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4-07-13 21:34:46 来源: sp20240713

  近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围绕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29处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

  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并确认该遗址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围绕水利系统展开,塘山以北的良渚外围新发现近20条水坝。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中原和北方地区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石峁遗址考古发现的转角浮雕,为大台基石雕的年代、建筑性质的判断提供了关键性证据。陶寺遗址确认了一处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时期夯土建筑基址。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三星堆遗址的突破性工作,是初步摸清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结构,新发掘清理了6座祭祀坑等大量重要遗迹,出土文物1.2万余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常怀颖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城市营建模式中整体性布局和规划开始出现。这意味着当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分配土地,并且在不同土地框架中进行功能区分。这是社会发展新的程度和样态,和良渚、石峁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发展状态。”

  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多学科协同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针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的白灰地面开展测年方法研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协同研究显示,距今7000年以来,生业经济反映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原及北方地区显示出明显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重要水田遗迹表明,不同的稻作农业模式与早期复杂社会结构存在共生关系。针对手工业方面的研究发现,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发生了质变。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介绍,本期探源工程有8个课题,其中4个由科技考古专家领衔,包括年代学、环境与人地关系、资源与生业技术、古代人群与分子生物学。本期探源工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中心性聚落遗址为重点,集中考古发掘、年代学、资源技术等多个角度对相关遗址开展综合研究。“比如在良渚、城河等遗址都发现了完整的水管理系统,包括遗址上游水坝、水库,以及水利系统受益范围等,这些相关遗迹大多是通过识读航片、航片转化的数字高程模型发现的,发现后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认定。”张弛说,这都需要水利专家对水利工程予以评估,计算坝体抗压能力,勘探水坝溢洪口位置,考察水利系统工程设计特点。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15 版)

(责编:白宇、卫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打工前沿:转变择业观,路会越走越宽 - 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打工前沿:转变择业观,路会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4-07-13 21:34:48 来源: sp20240713

  随着00后逐渐步入社会,他们开始在不少行业崭露头角,其中在家政行业尤其引人注目。近日,“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做家政了”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起普遍关注。

  据报道,近一段时期涌入“保洁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家政行业,年轻人更强调“专业”和“口碑”——他们为居民提供量身定制的精细化家政服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精神,提升了家政服务的质量和形象,令不少人对家政行业耳目一新。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打破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转变择业观,结合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过去,家政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从业者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但新一代年轻人正在逐渐改变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并非只有在写字楼里做文员或者考上公务员才算实现了人生价值。靠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自己的工作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就是实现了自我价值。

  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的数据,在过去的10年间,月嫂、外卖员、保洁等中国蓝领人群的平均月薪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蓝领与白领群体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部分行业和地区出现反超的情况。

  另一方面,00后的加入也为家政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保洁工作虽然是份体力活,但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这一领域也日益显现。现在传统的育儿嫂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聘请的人可以承担更多任务,如能够监督孩子完成启蒙任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陪伴等。在此背景下,儿童成长陪伴师、家政机构业务员、家庭卫生管理师等新兴岗位应运而生。由于00后受教育程度普遍大幅提升,在这些行业的就业上具备优势。

  家政行业呼唤有新鲜血液注入,年轻人也希望结合社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要促进这样的“双向奔赴”,有关部门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政府、高校以及家政行业应进一步增加适应市场的行业教育培训,增强年轻人的家政管理服务方面的专业能力。此外,要通过宣传典型更好地激活示范者效应,形成有利于择业观转变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多年轻人多元就业。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