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埃及汉学家阿齐兹:走进汉学需迈过“三道门槛”

发布时间:2024-08-02 22:26:38 来源: sp20240802

   中新社 北京3月28日电 题:埃及汉学家阿齐兹:走进汉学需迈过“三道门槛”

  作者 陶思远

  从一名普通的汉语学习者成长为一名享誉阿拉伯世界的汉学家,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用了40多年。他说,解读中国故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倾注了数十载心血,仍觉得自己贡献太少。近日,这位埃及汉学家在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这样评价他心里的中国:“它历史悠久,和我的祖国埃及一样古老、一样美丽,我能感受到它每一个侧面所展现出的丰富与深沉。”

  初见北京,“和埃及差异特别大”

  阿齐兹的“汉学人生”是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1977年,他在开罗开始学习汉语。那时候,他对“什么是汉学”一无所知,“因为学习汉语其实离研究汉学还很远很远”。

  阿齐兹认为,走进汉学至少需要迈过三道“门槛”:汉语学习只是第一步;“当汉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我就开始接触翻译,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接触‘汉学’。汉学范围广大,不是学会了汉语、能做简单的翻译工作就表明你是个汉学家了。汉学内涵深厚,我花了十年时间才仅仅掌握了基础,才有机会踏上中国的土地。”

在铜陵市铜官山区露采小学一年级(2)班的语文课上,来自也门的尤诗娜请教老师问题。尤诗娜与女儿同桌学习,聚精会神地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老师讲课。钟欣 摄

  回忆起第一次“中国之旅”,已隔37年,阿齐兹仍难掩激动。1987年,阿齐兹获得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机会。谈及感受,他话锋一转,笑了起来,“第一次看见真实的中国,我觉得‘很奇怪’……”

  “中国人的吃饭习惯、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都和埃及人不一样,差异特别大。”阿齐兹举例称,埃及的学校一般是半天课,但中国不一样,要上满全天。最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北京怎么那么冷?我还记得买冬装的地方叫五道口,那是一个大学生们都喜欢去的地方……”回忆起学生时代,阿齐兹说,“当我终于适应了寒冷的天气,北京又下雪了,变得更冷。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雪,我兴奋得和同学们一起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活。坦白说,一开始我适应得很困难,但最终还是完全融入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2023年1月2日晚,外国人在北京世贸天阶的滑冰场内享冰上乐趣。贾天勇 摄

  就这样,阿齐兹与中国的“半生缘”从“奇怪的体验”开始。此后37年,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巨变,目睹了民众生活的改善。这种星移斗转也令阿齐兹“称奇”,“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眼见着中国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带领那么多农民摆脱了贫困。全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所有人都意识到,东方这个全新的大国正在崛起,它在国际政治舞台、经济领域渐渐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汉语热”。吴之如 制图

  近年来,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上升。阿齐兹表示,不仅是中国周边国家,很多阿拉伯国家,西方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汉语热”。

  30多年前阿拉伯人对中国戏剧“完全陌生”

  当然,与中国社会一同经历“日新月异”的还有阿齐兹自己。随着汉语水平的不断提升,他开始进入“汉学门槛”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翻译,他最早接触的题材是戏剧。

  “1985年,我刚大学毕业。有阿拉伯出版社和我取得了联系,他们竟然问我中国有没有戏剧。我很诧异,说明阿拉伯世界对中国戏剧是完全陌生的。当时一家出版社让我选择一个优秀的中国戏剧家介绍给他们,我从很多名家中选择了曹禺,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日出》。”

阿齐兹译著的曹禺《日出》。图源网络

  回忆翻译的过程,阿齐兹连续说了三次“非常难”。汉语和阿拉伯语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表达习惯、文化背景大相径庭。“我碰到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要怎么翻译‘小东西’这个人物。她是个命运坎坷的小女孩,曹禺先生在这个名字里寄托了无限的悲悯。但如何才能让阿拉伯读者理解‘小东西’的意思?她又不是个‘物件’,我只能换一种表达方式,最终把她翻译成‘可怜的小女孩’。”

  类似的例子还有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阿齐兹说,“萧萧”是主人公的名字,也经历了浮沉的一生。如果直译到阿拉伯语中,读者很难理解“萧萧”是什么。最后,他把它翻译成“童娘”。后来这部翻译作品在阿联酋等国家吸引了很多读者,很畅销。

