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发布时间:2024-09-22 14:33:26 来源: sp20240922

   中新网 1月3日电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行动确定主要任务和目标: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再用三到五年时间,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成效明显增强。通过持续努力,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工作举措包括以下方面:

  (一)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健全课程教学实施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

  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夯实课程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做好艺术教材编审选用,配发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材,遴选推荐一批优质美育课后读物。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艺术特长学生一体化选拔和培养,拓宽艺术人才成长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统筹区域内艺术教育资源,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撑。

  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

  (二)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

  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广泛开展面向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的专题培训和面向艺术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艺术学科教师素质与能力监测,提升教学与专业能力。抓好教师源头培养,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办好全国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和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构建名师和骨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加强美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发挥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和高水平研究平台。鼓励改革和创新教师评价办法,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

  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省、市、县级每年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提高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做好校园精品剧目校际展示。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校园优秀展演节目和作品。规范管理、正确引导各类学生艺术实践活动,避免锦标意识和功利化倾向。

  (四)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

  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完善建设标准,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鼓励学校建设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建立国家重大演出与学校社团的活动交流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特别是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支持学校根据实际建设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鼓励地方开展美育示范区和示范学校建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五)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

  深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开展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应用性评价,重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小学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鼓励拓展测评内容和方法,完善初、高中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高校落实本科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至少2个学分的基本要求,注重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

  (六)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

  探索以县域为基点、市域为统筹、省域为指导,完善全面提高乡村美育质量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美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探索高校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机制。鼓励美育名师进乡村、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多形式搭建乡村学生专场展演平台,鼓励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开展学生个性化艺术展示。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培训,持续实施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支持艺术院校参与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助力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七)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

  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开发教育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

  (八)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

  发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充足保障,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实践活动服务,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鼓励开展家校共建和社会服务。将艺术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模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外学生艺术夏令营、冬令营等,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动,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

  (中新教育) 【编辑:周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由“请保持书店本色”谈起 - 促进文旅融合 展现城市活力(消费视窗·一条街一座城)

由“请保持书店本色”谈起

发布时间:2024-09-22 14:33:28 来源: sp20240922

  上海古籍书店要升级改造,日前宣布了闭店的消息。有网友留言表示,希望上海古籍书店改造后“请保持书店本色”,这与书店负责人的表态高度吻合,“我们坚持做一家专业且纯粹、安静并温暖的书店”。

  有关上海古籍书店改造所带来的互动,涉及一个有关书店发展的核心话题:何为书店本色?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不妨揣摩一下读者与店方的言论,仔细体会之后,会觉得他们平和的语气背后,是藏有一定程度的担忧甚至是焦虑的。从读者的角度看,他们担心书店改造后成了网红书店,打卡拍照的人比买书的人多,他们也不希望重新开业后的书店,书变少了,而文创、餐饮比例提高了。“请保持书店本色”的潜台词是,书店还应是以书为主角,多元经营的书店多少会影响书店的气氛与格调。书店负责人口中“专业且纯粹”的说法,是对读者吁求的呼应,“安静并温暖”这样的关键词,也大概率保障了书店改造后的整体风格与经营思路还是会以书为主。

  在这轮讨论与互动中,“书店理想主义”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还在倔强地呈现着。但平心而论,读者希望书店“保持本色”,经营者坚持书店“专业且纯粹”,究竟有多少底气支撑,谁都不敢保证。读者的希望是奢望,店方的坚持是苦撑——恐怕这更贴近现实。

  《书店,向卖书告别》,日前有媒体以此为标题,报道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来自“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实体书店渠道依然呈负增长,同比下降18.24%。实体书店经营者在2023到2024新旧年交替的这个时间,感到的压力也是显然的。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直播间推出的“新年送好礼5000本好书1元领”活动,作为一个“企业正常的营销行为”,之所以引起图书业界强烈的反对,原因无非是在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的双重压力下,实体书店生存的不易。

  在“保持本色”和“生存第一”之间,实体书店其实早已做出了选择。一些书店“餐酒占全部收入的80%”的事实表明,单靠卖书已经完全无法养活书店。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书店“保持本色”的口号可以喊,但如何落实并执行?行动上向现实妥协,恐怕是无数实体书店当下的生存真相。

  当然,实体书店老板群体仍然保持着一种体面,这种体面包括:坚持书店的人文环境不被破坏,保持对图书的热爱程度不被消减,默默消化书店经营带来的经济压力……书店的本色,很大程度上是经营者的本色,而正是他们,保持了书店的基本样貌与人文内涵,并没有让书店变成“大卖场”。

  即便书店变成“大卖场”,也没有谁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书店“变质”。因为“变质”的不是书店,书店不过是大环境传导产业链变化的末端呈现。“我们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那些通过城市快递来买书的人,其实都在离书店非常近的地方,这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来自书店经营者的这个新发现,证实即便住在书店附近的人也已经更多地通过快递来买书,而不是到实体书店现场消费。

  如今,实体书店多少面临着顾客不足的窘状。线上购买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走向小众化,或许是留给实体书店的一种路径。而所谓“保持书店本色”,其可行性就在于,如何为小众读者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小众读者群转变为长期稳定忠实顾客,书店在为读者提供图书、文化消费、社交场景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情绪价值。在承认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逐渐脱离大众视野成为小众场所之后,书店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纯粹,不用卖酒和咖啡,不用提供文创与简餐,也能较好地活下去。如果有的实体书店本身就主打小众品牌,就更要走精品化、精致化、私密化路线,用发展“会员制”等方式,让书店不再只是店主的,更是全体顾客的。

  如今,大众阅读更为广泛地拥抱数字、声音、视频,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五花八门,实体书店作为知识的提供方,其重要程度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传统书店作为获取知识渠道的价值已经崩塌”,甚至有书店经营者如此说。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读者期望书店能够保持知识、图书、文化的尊严,但更多人走进实体书店的频率在降低。也就是说,实体书店成为读者的情怀寄托地,是一年当中想起来要去几次但最终可能一次也没有去的所在。

  实体书店的竞争,不应再把获取大量读者当成目标,实际上这一想法已经浪漫到不切实际。实体书店也不应再把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当作“敌人”,真实的境况是,实体书店已经不具备与电商对抗的实力。转变方向,毅然决然地走向小众,节约精力,更好地服务于小群体用户,这或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方向。

  即便在线购买、数字化阅读在不断压缩实体书店生存空间,但仍然有不少人坚持把实体书店、纸质书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依赖,找到并服务好这些人,才是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意义所在,也是实体书店的霓虹灯招牌不熄灭的价值所在。

  解放日报 韩浩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