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义工愿为两地桥梁:但凡甘肃需要,能帮多少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4-09-07 14:01:35 来源: sp20240907

   中新网 兰州12月27日电 (闫姣)“一个小时已经筹集了3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善款,我非常激动,血压都要升高了。”27日,香港爱心义工史敏,回忆起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发生地震后,香港慈恩基金会的义工们积极捐献爱心的场景时,这样说道。

12月26日,香港慈恩基金会会长余湛英(左)和义工史敏(右),向灾区致问候。受访者供图

  “灾难降临,天寒地冻,我们为受灾群众的处境忧心,一定要尽力帮他们。”史敏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更多细节:请示基金会5分钟内,得到余会长批复20万元救急款项;第一笔个人捐款在15分钟内收到;两位91岁的义工,捐出5万元退休金,基金会再次挪出备用金5万元;基金会会同香港青山狮子会暖心慰问,捐赠35吨煤炭,已经运抵临夏州居集镇。

  史敏和积石山县的缘分,起于2015年,彼时,她正在为青海省循化县的一个爱心项目忙碌奔走。路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有人提醒她,“到甘肃地界了”,作为全国名字最长的县,积石山的名字从此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多年来,史敏甘当香港和甘肃的桥梁,将两地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从新闻中得知积石山地震的消息,一边迅速联系甘肃省政府外事办,询问救灾需求,一边及时告知基金会相关人士,寻求帮助。

  时间追溯到2018年,基金会的助学关爱项目辐射到积石山,“我们给学校捐赠图书和钱款,那里的人们非常淳朴、善良,12月我们到当地,非常冷,他们怕我们饿着、冻着。”提及对积石山的印象,她这样说道。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灾难后,香港慈恩基金会第一时间捐赠首批救灾物资。受访者供图

  “我是你们在香港的兄弟,能来看你们是多么高兴,希望大家一切都好。”这是基金会余会长80多岁时,前往积石山探望老人时说的话,他们见面后亲如一家的聊天内容,令她感到动容。她想,或许这就是慈善的力量和意义。

  “我们去帮扶,能帮多少是多少。”史敏说,若不是此次地震,基金会原本也会针对老人及学生,有一批善款在农历新年之前抵达积石山。地震后,基金会将设定点帮扶项目,继续提供帮助。

  史敏加入慈恩基金会,成为一名义工已有15年。她坦言,基金会的所有义工,没有一分钱的工资,都是义务做这些事。她也强调了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对她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让香港同胞们爱心的种子有了安放的土壤。

  慈恩基金会在香港成立超过23年,工作重点在助学和扶贫上。目前,总支出已超过4亿元。

  因为爱心项目,慈恩的义工走过甘肃很多地方,天水、庆阳、陇南、甘南、兰州、酒泉等市州,都有他们的足迹。在他们看来,甘肃需要任何支持,都会提供帮助。

  香港慈恩基金会会长余湛英说,“听闻这次积石山县的灾情,我们全部义工都感到非常难过。现在善款已经有50万元,第一批物资已送到灾区,基金会将继续筹集钱款和物资,再多做一些,希望为甘肃尽一份力。”(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台北西门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致56人身体不适就医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07 14:01:36 来源: sp20240907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广袤田野上,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农业强国建设未来可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我们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克服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重要的方面。目前,各地乡村产业都有了一定基础,有些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很红火。以国人熟知的沙县小吃为例。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夫妻店”式的低端粗放经营,到新时代“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的集约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多年来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做,把小吃当作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让沙县小吃实现了从跳出“农门”到走出“国门”的华丽逆袭。

  据统计,沙县小吃在全国有8.8万多家店,年营业额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面对市场变化,为了赢得口碑“长红”,近年来沙县通过帮扶支持和加强培训,举办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建立小吃民俗风情馆,基于沙县小吃特色推动三产融合等举措,引导沙县小吃不断转型升级,努力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还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千万工程”深入实施20多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当然,确保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取得成效,必须要从群众身边实事破题,比如,推动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循序渐进推进农村改厕,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等。可以说,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想做的”结合起来,坚持“三不”红线(不超越发展阶段、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强迫命令),才能绘就出更多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袤田野上,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农业强国建设未来可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有可为,农民生活定能蒸蒸日上。(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