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消费新潜力 以旧换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8-30 22:49:03 来源: sp20240830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实施标准提升行动,聚焦大宗消费品,加快标准升级……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部署涉及生产、销售以及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近期,各地也在积极开启“焕新季”活动。其中,重庆近日启动2024“爱尚重庆”绿色智能家电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以旧换新惠民促销活动。杭州宣布3月至4月期间开展家电焕新季,充分联动平台、家电企业和直播电商等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惠民让利活动。深圳罗湖区推出2024年春季购车福利,除了购车优惠,符合条件的以旧换新还能叠加享受1000元补贴。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业内专家表示。

  《行动方案》提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以旧换新”其实由来已久。业内专家介绍,本轮“以旧换新”行动除了传统的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还将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纳入更新改造的范围,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需求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新兴产业更好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更有助于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融资室副主任李泽正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是3.4亿辆,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品类的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

  “当前,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重点鼓励这些商品大规模以旧换新,不仅能够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快进入居民生活,让更多居民体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获得感,而且能够为供给端持续加快绿色转型提供驱动力,巩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业内专家介绍。

  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看来,随着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以旧换新能够撬动消费者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扩大消费规模;同时,以绿色、智能等“新”产品替换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等“旧”产品,有利于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要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

  今年2月份印发的《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将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指导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

  “废旧设备和消费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王绍绍 来源:人民网)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数字“潜龙”护航珠三角水利工程建设 - 辽宁:“会校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数字“潜龙”护航珠三角水利工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30 22:49:05 来源: sp20240830

  本报记者 何 亮

  近日,由国务院部署的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珠三角工程)全面通水。在这条跨越113.2公里的输水工程背后,还有一条数字输水工程随之运行。它就是珠三角工程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项目建设的地下数字“潜龙”。

  2019年,当珠三角工程正式开工之际,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三峡集团所属的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上海院)联合承担的建设期智慧工程项目——BIM+GIS系统平台(一期)项目同步启动建设。3年后,珠三角工程全线48条盾构隧洞顺利贯通,运营期智慧工程项目——BIM+GIS系统平台(二期)项目随之开始搭建。历时5年多,一个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水利工程逐步显现。数字技术为工程建设与运维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为工程建设配置一台“CT机”

  “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重在为工程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三峡上海院智慧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邓鹏告诉记者,该平台整合了“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监测体系,可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核心管理数据进行融合,全态势感知工程建设过程。

  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路网交错、建筑密集。延绵百余公里且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的珠三角工程,穿越高铁4处、地铁8处、高速公路12处、江河湖海16处。为了保护生态,减少土地占用,给湾区未来发展预留地表与浅层地下空间资源,珠三角工程创新性地选择了“沿着地下走”的生态调水方案,即深埋式隧洞输水方式。然而在地下40至60米处以深埋盾构的方式进行输水管道建设,给工程建设、运营带来诸多难题。

  “珠三角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号称‘地质博物馆’,进行长距离的盾构施工风险很大,周边环境非常敏感,地下水等轻微变化都可能引起周边建筑物的变形。”邓鹏告诉记者,为了让工程建设者对地下作业了如指掌,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工程师打开带有地理信息数据的盾构专题场景,即可直观地看到盾构机在地下掘进的进程。“盾构机走到哪里,它的上部结构、地表样貌变化都能在系统平台上实时显示。”邓鹏表示,这相当于为施工建设配置了一台“CT机”,让地面之下的变化一览无余,建设者能直观了解地下的施工进展和工程周边异常变化。

  “平台通过三维形式实时反映工程施工进度、形象面貌和现场安全监测成果。相较于传统方式的纸质记录和图表记录分析,该平台效率更高、更及时,实现了工程建设过程的实时状态映射和未来风险预测。”邓鹏告诉记者,这是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次全方位使用。它并没有完全替代原有的管理手段,但对提升工程建设管理的效率发挥了较大作用。

  探索水利工程数据管理新模式

  智慧水利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水利工程被寄予厚望。

  “从工程实践而言,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智慧水利建设探索了全新建设模式。”邓鹏告诉记者,“智慧水利工程建设中,数据真实、规范尤为可贵。此前,数字技术虽然在一些水利工程上已有所应用,但多是参建单位各自为政,应用系统分散,数据烟囱林立,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有限。”

  在珠三角工程中,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别具一格。“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实现了数据规范化创建、集成、治理和服务,通过建设制度和标准,规范了工程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数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邓鹏表示,在工程的数据平台中,施工单位负责创建数据,工程监理会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数字工程咨询单位对数据规范性进行复核,以此保障汇入数据的有效、可用。这恰恰是此前同类水利工程建设缺失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投资、建设周期和参建单位数量均频频打破历史纪录。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量庞杂的建设数据如何规范化治理和利用?制度标准尤为重要。”邓鹏建议,将珠三角工程探索出的数据管理模式积极推广,为其他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科技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