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67起

发布时间:2024-09-21 12:27:11 来源: sp20240921

  11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3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今年10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67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3770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9333人,这是连续第122个月公布月报数据。

  从查处问题类型看,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10月,全国共查处问题3660起,占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8.6%。查处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3类问题,分别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44.2%、23.1%、14.1%。

  从查处级别看,10月,全国共查处地厅级领导干部问题64起,县处级领导干部问题758起,查处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8745起。其中,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占查处问题总数的91.4%。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增强实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政治上把握和推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反复抓、抓反复,紧盯老问题、新情况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以有力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持续为基层减负。要加强源头治理,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在政策制定、部署任务、督促落实、考核检查、问责奖惩等方面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制度规范,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斗争、担当作为,以过硬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动真碰硬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作出了具体部署。从以往强调“坚决纠治”到当前“重点纠治”,彰显出党中央对革除作风积弊坚如磐石的立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深刻领会,坚定信心决心,以务实有力的举措,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

  坚持问题导向,盯住重点、找准症结发力整治。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纠治享乐奢靡歪风如此,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坚持这一重要方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不懈推动下,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治理。但问题依然顽固多发,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一些新情况还在不断出现。有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空喊口号不尽力,急功近利、盲目蛮干、热衷于“堆盆景”,“大手笔”最后成了“大败笔”;有的推进工作简单机械、“一刀切”,使得政策走了样、变了味;有的在督查检查和调研上缺乏统筹,多头重复要求填表格、做台账,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严重增加基层负担。这些现象群众反映强烈,有的经网络放大造成恶劣影响。剖析问题产生原因,政绩观扭曲是重要因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盯政绩观这个关键,在廉政意见回复、教育监督、追责问责等各方面发力,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政绩观不端问题,从源头上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用好优劣典型,以一个个鲜活案例释放信号、强化教育引导。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敲警钟、除邪气,又要树标杆、扬正气,用好优劣典型,树立鲜明工作导向。一方面,以反面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要从严处置,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运用节点通报、专题通报、案件剖析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汲取教训,增强敬畏之心,明晰行为边界,自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另一方面,以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发扬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三个务必”等新风正气,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作风优良、实绩突出、深受群众认可的先进人物和集体。要立足职责,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典型为榜样,不断改作风树新风。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在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也形成了专项监督、明察暗访、案例指导等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梳理,促进交流互鉴、整体提升。

  贯通各方力量,在联动发力中推动问题整改到位。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查处干部不是目的,解决问题、匡正风气才是关键。要把问题整改情况作为检验纠治成效的重要标尺,坚持系统施治,推动问题整改落下去、见成效。坚持监督监管协同纠治,纪检监察机关要密切与督查、网信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措施协同等机制,监督监管同向发力,及时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上下贯通一体纠治,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着力发现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级,甚至可能追溯到中央部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推动有关部门研究整改,该哪一级整改,就推动哪一级担起责、带头改。强化查改并进综合施治,贯通查办案件前后半篇文章,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对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例深入研究分析,对带有普遍性、共性的问题,推动涉案地区和单位查找症结,采取有力措施整改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不断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长效机制。(纪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于晓】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消费视窗:社区商业创新服务更便民 提升生活品质 - 国台办回应美方人士有关“大陆介选”之说:台湾地区选举纯属中国内部事务

消费视窗:社区商业创新服务更便民 提升生活品质

发布时间:2024-09-21 12:27:12 来源: sp20240921

  社区商业创新服务更便民(消费视窗·完善社区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社区商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对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作出部署。

  当前,各地在丰富社区商业业态上有哪些好做法?如何进一步打造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记者进行了探访。

  创新服务业态,拓展多种场景,满足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浅黄色外墙、绿色标识,走进北京市东三环边的团结湖供销社便民服务中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果蔬、肉蛋、日用品按列排开,分类清晰、布局合理,方便居民选购。