阿齐兹译著的老舍《茶馆》、沈从文《萧萧》、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图源网络

  阿齐兹说,“中国的文学作品具备国际水平,但翻译质量太重要了。翻译就像桥,如果质量不行,就无法将好作品送到阿拉伯世界,甚至破坏了作品本身,也破坏了中国形象”。在他心中,优秀的翻译家要拥有非常全面的能力,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是基础,还需要具备精湛的文学水平。

  “曹禺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中国朋友”

  在与诸多经典隔空对话的千百个日夜里,阿齐兹先后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并在此过程中结交了一些有名的中国朋友。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正是曹禺先生。

  “我见过他三次。”阿齐兹对每次见面都记忆犹新,“前两次都是我去他家里,最后一次是在他的病床前……那时候,他的病情已经不太好,听力也不太行了。一开始我说的话都需要他夫人在他耳边再说一次,但聊着聊着,他好像开心起来,也有了些力气,同我说了很多。”

  提起这次最后的会面,阿齐兹讲得格外细致。“我们讨论了很多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话题并未局限在戏剧领域。我们还谈到了古典文学,包括他眼中的《红楼梦》有多美。可能大家都不相信,那天我们在医院里聊了四小时!”

  阿齐兹告诉记者,“那天,他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他说他读了很多书,也获了很多奖,更见识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但‘我就是我’。”阿齐兹进一步解释说,曹禺先生其实是想告诉他,要心无旁骛,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有自己的特色。要尊重他人的学识,但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阿齐兹主动谈起了他选择翻译《日出》的原因。“我喜欢太阳,更喜欢日出。这部作品就像‘日出’这个意象一样,给黑暗带来希望,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带来希望。它也像曹禺先生这个人一样,给所有人带来希望……‘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这是多让人向往的句子。”

  “很多阿拉伯读者震惊于孔子深沉伟大的智慧”

  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阿齐兹不断深挖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哲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研究汉学,仅会做语言翻译、有些文学基础根本不够。如果想真正读懂《红楼梦》,仅知晓汉语可能做到吗?”阿齐兹说。

  于是,在尝试翻译了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后,阿齐兹又翻译了《论语》《老子》等古代典籍。“这些书已经不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了,它们是中国人道德准则、哲学思想的浓缩。”最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是独一无二的。阿齐兹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专注于修身,或者说专注于道德的养成。他们努力达到君子的标准,帮助他人、造福社会,服务国家,其思想核心皆从道德出发。

2021年6月10日,“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在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启幕。外国嘉宾在论坛现场诵读《道德经》。阚力 摄

  18世纪时,西方学界曾一度向中国学习,把孔子视为圣人。那时候,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与“道德”有关的社会矛盾,他们认为能从孔子的思想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阿拉伯世界却对孔子感到陌生,“每个人都在猜他是谁,但几乎没有人准确知道他是谁……我觉得我有必要把这么厉害的人和思想介绍到阿拉伯世界。”阿齐兹称,自己在翻译《论语》时,以阿拉伯语详细讲述了孔子的生平、经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了他在道德、理想方面的思想和追求。很多阿拉伯读者了解这些内容后震惊于孔子深沉伟大的智慧。

  说到此处,阿齐兹笑了起来。他说,“我想这才是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但终我一生,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向阿拉伯世界‘解读中国故事’这件工作的,这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前赴后继……”(完)

  受访者简介:

阿齐兹。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供图

  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埃及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享誉阿拉伯文学界的汉学家、翻译家,埃及作家协会和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的成员。2001年,他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创办了中文系,现任该校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多年来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如话剧《日出》《茶馆》《蔡文姬》《原野》,沈从文小说《边城》《丈夫》《萧萧》《虎雏》,田汉作品《名优之死》《咖啡店一夜》等。迄今为止,他已相继翻译出版二十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并于2018年获第九届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荣誉奖”。

【编辑:张子怡】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第六届进博会首发首展:每一件新品,都是一份美好向往 - 百花山等景区今年将全面复苏

第六届进博会首发首展:每一件新品,都是一份美好向往

发布时间:2024-08-02 22:26:40 来源: sp20240802

  【进博会时间】

  全球首发、亚洲首展、中国首秀……“四叶草”又迎来了“上新”时刻。越来越多的参展商把新产品带到进博会,让观众在这里一览众新品。来到进博会新品发布专区,一张新品发布“节目单”格外醒目,进博会六大展区的数十家展商都将在此亮相。从6日开始,新品发布专区将连续3天举办71场发布活动,共有超44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此集中展示。进博新品中,既有衣食住行等消费品,也有高精尖的医疗器械和大型技术装备等硬科技。这些即将引领潮流的新品,会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味、更健康。

