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中法艺术交流的桥梁”(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08-15 13:24:50 来源: sp20240815

  图为旅法画家李玉芬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在法国学习的经历。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旅法华侨画家李玉芬在家乡天津举办个人作品展;华人画家范一夫山水作品展在法国展出;法籍华人叶星千将中国传统国画技艺与西方艺术创作方式相结合……近年来,许多在法国学习、生活的华侨华人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为中法艺术交流架起桥梁。

  法国巴黎是欧洲文化艺术的聚集地之一。20世纪初,已有不少中国青年为追寻艺术之梦来到这里。近年来,一些法国华侨华人画家融汇中西,努力求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活跃在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一线。

  

  东方水墨遇到西方油彩

  在家乡天津举办个人画展,圆了旅法华侨画家李玉芬很久以来的一个梦。

  不久前,李玉芬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举行,展览由天津美术馆、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支持,展出李玉芬绘画作品70件,呈现了她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成果。李玉芬说,本次展览选取“至亲至爱”为主题,是源于自己对家乡天津的感激之情:“我在这里受教育,对这座城市的感情难以言表,希望通过一幅幅作品来表达我对天津的爱。”

  李玉芬生于天津,后旅居法国。她以画笔呈现自然之美,描摹美好时光和瞬间感悟。她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仅要有艺术追求,也应拥有家国情怀。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认为,李玉芬的绘画具有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风格。朴素源于她成长的家乡天津,人们质朴、真诚,而她画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则是受到了法国的影响。

  许多在法国生活的华侨华人画家,都有东西方艺术理念碰撞、融合的经历。

  华人画家王衍成14岁开始学习绘画。接触到法国印象派绘画风格后,他只身赴法学习交流。熬过生活窘困和创作瓶颈的他,最终凭借其富有东方神韵的绘画作品赢得法国艺术界的认可。

  回顾自己的绘画之路,王衍成感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的根,我的绘画作品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与海外艺术进行对话。”

  东方水墨在法国遇到西方油彩。画出“国际范儿”的华侨华人画家还有很多,李芳芳是其中一名。她结合中国传统工笔技法与西方绘画表现方式进行创作,为法文版《西游记》节选珍本精心设计的石版画式插图受到当地读者欢迎。她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身居国外,可以通过外国人熟悉的表现方式来传播中国绘画艺术。

  融汇中西,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法籍华人艺术家叶星千出身于浙江乐清的一个雕刻世家。19岁那年,他独自离开家乡,从上海启程前往巴黎求学。为了生存,他曾在巴黎一间家具制作坊制作中式家具,还做过小生意、当过服装设计师。他将微薄薪水中的一部分省下来,用于每周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参观“充电”。由于在欧洲买宣纸不方便,他开始尝试在油画布上画中国水墨画。通过对画布的不断改良和尝试,他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布面水墨油彩”和“彩墨画法”。

  “语言是我来法国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李玉芬说,为了迈过语言关,她在当地学校努力学习法语。同时,为了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她研究了许多优秀作品,与当地艺术家切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李玉芬发现,法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色彩,从家庭装饰到日常穿搭,处处都讲究色彩搭配。法国人这种对色彩的重视启发了李玉芬,在绘画作品中,她尝试使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自然万物的联系和美。

  为何许多华侨华人画家喜欢在巴黎生活?“这和众多中国现代艺术家留学法国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魏祥奇介绍,中国现代艺术家赴海外留学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已有大量中国艺术家负笈海外,其中以赴法国者居多。彼时的巴黎,已是世界艺术之都,多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在法国,林风眠、徐悲鸿等中国艺术家在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将其用于实践,融汇中西,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近年来,许多艺术家追寻前辈足迹,赴法国学习、生活,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提高自身创作水平。

  持续推动中法艺术交流互鉴

  法国华侨华人画家在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精髓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文化艺术的联系。

