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会见南太朋友,习主席谈起“送医上岛”、“送戏下海”

发布时间:2024-07-19 11:17:59 来源: sp20240719

在太平洋中部从亚洲通往美洲通道的十字路口,有一个被称为“袖珍海洋大国”的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4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会见了首次来访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

今年是中密建交35周年。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中密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渔业等领域互利合作,为两国经贸关系带来新机遇。

“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帮助。”会谈时,西米纳总统真诚说道。

△4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举行会谈。会谈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西米纳总统和夫人安瑟莉举行欢迎仪式。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密方一道,以两国建交35周年为新起点,保持各层级交流对话,加强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动中密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方愿继续为岛国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开展三方或多方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及,中国地方“送医上岛”、“送戏下海”等项目深受密联邦民众欢迎,双方可以开展更多类似项目。

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架起一座座“桥梁”,书写了合作新篇章。“送医上岛”、“送戏下海”就是生动缩影。

△广东“送医上岛-光明行”医疗队员与患者合影。

太平洋岛国地区医疗资源普遍缺乏,不少国家的医院、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远不能满足当地人的看病需求。作为我国与岛国开展合作时间较早、人员往来较频繁的重要省份,广东持续开展“送医上岛”行动,向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萨摩亚、汤加、瓦努阿图等国派出团队,提供医疗服务。

此外,广东还“送戏下海”,向密联邦、瓦努阿图等岛国派出艺术团,举行“中国岭南文化之夜”等专场主题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

此次到中国访问,西米纳总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挖掘相关领域合作新机遇,表达了在海洋渔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与广东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愿。

在中密友好的大框架下,广东与密方一直保持密切往来和友好合作。2023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国家会议中心项目复工建设。这也是中密两国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工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会谈中,习近平主席谈到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悠久的交往历史:“我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了解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岛国的南岛语族,就是起源于福建。特别是福建平潭这个地方,当地的壳丘头文化遗址有很多考古发现,是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每次见到太平洋岛国的朋友,我都感到很亲切。”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农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深厚的人民友谊,共同的发展需要。中国发展同太平洋岛国关系坦坦荡荡,没有私心,不针对第三方。

去年7月10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时,提出中国的太平洋岛国政策秉持“四个充分尊重”——

“一是充分尊重岛国主权和独立,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二是充分尊重岛国意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三是充分尊重岛国民族文化传统,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四是充分尊重岛国联合自强,支持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安全、包容、繁荣的蓝色太平洋作出贡献。”

平等待人,是中国外交的鲜明品格。无论国家大小,中国都真诚相待。和他国建立相互尊重的国与国关系,中国也从不干涉别国内政。

△中国企业为瑙鲁当地员工发放节日慰问品。

不久前,瑙鲁总统阿迪昂访华。这是今年1月中国与瑙鲁复交后,瑙鲁国家元首首次访华。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我对太平洋岛国并不陌生,曾3次到访过这个地区。”在同阿迪昂会谈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在南太有很多老朋友,现在又有了你这位新朋友,我感到很高兴。”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经济发展、农业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两国关系翻开新篇章。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热衷“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的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着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友好不分先后,只要开启,就会有光明前途。合作不论大小,只要真诚,就会有丰硕成果。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白宇、卫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职高生到教高职生 一位喜欢“动手操作”的教授如何炼成 - 锦绣中国年|探访浙江东钱湖 日落月出美如画

从职高生到教高职生 一位喜欢“动手操作”的教授如何炼成

发布时间:2024-07-19 11:18:00 来源: sp20240719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张渺

  读小学,动手拆了玩具车,观察齿轮、弹簧的运动,可是一堆零件再也装不回去了;中考后,选择到职高读机械专业。自己画图、设计、制作了一辆木头玩具车,不仅带来了成就感,还坚定了对动手操作的热爱。

  就是凭着这份对“动手操作”的热爱,叶宏武用20多年完成了从职高生到教授的身份转换。也是凭着自我成长的探索,他把自己成才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带出了技术能手。

  不久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叶宏武,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并以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牵头人的身份,受邀在浙江省高校新教师培训课上开讲“第一课”。

  叶宏武这一路成长,靠的是运气,还是天赋异禀?随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我可不是天赋异禀”

  受当电工的父亲影响,叶宏武幼时的启蒙书是各种电器的说明书,而调皮地“拆东拆西”,更成为他小时挨骂的主要原因,但也养成了爱动手、爱思考的习惯。

  手工磨的0.3毫米合金钻头,在铝合金材料上打孔,孔所在位置肉眼看不到,只能“凭力度、凭感觉”。如果钻头在打孔过程中断掉,还会扣工钱,这在普通机械工人眼里是“最难、最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但就是这份工作,硬是成了职高实习生叶宏武在厂里的“拿手好戏”,甚至1天打出别人3天的量。

  “我可不是天赋异禀。”叶宏武最后干脆承包了这一工作。他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动脑筋,不断地动手实践”。可是这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而叶宏武,便是自始至终做到的那个人。

  1993年春天,正在职高读三年级的叶宏武在工厂实习。当班主任告诉他能够参加高考的消息时,叶宏武实习所在的工厂厂长劝他:“厂里有最先进的机床,你可以操作学习,何必要去上大学?”

