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光伏产业 推动能源转型

发布时间:2024-09-10 18:57:33 来源: sp20240910

  2024年欧洲智慧能源展近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展商近1000家,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该展会参展规模最大国家。中国企业向全球客户展示了其在光伏和储能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参加展会的中外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价值链整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贡献。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脱碳’目标”

  “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家园”“零碳排放,从我做起”“为了子孙后代,用好太阳能”……在慕尼黑会展中心,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不少展台以绿色、蓝色为主色调,有的展商直接用原木搭建展台突出环保主题。

  展会主办方之一、德国太阳能促进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埃尔泽塞尔表示,全球能源转型势不可挡,新能源行业充满活力:“参展商借助该平台分享最新技术和信息,将为各国能源转型贡献力量。”参与组织展会的弗莱堡经济、旅游和贸易展览公司首席执行官汉娜·伯姆表示:“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脱碳’目标。欧洲智慧能源展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和专业企业、人才汇聚一堂,产生的灵感将推动我们迈向新世界。”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光伏、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全球清洁能源整体投资近年来保持强劲增长,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投资比已达到1.7∶1,光伏领域投资在2023年首次超过石油生产投资。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发布的《2024—2028年全球太阳能市场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欧洲地区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70.1吉瓦,比2021年增长了一倍多;同年,使用太阳能的欧洲家庭增加了近2100万户。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沃尔博格·海姆斯贝格说:“光伏产业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根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36吉瓦,能源基础设施必须持续扩大、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变得更有弹性,才能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执行董事拉纳·阿迪布说:“这需要跨部门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和长期合作,对电网基础设施和储能领域进行投资。”

  “为欧洲市场提供更多零碳解决方案”

  今年的展会上,中国企业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爱旭新能源公司展台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阴影遮挡发电对比实验。在高能灯泡照射下,两块光伏板产生的电能助推两个小喷泉的水柱不断喷涌。当左右两人各拿着近30厘米宽的光伏板横向推进遮挡时,右边的喷泉水流慢慢停止喷涌,而左边的不受影响继续喷涌。该企业零碳事业部副总经理韩蓄介绍,左边的光伏板具有独特的抗阴影遮挡性能,可有效解决组件在有树荫、灰尘、积雪等遮挡情况下发电量大幅降低的痛点。

  大恒能源展台,公司的主打产品——全面屏光伏组件正在进行现场演示:左右两块光伏板的上方有微细水流浇淋而下,左边的光伏板底部光滑没有边界,水流和杂物很快滴入下方水槽中;而右边的光伏板底部因为有几毫米宽的金属边框,导致积水和杂物的存留。公司中欧地区销售经理王瑞锋介绍,光伏产品需具备抵御极端气候和严酷环境的能力,为沙漠、戈壁、山地、海洋等特殊地区的大规模电站提供可靠保障。公司研发的全面屏光伏组件可以有效抵御雨雪侵袭,保障运行稳定,发电量增益在6%—15%。

  零碳目标下,全球市场对新能源应用的可靠性及适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储能作为构建新能源系统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是零碳目标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本届展会上,中国企业带来了系列储能解决方案,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电网拥堵等光伏部署难题。

  欣旺达动力科技公司展台上,整齐码放的白色储能柜简洁大方,美观实用。公司国际营销部副总经理吕金麟介绍,此次欣旺达动力携2024新品“欣岳”625Ah超大储能电芯亮相欧洲智慧能源展,该型储能电芯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周期长、长期使用成本低等优势。欣旺达动力是最早研发量产大容量储能电芯的厂家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工商业、家庭储能等领域。“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为欧洲市场提供更多零碳解决方案。”吕金麟说。

  “继续推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

  本届展会上,爱旭新能源公司与德国HDG科技公司正式签署采购合同,将为后者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120兆瓦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提供效率超过23.9%的双面高效ABC组件。这是2024年德国在建的规模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之一。预计光伏组件今年9月安装,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TCL光伏科技与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部举行签约仪式,开发支持可持续项目的创新消费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多元化需求,让更多家庭能够用上清洁能源,参与到绿色能源革命中。

  中国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也得到业界的普遍赞誉。埃尔泽塞尔说,每年在展会上都能见到来自中国光伏企业的创新成果。比如中国光伏制造商用更少的材料,制造出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光伏板,从而在同等装机容量下使用更少的安装空间。“中国光伏行业建立起一条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中国的先进制造商为欧洲光伏行业提供了创新动力。这对欧洲产业实现‘脱碳’至关重要。”埃尔泽塞尔说。

  英国能源智库EMBER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力评论》指出,2023年,得益于光伏和风力发电的增长,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首次超过30%,中国贡献了全球新增光伏发电量的51%和全球新增风力发电量的60%。“全球光伏发电量创纪录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推动。”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在《2024—2028年全球太阳能市场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市场充满活力,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果不是中国大力投资光伏产业,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减缓”。

  全球太阳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索尼娅·邓洛普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她呼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蓝色粮仓”丰富中国饭碗 - 第1视点|习近平考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

