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0个项目角逐 第六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公布

发布时间:2024-08-19 19:07:17 来源: sp20240819

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未来新动能。5月11日,第六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湖里区科创产业发展环境推介会在厦门市湖里区成功举行。本届大赛吸引了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物联网及其他新兴技术产业应用等领域超过900个项目参赛,最终15个项目脱颖而出分获各奖项。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利,厦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练更生等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忠民,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总经济师张晓辉作主题分享。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签约企业代表、获奖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利。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利。

马利指出,近年来,作为内容科技的典型代表,生成式人工智能体现出的强大生产力正在重塑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深刻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厦门市和湖里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数字经济产业基础雄厚,而人民网近年来紧密拥抱智能互联网,推动内容、数据、智能三层业务协同融合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协同,让厦门市和湖里区与人民网、人民创投的合作成为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练更生。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练更生。

练更生表示,当前,厦门正在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厦门市湖里区政府与人民网合作五年来,借助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的平台,吸引了全国超过2000家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为推动厦门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凝聚高素质创新创业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忠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忠民。

“无论是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焦点,还是经济发展质量等问题,都离不开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实现效能最大化,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主题分享环节,王忠民就“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创造财富”展开主题演讲。他认为,IP和服务能力对创业公司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创业者更加重视。常被政府和企业提及的平台打造、生态构建、产业强链补链,则需要技术开源作支撑。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总经济师张晓辉。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总经济师张晓辉。

张晓辉以“科技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做分享演讲,他指出,数字化技术和微纳制造技术的赋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质变的机遇。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质化”走向“数字化、国际化、系统化、智能化”。

近年来人民网积极进行智能化业务布局,在促进AI产业与应用融合方面,不断通过构建开放的合作生态,汇聚各类资源要素,助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活动中,人民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孙海峰正式发布了人民网“大学生AI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合作伙伴招募计划,旨在激发青年学子创新活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多领域融合,鼓励大学生展现最新AI科技成果与应用创意。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炜就湖里区科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推介,并代表湖里区政府与8个重点项目进行签约,为湖里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吹响集结号。

活动上,由人民创投、中科曙光、游族网络共同发起成立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创新联盟,由人民网内容科技产业园、中信银行厦门分行共同发起成立的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举行了揭牌仪式。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大赛是人民网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内容科技战略布局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大赛创办以来,吸引了众多优秀内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参与,并挖掘、遴选和储备一批优质项目,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构建和丰富内容科技产业生态,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附本次大赛获奖名单:

第六届内容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名单

奖项

项目名称

企业名称

一等奖

基流科技     

北京基流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奖

高质量数据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北京晴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的元宇宙智慧平台

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等奖

特种智能无人机与无人机反制

四川宝天智控系统有限公司

医学实时动态AI超声影像智能诊疗

北京视知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脑机AI技术原创与产业化先行者

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优胜奖

人工智能结构工程师

北京合木智构科技有限公司

BESAFE 建筑业智能安全助理

鸱吻智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通用型无人驾驶方案引领者

世光智联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化合物半导体智能缺陷检测装备

清软微视(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光谱农业的乡村振兴领航者

广州新秾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奖

HighBug-大棋型辅助编工具

北京一平方科技有限公司

Solart Tech-中国文化数字化 AIGC

北京素麟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云记APP

深圳技德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神经电信号解码与手势识别隔空交互平台

北京雪梦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董童、高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人才融湾入城 产业向新而行(深度关注) -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践行方略

人才融湾入城 产业向新而行(深度关注)

发布时间:2024-08-19 19:07:18 来源: sp20240819

  走进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展厅里展示着25个科研团队研发出来的新材料:自主研发的纳米振动薄膜,填补了国内高端耳机行业一项核心技术的空白,已兴建厂房,即将批量生产;小玻璃瓶中,像塑料泡沫一样的小颗粒物,其实是可吸收人工骨材料,这种新型“骨水泥”医疗器械注册证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即将进入医疗用品市场……

  新材料迭出,源自“优才”汇聚。“之所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是因为优异的科研平台和硬件环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吴昊的一番话,道出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声。

