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河南两家医院涉嫌欺诈骗保

发布时间:2024-07-24 15:00:56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网 6月23日电 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国家医保局强化大数据筛查手段在医保基金监管中的应用,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2024年5月11日-23日,国家飞行检查组对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部分定点医药机构进行检查。事前,国家医保局运用大数据模型,对被检城市医保基金使用数据作了筛查,根据可疑线索,指定郑州管城豫丰医院、周口市商水庆康医院为被检机构,初步发现涉嫌欺诈骗保问题。

  具体情况如下:

图片来源: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

  一、郑州管城豫丰医院。飞行检查组根据大数据筛查线索,对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初步发现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违法违规问题,涉及医药费用102.3万元。另外,还发现涉嫌欺诈骗保问题。一是涉嫌虚假住院。该院仅30余张床位,日均在院患者10人左右,但8人以上“结伴住院、结伴出院”的异常情况多达5次。检查还发现,该院存在患者年龄50多岁,其子女作为紧急联系人,年龄也是50多岁的异常情况。二是涉嫌伪造彩超、X线摄影等检查报告。该院存在不同时间采集的彩超报告,序号、图像、内容完全一致,不同患者彩超图像采集时间完全相同的情形;存在X线摄影图像为“黑片”但收费的情况;存在X线摄影报告与图像显示的检查部位不符的情况,如报告为胸部、图像为手部。三是疑似虚构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服务。医院在未开展检查、治疗的情况下,年底为在职职工集中进行医保门诊统筹结算。四是以骗保为目的进行串换。将牙冠修复、烤瓷牙等自费项目和耗材,串换为关节镜手术治疗(医保甲类)收费并纳入医保报销。

图片来源: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

  二、周口市商水庆康医院。飞行检查组根据大数据筛查线索,对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超标准收费、串换项目、过度诊疗,以及无现金流水账、无银行对账记录等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涉及医药费用76.8万元。另外,还发现涉嫌欺诈骗保问题。一是疑似伪造检查检验报告。该院没有具备放射治疗资质的医师,由第三方公司远程阅片并出具CT检查报告。但飞行检查组实地核查发现,合同地址上的第三方公司并不提供医疗服务,而是一家茶叶铺。且医院CT收费数量远超CT机上影像记录数量,CT胶片收费数量也远超实际使用的胶片数量。检查还发现,该院涉嫌存在虚构血浆D-二聚体、B型钠尿肽等检验项目问题。二是伪造医学文书。该院不具备麻醉师执业资格的助理医师,在手术及麻醉记录单上伪造麻醉医师签名;未取得医学影像诊断资质的助理医师,违规从事超声诊断工作。三是疑似虚假住院。抽查病历发现,该院存在不同患者同期住院或同一患者前后住院,治疗项目、收费明细完全相同的情况,有的每日体温记录均完全相同。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指导飞行检查组将上述问题移交属地医保部门处理。在河南省医保局的指导下,郑州市、周口市分别作出跟进处置。郑州市医保部门已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解除医院医保服务协议,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同时将相关问题线索移交卫生健康等部门处理;卫生健康部门已暂停涉案医师行医资质。周口市医保部门已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解除医院医保服务协议,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卫生健康部门对违规执业的医师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行政罚款的处理处罚,对医院处以行政罚款;市场监管部门查实商水庆康医院从不能提供合法经营资质的个人手中购买药品等违法行为,已经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倍行政罚款。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紧盯案件后续处置,确保欺诈骗保案件查处到位,违法犯罪分子得到严厉打击。

【编辑:苏亦瑜】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最高法: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5.9万件 - 深圳欢乐谷一过山车项目发生车辆碰撞 8人受伤

最高法: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5.9万件

发布时间:2024-07-24 15:00:57 来源: sp20240724

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 (薄晨棣、高清扬)今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3年)》及相关典型案例。

最高法副院长杨临萍介绍,2023年,人民法院坚定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国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5.9万件,审结23.2万件,审理了一批标志性典型性案件,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法治进程。如江苏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通过依法惩治擅自“放生”鲶鱼、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引导公众提升生物安全意识;贵州法院审理的盗割“古楠木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依法判令被告人对其盗割损害的具有2600年树龄的“古楠木王”进行及时救治,并推动当地建立珍稀树木协同保护机制。

此外,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专业化建设,促进审判机制现代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800多个,我国已成为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统一归口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已有1200余家法院落实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归口,有500余家法院已完成“二合一”归口,为进一步做实融合增效积累丰富经验。

立足规范引领,丰富完善司法裁判规则,推动法律适用规范体系现代化。最高法发布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诉讼证据等5部司法解释,完善环资领域裁判规则;发布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意见、打击涉海砂违法犯罪纪要等3部司法文件,强化司法政策供给。发布长江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5个,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的典型案例9批93个,充分发挥案例业务指导和社会教育、警示、引领作用。

聚焦公正效率,不断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推动审判能力现代化。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及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凝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合力。落实“抓前端、治未病”要求,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促进企业、行业从源头上完善管理、消除隐患。强化数字赋能,以更高标准、更新技术、更优方案建设法院 “一张网”,上线运行诉讼服务“有信必复”平台,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建成运行,加强环境资源条线审判监督指导与解惑答疑,提升环境资源审判队伍现代化能力水平。

(责编:薄晨棣、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