域中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它不仅可以促进人机协同共创,为教师提供虚拟助教、动态教案、个性支持,还能为学生提供交互性、协同性、情境性、启发性和即时性的学习体验。

  她认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育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全社会应秉持技术向善的理念,为语文教育教学松绑,“在人机协同的真实时空中,打造语文融媒体智能学习空间,开发专用于智能评阅的大模型,让综合素质评价的理想落进现实,创造出1+1>2的教育新质生产力。”(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 张乐 报道) 【编辑:唐炜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线听民声 难事帮办成 - 山东港口累计开通90余条直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

一线听民声 难事帮办成

发布时间:2024-09-08 20:50:22 来源: sp20240908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聚焦民生服务,到一线听民声、解难题,建立了“周二走访日”“周三访谈夜”的“民情双访”机制。尤其今年以来,结合“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破解基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难题。

  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金泰苑社区有居民反映,附近缺少儿童学习活动中心。共青团萧山区委迅速行动起来,在城北居民与青少年最多的居民区附近打造了一座“嵌入式”青少年宫,设置了绘本阅读、益智拼搭、素描等62种特色课程。

  回应居民需求,积极打造区级青少年宫和村社分宫、在各镇街搭建研学活动基地、不断完善周边儿童医疗服务配置……一个覆盖全年龄段、全场景式、全时间段的青少年宫校外教育集群在萧山区已基本形成。自今年11月开课以来,仅区青少年未来发展中心首个学期开课就达722个班次,招生6000余人,受到了家长与孩子的一致好评。

  “我们想在网上办理药品售卖业务,因为涉及证照审批、资格认定等多项手续,要跨多个部门办理,担心办理不畅,窗口能帮我们协调一下吗?”在萧山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窗口,热度(杭州)电商科技有限公司的王禹问道。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问题不一会儿就得到了解决。

  为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去年9月,萧山区开设了“办不成事”窗口服务,力争让难办的事情办成,尽量让“办不成的事情”也办成。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萧山区积极打造“办不成事”窗口服务升级版,创新推出1个政务服务中心、2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N个村社便民服务站的“1+22+N”三级联办问题导流机制,对每一件“办不成事”进行一案三查,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针对不少群众有线上办理的需求,萧山区将政务服务延伸到各乡镇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依托“浙里办”平台让群众享受“足不出户”的数字化服务。此外,萧山区还配套推出了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金融超市”平台、变单个助企服务为产业链服务的“萧螺号”助企服务品牌,以及人才住房安居的相关服务政策,让企业安心创新,让人才安居乐业。

  截至目前,“办不成事”窗口已累计服务1426人次,为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135个,落实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113条。

  在“民情双访”开展的6年时间里,萧山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80余万户次、企业6.5万余家次,收集并解决群众需求事项120042个。

  “‘民情双访’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积极回应老百姓心中的‘急难愁盼’。”萧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9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