  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一段时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下大力气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广州优化构建“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并启动相关项目;深圳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工程院设立首个香港院士工作站,进一步促进香港和内地在工程、科技等领域高端人才交流融合。

  聚才培才,让人才扎根成长

  2011年,于广平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来到广州,参与建设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如今已担任院长。

  自成立以来,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已服务企业500多家,与众多制造企业建立了10年以上的产学研合作;带动新增研发经费投入超30亿元,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100亿元,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有一流的产业、高校、研究机构,还有系统性的引才、聚才、培才政策。”于广平对广东的创新创业环境感受深切。

  近年来,广东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制定“卡脖子”技术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引才目录清单,试点实施用人单位自主举荐、知名专家举荐,“一事一议”引进急需紧缺产业领军人才;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创新“揭榜挂帅”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效为主要标准,分层次、有重点遴选培养本土产业领军人才。去年,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新增13人。

  截至去年底,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972万、1979万;研发人员超130万人;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194人,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

  “要视人才为珍宝”,2月18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强调。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契机,各地不断加强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力度,打造 “强磁场”,抢占“智”高点。

  在提供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的同时,各地政府还大力推动落实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人才政策,打造更为人性化和全方位的“一站式”贴心服务,为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确保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选择到广东二次创业,创办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正是看中了广东对高端科创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希望离企业研发前沿更近一些;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因为“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才尽其用,驱动新质生产力之变

  13年前,我国一批顶尖的科学家走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来到东莞松山湖,建设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今,距离中国散裂中子源40公里的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癌症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完成安装和调试,即将进行临床试验。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在东莞聚集起500多人的科研团队。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就是科研团队在医疗领域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散裂中子源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转移转化而来。该装置已经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部署,今年将开展临床研究。

  类似这样由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之变的生动案例还有很多。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完成11轮开放,已吸引全球6000多名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完成1500多项实验课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聚集600多名科研人员,引进创新样板工厂团队25个;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销售合同额5.9亿元。

  视人才为珍宝,关键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2020年以来,广东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人才管理职能转变。“通过向高水平大学下放人事管理权限,授予用人单位人才评价自主权;开展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试点;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属改革,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等,不断为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松绑,激发创新活力。”广东省人才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骨水泥材料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地方政府、实验室提供的全方位、全流程保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现场负责人方灿良说。

  为了帮助科研团队减少试错成本,东莞推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措施,为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通过顶层设计,支持实验室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先奖后投”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在产品开发阶段,实验室给予风险资金,保障科研团队的研发工作,同时允许试错,极大激励了团队专注研发。”方灿良说。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吸引优质产业人才纷纷融湾入城。

  流动融合,构建人才流通网络

  走进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来自香港的青年创业者或在咖啡馆内畅聊行业风口,或在研发间里讨论试验结果,或在会议室里沟通产品动态。作为香港青年北上内地的首选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去年就引进香港青创企业228家。

  广东协同港澳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意味着必须大力加强三地人才协作,在人才合理流动、交流互动中强化大湾区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为此,广东建立健全粤港澳人才发展协同机制,深入实施大湾区“就业通”“人才通”“社保通”等政策,支持港澳人才申报重大人才工程,推动粤港澳人才发展深度融合;三地通过教育交流合作,促进教育融合创新,推进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互认,源源不断培养各类人才;同时,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发布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入实施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人才“优粤卡”等政策。

  曾任教于香港高校的医学博士李林鲜,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当年,同时在香港和深圳注册成立了生物科技企业。5年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拥有160人的团队,并获得上亿元融资。

  澳门善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分线管理”的便利,与内地共享跨境人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表示,要充分利用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引进集聚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有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和项目落地澳门和横琴。

  这种流动并非限于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内循环。在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看来,高层次人才招引,应该不断加强国际化,面向全球招引高端人才。

  今年初,广东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关于推进粤港、粤澳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香港、澳门充分发挥国际自由港优势引才,广东以深厚的产业基础留才,一张以“湾区”之名构建起的人才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三大主阵地之一,人才结构表现突出,技能结构稳固,人才环境优势较为显著。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