  即便当时不考大学,在企业里也不会差,但叶宏武认为,读大学可以接触到的平台不一样,会让自己今后的发展更加有优势。

  年轻的叶宏武认真地对厂长说:“操作机床还有很多机会,但读大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

  之后,叶宏武毅然回校准备高考,并在1993年秋天顺利进入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宁波工程学院——记者注)就读机械工程专业。

  上了大学后,叶宏武在一向最拿手的物理上“吃了亏”——与中学物理不一样,大学物理解题,需要运用到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而他的高等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叶宏武经常在图书馆阅读区“溜达”,寻找合适的数学解题集,终于,他发现了一本“宝书”。从那以后,每天图书馆开门前,叶宏武提前去排队,开门后第一时间找管理员借阅这本数学解题集。

  在这样的努力下,职高生叶宏武仅用一年时间,成绩便一跃成为年级的前10%。

  后来,在浙江工业大学攻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时,叶宏武作为从“一线动手做上来”的人,最明白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生产的轴承寿命短的痛点,研究改进钢球的制造工艺,确定了锥鼓形毛坯的最佳形状。叶宏武说,对于技术的学习,不实践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成为教授后,叶宏武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职业教育中。在他看来,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能够将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做“自信”的自己

  “只会做‘嘴上功夫’、不带领同学深入实践的老师肯定对本行业不了解。”叶宏武认为,老师需要从头到尾动手实践、真正做到了解所教课程的技术,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对于如何教育学生,叶宏武以新生为例,新生犹如不会游泳的人,光看懂课本上的游泳技巧,进到水里还是会“淹死”;老师只有在水里边游边教,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游泳。

  对于犯错的学生,叶宏武从不会多加责备。叶宏武认为,犯错并不可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把差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可以,重要的是犯错之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说:“在学校里把所有的错都犯一遍,到社会上就可以少犯一些。”

  “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样,他一定会摔跤,但不能让他摔得头破血流。”叶宏武认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关键在于“道路设计”。

  当成为教授的叶宏武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时,“学生们都觉得很神奇”。虽然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学意愿比较强烈,但叶宏武认为,升学与就业并不冲突。在他上大学的年代,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升学机会,而他“就是那个少数”。他的成长经历带给学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做“自信”的自己。

  “高职学生缺少的就是自信。”叶宏武说。为了鼓舞学生,他不仅用亲身经历作为范例,更是和比赛指导团队一起,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取得了三次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回了自信。

  找回比赛的自信容易,如何让高职院校学生找回人生的自信?

  “要想办法,让学生完成超出预期的事。”叶宏武觉得高职学生是“唱歌不被认可的小孩”,而自己的任务就是循序渐进,通过阶段性教学,带领学生逐个突破唱歌的小目标,“在家里唱过10次,可能就敢上小舞台,在小舞台上唱10次,就敢上大舞台。”

  在叶宏武的教导下,“舞台”一点点变大,学生的自信逐渐增强。

  “想要把学生教好,自己得真正做过”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叶宏武对《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原来的5天理论学习、5天实践操作,改为8天理实一体化课程。他带领学生一边拆解自动生产线机床,一边讲解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地掌握技术。

  学完这门课有什么用?在上每一门课之前,叶宏武都会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于笼统的答案,叶宏武会告诉学生学完这1节课之后他们能做什么,学完10节课能做什么,做完的成果是什么。

  真正掌握了技术,也拥有了对本专业的绝对自信。在与其他教授“大咖”讨论专业学术问题时,叶宏武从不会被高深莫测的专业词汇所吓倒。每当别人用专业术语讲出一个理论时,叶宏武都会将其转化为简单的示例。

  “只要动手了,做起来就不会那么难。”在叶宏武看来,为学生设计的教育道路也需如此,让学生明白书中知识对应实践技术中的哪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想要把学生教好,自己得真正做过!”叶宏武的理念,恰好也体现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

  2020年4月,叶宏武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口罩机生产线速度上不去。生产厂家建议更换控制系统,但调配零件需要4天。当时全国口罩紧缺,运口罩的车在厂门口排着队。

  叶宏武做了个应急结构:用一瓶吊在半空的矿泉水,起到机器减震的作用,口罩生产速度马上恢复。厂里告诉他:这条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价值50万-100万元的口罩,停产4天就可能损失200万元,叶宏武只用几块钱就解决了一个价值200万元的大问题。他本人也因此获得“民革浙江省2017-2021年度先进个人”荣誉。

  对于未来的职业教育,叶宏武持积极态度。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在他看来,“终身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重点,“要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3日07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