  更便捷:打造美好生活新日常

  在消费品展区,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欧莱雅展台中央,一台智能上妆仪器格外引人注目。仪器宛如一只灵巧的手臂,依托内置智能运动控制装置,可以精准抓取口红等日常化妆品为人上妆。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欧莱雅专为手臂活动能力受限消费者设计的全球首款手持式超精准智能上妆仪,本次进博会是它在亚洲的首发亮相。

  “普通人对科技进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更便捷了。”一位现场观众道出的心声引来大家附和。德国品牌卡赫正在展示一台让生活更方便的“神器”。“这款清洁神器集喷、抽、吸于一体,无论是沙发、窗帘、地毯,无须拆卸即可清洁!”现场工作人员边介绍,边用这款全球首发的无线布艺清洁机在几秒钟内就吸走了沙发上的酱油污渍。

  松下电器在本次进博会全球首发了高配置住宅空间系列产品,为现代住宅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棱镜系列的洗碗机就是其中的明星产品。“这款洗碗机的一大特点是滤网自洁功能,普通洗碗机每次洗完后都要清洁滤网,但这款洗碗机的滤网可以自动清洗,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松下电器现场负责人朱胜介绍。

  宜家全球首发的弗斯达“中国新年”系列产品,包括极具中国风特色的纺织品、瓷器等,让中国红与北欧简洁的设计理念相碰撞,其中青与红撞色的龙抱枕可爱又温暖;威莱带来的ikoo新品梳子,创新的梳齿设计可以减少拉扯掉发……消费品的迭代更新,就是为了让日常生活更美好,各品牌展示的新品无不透出这一理念。

  更美味:美食见证高品质生活

  金黄的菠萝、鲜红的苹果、翠绿的牛油果……进博会“全勤生”都乐一定是最吸睛的展台之一。本届进博会上,都乐带来了全新准入中国的菲律宾木瓜。对都乐来说,进博会是重要的新品首发舞台,目前已有9款水果在进博会上实现首发,其中甜瓜、牛油果、红啤梨都成为当年的热销产品。都乐中国市场总监王娜表示,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市场日益成为都乐在全球的重要市场。

  在新品首发活动上,一款酷似火龙果,外皮却是金黄色的水果引发观众的围观。这是佳农在本届进博会上首展的厄瓜多尔麒麟果,被誉为“长在树上的燕窝”。自2022年海关总署批准该品类进口以来,这是上海口岸首次进口厄瓜多尔麒麟果,也是今年2月中厄自贸协定谈判顺利结束后,两国促进双边贸易的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好吃还要健康越来越成为食品参展商关注的焦点。本届进博会上,新一代雅培全安素(特医全营养配方粉)迎来中国首展,在延续现有全营养配方的基础上提升蛋白质含量,不添加蔗糖,更适合中国老年及康复人群的营养需求。

  陪伴许多人度过童年时光的上好佳在本届进博会上推出了一款高膳食纤维、高钙低脂的纤虾条。现场负责人介绍,这款虾条选用米糠油及物理加工工艺进行焙烤,非油炸,全谷物含量不低于33.1%,脂肪含量少于10%,不含反式脂肪,吃起来没有“腹”担。

  更健康:医疗新科技为生活保驾护航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各类高科技医疗产品一一陈列,为参展观众呈现出医药器械领域的亮眼新成果。为更大规模普及超声技术,GE医疗带来一款中国首展的堪称世界上最轻便的无线双探头超声Vscan Air。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Vscan Air是一台仅有手机大小,仅重205克的无线双探头超声。作为一款能放到口袋里的高性能超声,Vscan Air让医生能够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便携式的仪器使超声适用于各大基层和乡村医院,让身处偏远、资源匮乏或遭遇紧急情况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服务。

  围绕体重健康和心脏健康等重点领域,波士顿科学今年也带来了多款创新产品。Orbera胃内球囊是一款针对肥胖症患者的产品,本次进博会是它的中国首展。“这款产品可经内窥镜通过口腔送入胃内,通过占据部分胃容积,减少患者进食量,延迟胃排空,增强饱腹感,最终实现健康体重管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医疗新科技能让大众享受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为优质生活保驾护航,这是观众逛完医疗展区后最直观的感受。不只是医疗器械馆,在新品云集的进博会六大展区,每一件新展品都让人们对未来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向往,新品变商品的故事也在进博会不断上演。

  (光明日报上海11月6日电 本报记者 邹晓菁 蔺紫鸥 光明网记者 张隽晔)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