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人乘中国光谷“悬空列车” 赞科技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08-02 17:37:53 来源: sp20240802

   中新社 武汉10月19日电 (记者 梁婷 张芹)搭乘全自动无人驾驶悬空列车,体验“人在空中游,景在窗外动”的科幻感,这是19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亲身感受。

10月19日,正在开行中的武汉光谷空轨。 中新社 记者 张畅 摄

  今年9月开通运营的武汉光谷空轨旅游线,是中国首条空轨线路。空轨即悬挂式单轨列车,是一种新型中低运量、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10月19日,武汉光谷空轨,列车凌空“飞行”。 中新社 记者 张畅 摄

  伴随列车凌空“飞行”,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核心片区,豹子溪公园、彩虹桥、光谷书房、城市梯田等景观映入眼帘,车内乘客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空中流动风景线”。来自厄瓜多尔《厄华侨报》主编谢英木感叹,空轨颇具未来感,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旅游体验和出行选择。

10月19日,开行中的武汉光谷空轨旅游线,打造“空中观景平台”。 中新社 记者 张畅 摄

  光谷空轨沿线聚集数百家行业龙头企业,串起“光芯屏端网”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光伏背包、光伏遮阳棚、可折叠太阳板……走进美格科技,展厅陈列的光伏产品引起大家兴趣。

  加拿大视传媒总编辑朱枫杰称,加拿大新能源需求大,光谷科技型企业科技转化率高,如光伏产品应用场景广泛,看好发展前景。在她看来,近两年,越来越多“中国造”进入国际市场,除“高精尖”产业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转化品,易于被接受而日渐融入当地民众生活。

  在中国光谷,以“光”闻名。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中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最大功率的10万瓦光纤激光器……多年来,聚光成链、集链成群,初步形成以“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撑,数字经济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脑科学、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美国《新世界时报》董事长倪涛表示,光谷是武汉高科技发展的一张名片,这里诞生的多项“硬核科技”,不仅推动产业发展,更是融入日常生活,造福于民众,发展潜力无限。

  数据显示,十年来,光谷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600亿元人民币大关,企业数量从1.7万家增至12.7万家,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完)

【编辑:黄钰涵】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让救助服务更智慧更精准 - “中国彩绘熊猫展”活动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举行

让救助服务更智慧更精准

发布时间:2024-08-02 17:37:54 来源: sp20240802

  “真没想到,我在网上申请不到24小时就能得到答复,而且不用跨区办理,实在是太方便了!”广东省广州市民余先生感慨。去年,余先生通过“穗好办”政务APP上的“社会救助”申办模块填写资料,很快完成了申请手续,被认定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开始享受专项救助政策待遇。

  近年来,广州市民政局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探索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人工智能+”行动,构建了纵贯市、区、镇街、村居的“穗救易”智慧中枢,实施了“智慧申办、智慧服务、智慧核对、智慧监测”等多项工程,推动形成“人工智能+救助”平台,让救助服务更加智慧、精准、温暖、高效。

  “您好,广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给您来电……”广州市越秀区的低保户赵阿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接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打来的电话,提醒她做好极端天气的安全防范,或了解她救助待遇落实情况、基本生活需求等。这是“人工智能+救助”平台中通过语音识别等技术开展的“智·关爱”电访服务。困难群众若有需求反馈,都会被自动识别并传输到“穗救易”智慧中枢,由中枢向属地民政工作人员“派单”,快速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日常工作中,基层民政部门因人力不足难以及时了解每一位困难群众的需求,而“智·关爱”电访每分钟有超过100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同时作业,半天内即可全覆盖拨给全市数万名困难群众。去年冬天,广州寒流突袭,气温骤降,独居特困老人黄伯接到了“智·关爱”防寒流智能语音提醒电话。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出需要加厚的棉被御寒。不到2小时,社区民政工作人员就将一床厚棉被送到了他的家中。

  据介绍,今年前5个月全市已累计智能电访困难群众约61.27万人次,发送关心关爱短信约34.95万条,入户探访535户,累计发现并帮助解决各类救助服务需求270多个。

  这一切,离不开广州民政部门越来越注重科技赋能。早在2020年,广州就成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广州探索打造“铁脚板”+“穗救易”,并不断迭代升级。比如,创制“会说话的核对报告”,通过量化核对财产收入,为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提供直观化、可视化的参考;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申请频率等,描绘申请家庭历年经济状况趋势图,提前落实分层分类救助。

  同时,广州市民政局还依托“人工智能+救助”平台,打通与社工、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志愿队伍、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连接通道,建立起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融合共助”的衔接枢纽,大量救助帮扶项目进入平台发挥作用,让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梁伯今年75岁,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疾病,是一名半失能的特困人员。近段时间,番禺区供电部门的志愿者们在日常的巡查中,都会抽空到梁伯家中坐坐,帮梁伯做做家务、聊聊家常。

  去年,广州市民政局会同供电部门在全市开展“电亮民生”服务,在帮梁伯家整理线路、更换老旧插座基础上,还更换了智能电表。该电表能够通过计算梁伯家历史用电数据,对用电激增或骤减等异常情况触发实时预警,防止发生意外。实施以来,“电亮民生”项目累计开展监测服务1100万余人次,产生用电异常预警120余宗,核实率达100%。目前,广州正进一步创新开展“守护民生”系列服务,计划联动用水、用气等企业实施智能监测项目,不断探索完善“水电气”综合监测模型,及时防范化解困难群众居家安全风险隐患。

  广州市民政局局长苏佩表示,广州是一座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95.21万人的超大城市,广州市民政局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以数字变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推动广州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萌、梁镜清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1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