  “我站在一个全新视角上,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审视,进而反观自己的艺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从心态上依然更加趋近中国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华人画家范一夫说,他除了坚持绘画创作外,还在巴黎创办画廊,给众多在法国的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家搭建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后来,他又在北京开办画廊,持续将吸收了西方艺术理念的华侨华人画家的作品带回中国。“我要把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到法国,也要把优秀的法国华侨华人艺术家的作品带回中国。持续推动这种交流,是我的理想之一。”范一夫说。

  李玉芬说:“来到法国后,我学习到许多西方艺术流派的风格,但我骨子里依然是东方教育的底子。因此,我不管画什么,总是带有东方特色。我希望让外国人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在法国,华侨华人群体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李玉芬说,法国有许多华侨华人协会。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家会举办活动,向当地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热情的法国民众也常常穿上中国传统服饰,积极参与其中。

  李玉芬认为,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中法两国民间友好。她介绍,她所在的艺术协会经常组织中国画家来巴黎交流,法国艺术家也常携作品到中国举办展览。“我愿做中法艺术交流的桥梁。希望未来有更多中法艺术家通过交流互鉴,形成兼具东西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李玉芬说。

(责编:杨虞波罗、杨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构筑军史长廊红色文化阵地 - 全国多地中小学开学 师生迎接新学期

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构筑军史长廊红色文化阵地

发布时间:2024-08-15 13:24:51 来源: sp20240815

【军史场馆·档案】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军史长廊秉持“让官兵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设计理念,将支队发展历程与驻地人文历史有机融合,设置队魂墙、青春大道、英雄林、胜战广场、望道园和铸剑廊6大板块,着力打造主题贯通、多点支撑、立体呈现的铸魂育人红色场所。

该支队“红肩章讲解员”(左一)为新兵讲述英雄故事。辜承烃摄

“你要为有一个弟弟在祖国南大门站岗而自豪……”近日,记者来到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采访,恰逢该支队在军史长廊英雄林中,组织一场以“聆听历史,追忆英雄”为主题的党团活动。官兵在当年参战老兵亲手种下的香樟树下整齐列队,重温光荣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刚才带领官兵学习的烈士家书,是战斗英雄高升寄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该支队某中队干部曹杨康告诉记者,英雄林是支队官兵缅怀先烈的场所,当年,支队前身部队189名官兵就是从这里奔赴前线的,在这里开展教育活动,更能激励大家学习英雄事迹、传承先烈精神。

穿过英雄林,便是胜战广场。放眼望去,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展现了支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参加的重大战斗和取得的辉煌战绩。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支队军史长廊秉持“让官兵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设计理念,通过墙、道、林、场、园、廊等建筑形式,充分发挥传承红色基因、存史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我们脚下这条路是青春大道,道路两侧是六面文化墙……”该支队“红肩章讲解员”傅浩然告诉记者,自己刚下连时,感觉每天的工作训练与想象中的军营生活存在差距,一度情绪低落。支队军史长廊建成投入使用后,机关在官兵中遴选讲解员。在指导员的鼓励下,傅浩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

“为战友讲解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让我读懂了军人的使命担当,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傅浩然说。

军史长廊不但要“建好”,而且要“用活”。为充分发挥军史长廊精神感召、荣誉激励和厚植情怀的作用,该支队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将教育课堂设在军史长廊,利用新兵下连、老兵退伍、主题党日等时机,常态开展仪式教育,营造崇尚荣誉、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李发荣,请出列!”前不久,该支队在军史长廊胜战广场前举行一场特殊的仪式,为考核成绩达到特战队员标准的战士佩戴特战标识。该支队领导介绍,这是所属特战中队的一个传统。“在革命先辈的雕塑前佩戴特战标识,就是向他们立下军令状。我会时刻牢记使命责任,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特战尖兵。”李发荣告诉记者。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早上执勤结束后,刚交班的战士都会来到英雄林,将高升烈士的雕塑擦拭得干干净净。望道园、铸剑廊中,也总有官兵学习交流的身影。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他们还将继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子,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探索利用红色传统文化开展铸魂育人的有效方法手段和制胜密码。(韩学扬 周益人)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