“蓝色粮仓”丰富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4-09-10 18:57:34 来源: sp20240910

  连日来,在山东省荣成市各大海洋牧场生态养殖区,渔民积极开展渔业养殖管护等海上作业。图为渔民在清理养殖筏架上的海草。   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在福建省霞浦县,海参这几年逐渐成为当地海洋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图为不久前,工人在挑运海参食用的海带。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树立大食物观,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对海水产品的需求刚性增加。把目光投向大海,中国“蓝色粮仓”建设得怎么样?海水养殖如何使餐桌更丰富?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有海水养殖面积达3111万亩

  在山东荣成,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海上网箱生态养殖区——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碧蓝海线上,一排排方格养殖箱排列整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荣成海参,眼下正值收获季节,养殖户们加紧捕捞,一派忙碌景象。“刚出海的海参,胖嘟嘟十分可爱,摔到箱子里‘Q弹’十足,能蹦跳起来,我们说这是‘会跳舞’的好海参。”当地渔民喜滋滋地说,“今年收成还不错。”

  荣成是中国海参主产区之一,海参养殖总面积达20多万亩,有潮间带、池塘、底播3种养殖方式。近年来,荣成坚持科技兴海、生态兴渔,海水养殖面积达58.3万亩,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沿着海岸线南下300多公里到山东日照,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已实现量产。最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山东财金“海上粮仓壹号”,未来全部6个网箱投用后,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山东深挖海洋渔业发展潜力,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67个、约占全国40%。

  除山东外,一批沿海省份也在加快建设海洋牧场:广东省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发展海水种业,挖掘深远海养殖潜力品种;浙江省加快推进“海上千万工程”,根据海洋捕捞渔船特点,突出安全理念,统筹渔业发展补助资金建成引领渔船1073艘、带动全省7000艘渔船设施整治改造,提升渔船安全水平……

  “我国现有海水养殖面积3111万亩,养殖用海成为18亿亩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扩大食物供给的重要资源要素保障。”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2023年,全国统筹渔业发展补助资金3.9亿元支持3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用海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沿海各地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2022年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和2.4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远洋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对记者说,“比如,中国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大力实施减船转产,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现内陆七大流域、四大海域休禁渔制度全覆盖,建设海洋牧场和水生生物保护区。可以说,中国渔业发展对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耕海牧渔,背靠科技力量

  海水养殖从近岸走向离岸、远海,是渔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大势所趋。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的设施装备更为先进、养殖技术更为领先、产业链更为完备。”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深远海养殖除了能够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外,还能有效带动水产育种、预制菜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力推动海水养殖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发展深海养殖、壮大海洋经济,关键在科技。

  先看设施装备水平。当前,中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主要包括网箱(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围栏和养殖工船。重力式网箱能够实现在20米水深的湾口开放海域稳定养殖,是目前深远海养殖最主要、最成熟的养殖模式;桁架类网箱开发出了全潜式、半潜式、浮式、座底式等多种类型;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于2022年交付运营,让中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国信1号”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4.5亿元建造,“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把陆地上的养殖场搬到远海,较传统网箱养殖密度提高4至6倍,养殖周期缩短1/3。

  前不久,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003号船也已开始建造。整船在结构、舱室、系统、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引入了新型养殖、鱼体加工系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新增了太阳能光伏系统,有效降低了船舶能耗。

  装备强,产业发展后劲就足。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渔业装备智能水平,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中又增加渔用传感器、机器人和核心算法等研究内容,加快推动渔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

  再看育种等配套技术。针对深远海养殖,沿海各地结合实际研发了一批适养新品种,大西洋鲑、军曹鱼等高值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加快推进。“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水产种业也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张显良介绍,去年,首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完成,摸清了800多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群体规模和区域分布,完成了61个大宗物种和251个特色物种的系统调查。

  促进海水养殖业提档升级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推行生态化养殖用海方式,是促进海水养殖业提档升级、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基础。

  2023年12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与布局、分类管控新增养殖用海、稳妥处置现有养殖用海等六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方面,稳妥处置存量,分类管控新增。

  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大规模海水养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养殖用海历史悠久,具体问题错综复杂,有些已不符合现有空间规划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有些未依法办理用海审批手续,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处置。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养殖用海方式多样,经营主体多元,需要分类采取管控措施,明确管理要求。《通知》要求,对于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围海养殖,要严格控制新增用海规模;对于经营性养殖用海,鼓励以市场化的方式出让;对于人工投礁式海洋牧场,要科学评估,合理确定用海方式和规模。

  另一方面,减轻渔民负担,推进绿色养殖。

  维护传统渔民的基本权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通知》明确,划定一定范围的渔民传统养殖海域,进一步优化养殖用海申请审批程序,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切实减轻传统渔民负担。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设施装备更先进、养殖技术更领先、生产方式更高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鼓励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养殖生态环保材料应用,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放眼长远,海水养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望进一步显现。“未来,我国的海水养殖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严控发展规模,通过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助力远洋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显良说。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