  “供销合作社让人感到亲切,来这里买东西,就像与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相见。”家住附近的郝大爷是这里的常客,他感慨,“这里物品丰富、价格实惠、环境干净,囊括了很多北京老品牌,如鼓楼馒头、冠泽元酱菜等,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建立社区新型便民商店,到开展流动摊点售卖,再到上门服务,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加强流通网络建设,优化实体零售网点布局,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助力改善城乡消费条件,方便群众生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民商超在社区商业中居于重要位置,是社区居民最常去的消费场所之一。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特色化、多元化的零售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超市进社区;积极改造传统商业载体,引导邻近居民区的传统商场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拓展生活零售等服务功能。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全国多个城市便利店门店数量实现正增长,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广州的便利店发展指数名列前五位,大部分城市的便利店保持稳定发展。

  专家表示,要支持相关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做大做强社区零售业态,满足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加快构筑美好数字服务新场景,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匹配社区生活全链条供需,扩大多层次便利化社会服务供给。

  开展标准化、智慧化改造,促进放心消费、惠民消费

  每天清晨,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八一路社区的赵桂芳,便会约上几位老伙伴,一同来到家门口不远处的“0809生鲜小站”购买新鲜蔬菜,走进店内,统一设置“青城惠民蔬菜”标识及价签的专区,圆白菜、冬瓜、大白菜、白萝卜等各类新鲜蔬菜,品种齐全、价格便宜,平均菜价比周边菜店低20%左右。

  “过去得到好几公里外的批发市场才能买到这么便宜的菜,有了这家惠民蔬菜店,不仅新鲜、实惠,离家还近,几分钟就到,家里缺啥随时下来就能买。”赵桂芳说。

  为解决群众家门口“买菜贵、买菜难”问题,呼和浩特市于2022年启动青城惠民菜店建设工作,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依托大型品牌超市、连锁生鲜企业,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周边设置了221家惠民菜店,选择不少于20种大众蔬菜进行惠民价格销售,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购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为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我们不断推动惠民菜店这项‘家门口’的社区新商业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建设,打造‘菜篮子’惠民公益性市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呼和浩特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科科长薛飞说。

  《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支持菜市场(菜店)标准化、智慧化改造,拓展服务业态,提升环境、卫生和质量,促进放心消费、惠民消费。

  为让社区居民拎好“菜篮子”,近年来,许多地方将菜市场纳入保障民生、应急保供体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微利、公益性业态给予房租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同时,许多经营主体也加大探索,增加优质供给,发展新型业态,提升服务效能,护航社区居民“舌尖上的幸福”。

  拥抱新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零售产业新亮点

  居住在北京朝阳区望京地区的胡雯每天下班回家前,都会在一个买菜APP上下单当天晚饭需要的食材,很快配送员便从小区附近的站点将新鲜食材送达家门口。胡雯到家直接开始烹饪,这种线上下单、线下及时配送的消费方式为她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商品、门店、会员及供应链数字化,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近年来,许多社区便利店加快拥抱新技术,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打造零售产业新亮点,满足消费者“下单即收货”的即时需求,提升社区居民消费体验。

  今年3月,借助美团闪电仓项目,创业者孙彰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松北社区开了第一家线上便利店,短短半年后,他成功开了5家类似的店面,供销两旺。相比传统的线下门店销售,线上便利店主要依托数据做生意,平台流量带动订单量攀升。

  “以前经营一家小店,客流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商圈的人气,现在做线上便利店,覆盖的地域范围广阔得多,基本达到方圆5公里。通过美团平台大数据赋能,便利店的营销渠道和受众更加精准,实现供销两旺。”孙彰介绍,目前线上便利店商品品类超过4000种,日订单量最高可达600单。

  美团副总裁、闪购业务部负责人肖昆表示,美团闪购已和超4600家大型连锁零售商、37万本地商家及超350家品牌商达成合作,年业务规模已达175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超4000亿元。

  在北京,美团买菜望京站点自营业以来,订单量持续上涨,今年站点日均订单环比增长40%,高效的配送服务让居民消费更方便。

  专家表示,社区便利店、菜市场要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以智能化、便利化、规范化为目标,以“数字赋能”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示范性智慧菜场建设,推动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升级,强化市场保供能力,实现市场管理提效、商户降本增收、政府调控有力、消费体验升级的多方共赢。

  本报记者 齐志明 宋豪新 张 枨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