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滑雪兴趣从小培养

发布时间:2024-09-14 20:54:40 来源: sp20240914

原标题:瑞士:滑雪兴趣从小培养

坐落于阿尔卑斯山的瑞士背靠40多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位于黄金冰雪纬度带,是世界高山滑雪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滑雪堪称瑞士的国家运动。当冬天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瑞士家长和孩子们就开始准备家庭滑雪事宜了。

这是2023年12月10日在瑞士采尔马特拍摄的马特洪峰。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他们抽空去商场购买大人小孩的滑雪装备,雪帽、雪镜、雪服、雪杖、雪鞋、雪板……一样都不能少。虽然这些装备加起来费用不少,笨重又占空间,但对滑雪的热爱让他们觉得这并不麻烦和费钱。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去体育用品商店租一套雪具使用一个雪季。

冬假(为期两周的圣诞和新年假期)期间,滑雪是大多数瑞士家庭的度假方式之一。人们喜欢在雪场附近预订酒店或民宿,白天全家出动在雪场尽情滑行,感受从高处飞驰而下的愉悦,晚上则在滑雪小镇上参与圣诞和新年庆典活动。

尽管高山滑雪这项运动需要背负沉重装备,长途跋涉去雪场,以及投入不少经费去练习和提高,但瑞士的男女老少似乎乐此不疲,正如一位14岁的滑雪爱好者说的,“我喜欢滑雪,掌握技巧后,这项运动并不是很难,也不会太累。当你从山坡上飞速滑下、转弯、跳跃,远望优美壮阔的雪景,置身大自然,与雪花亲密接触,会感觉到无比的自由和快乐。”

2023年12月9日,两名儿童在瑞士采尔马特的马特洪峰博物馆前玩耍。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在瑞士各地都能找到适合孩子年龄和水平以及家庭条件的滑雪学校,孩子们可以选择自行去雪场上课,或者坐学校大巴去上课,还可以在雪场吃住学一周。规范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滑雪兴趣,踏上红道,领略更高的滑雪技巧和乐趣,或者进阶迈向运动员之路,是很多喜爱滑雪的孩子们的梦想。

对于青少年滑雪运动,瑞士政府和社会也是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除了冬假,瑞士学校每年2月还有一个星期的滑雪假。在这些假期里,孩子们都可以尽情去滑雪。瑞士学校积极培养孩子的滑雪兴趣,孩子们在读小学和初中期间都会在滑雪冬令营度过至少一周的时光。这并非法律条文,但却是一项“青春常驻”的传统——只要天还会下雪。

这是2023年12月10日在瑞士采尔马特拍摄的山中小屋。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孩子们对冬令营的记忆基本都是美好的:背上大大的行囊,暂别家人,和同学一起坐上大巴去山上的雪场度过一周,他们体会到的是独立、友谊、快乐,还有美丽的大自然。这些无疑也有助于赢得家庭的认可,家长带孩子在滑雪场过周末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滑雪冬令营由学校组织,学生交费自愿参加。由于鲜有免费的滑雪场,很少有学校能靠自己的日常经费承担这笔费用。为支持学校开展冬令营,瑞士政府从2014年开始发起一项冬季运动倡议,以保证学校冬令营能够获得住宿和缆车的最优报价。

一位初中生对记者表示,喜欢冬令营,学校老师带他们去瓦莱州的雪山上过冬令营,伙食和住宿条件都不错。“学校体育老师教我们滑雪。山上的雪厚到没过膝盖,雪景很美,我们玩得特别开心。”(王露)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拱北海关见证:深层次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 - 乘风而上 向新而行——开启中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拱北海关见证:深层次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

发布时间:2024-09-14 20:54:40 来源: sp20240914

  拱北海关见证——

  深层次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即日起,本报开设“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专栏,走一线调研,细观察思考,以本报评论员的视角,感受改革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万千气象。

  【一线见闻】

  珠江潮涌,湾区风动。改革开放的热土,正续写“时代新篇”。

  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地处“一国两制”规则“交融点”、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有着全国唯一海、陆、桥同时连通香港、澳门的独特优势——拱北海关,正是感受改革开放脉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拱北口岸,连接珠海与澳门。澳门居民梁女士说:“现在通关非常便利,澳门居民往返珠海购物、上班,就跟串门一样。”连续11年,这里成为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陆路旅检口岸。

  横琴口岸,与澳门隔河相望、桥隧相连。跨境车辆司机无需下车,就能一次性完成指纹、证件、体温等多项信息采集,由粤澳两地5家执法单位分别核验,通关效率提升40%。

  大桥口岸,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正在通关的幼儿园老师林女士来自香港,每周都要自驾来内地购物、旅游、品味美食。日均出入境旅客达7万人次、车辆达1.3万—1.5万辆次……经由大桥,“两车北上”成为新风景。

  人畅其行、车畅其道、货畅其流。正是改革创新的“精准发力”,让人员“无感”通关,却又让监管服务“无处不在”。

  其中,有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或试行“一机双屏、一次过检”联合检查模式,或设置“绿色通道”,使用“跨境一锁”;有科技支撑的智慧创造——或构建“监控—机动—现场”联动监管体系,或在全国首创客货车“粤澳联合一站式”验放系统、巧妙破解两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难题……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到今年6月,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超8800亿元,货物收发地实现内地全覆盖,市场涉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置身改革开放一线,现场感受广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作用,对总书记的话语领会更加深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风正扬帆,征途如虹。

  【现场评论】

  立时代潮头,顺历史大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了自己,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向世界宣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对法国、德国等15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新增与新加坡、泰国等7个国家互免签证。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6.1%,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今天的中国,正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开放更有底气。上海洋山海关在距离洋山岛40公里外的临港地区设立集中审像中心,对采集到的集装箱X光机检照片实施远程“智能审图”,最大程度压缩货物在港停留时间。重庆海关打造数据治理平台,整合关区通关、物流、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数据,企业物流周转效率提升了一倍。“守国门、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关“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助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以改革赋能增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让海关“耳聪目明”,致力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这道必答题。

  以监管和服务创新为支撑,开放更有效能。拱北海关创新“四个一”监管理念,构建分类、风险、信用、协同、智慧“五维一体”监管模式,助力横琴合作区步入发展快车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前不久启动“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集成高效服务企业“走出去”。山东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表明,正是凭借敢闯敢试的创新举措,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卡点堵点,不断激发高水平开放的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开放更有水平。《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发布,首次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标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系统,进一步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开放,制度型开放的稳步扩大,不仅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制度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入推进的鲜明特征。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必将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本报记者陈家兴、桂从路、胡健、贺林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2日 01 版)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