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百人深夜“会战” 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再添“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06 21:43:42 来源: sp20240906

   中新网 南宁11月16日电 题:广西南宁百人深夜“会战” 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再添“动能”

  作者 梁天翔 赖伟兴

  近日,凌晨3时30分,广西南宁南站编组场灯火通明,随着驼2线最后一列车辆解体重新编组作业结束,迎来的将是一场设备改造升级“大会战”。

图为作业人员使用双头内燃螺栓扳手对轨枕上的联结零件进行松卸。赖伟兴 摄

  南宁南站编组场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关键节点,管控着编组场内30个股道列车的重新编组,日均解编车辆上万辆,是国铁南宁局重要编组枢纽站之一。

  “此次施工是对南宁南驼峰线212#道岔进行更换,由于该处道岔为专线4151道岔,原有的设备已无法满足当前运量及运输安全要求,我们决定对站场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更换为专线CZ2209道岔,提高南宁南站列车编组能力。”跟班盯控的线路科主任领工员黎子忠说道。

  4时30分,防护员传来封锁命令已下达的消息,全体作业人员迅速进入岔区,驼峰线道岔更换施工正式拉开序幕。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机械设备轰鸣此起彼伏,在施工负责人莫云统一指挥下,扣件组、岔排组、测量组、锯轨组等各个小组按照预先工作安排,迅速展开换岔各项任务。

  作业人员率先启动涂油机,伴随着涂油机的阵阵轰鸣声,一组组扣件被松卸下来;拆除既有道岔、切割钢轨、平整路基、组装岔排,施工井然有序进行中。

  “大家准备好吊轨车,用钢丝绳牵引道岔轨排。”由于现场太嘈杂,工长农拥权只能大声喊道。

  只见大伙纷纷上前,三人一组,一人挂钩,其余两人用力摇转吊轨车把手。不一会,“铁汉”们个个大汗淋漓,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庞不停地滴落,身上的黄马褂也被汗水渗透。

图为该段职工正在进行锯轨作业。赖伟兴 摄

  “本次施工,段主管业务科室为我们协调了2台挖掘机、1台夹枕机、2台轨道车,大型机械的加入更加安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减少了人工劳力的成本。”车间主任范家相说。

  在作业人员的相互配合下,整组旧道岔被精准拆除,夹枕机依次将旧轨枕移至线路外,随后小型挖掘机开始进行平整道床底砟。

  “滑轮已就位,轨道车准备推进,注意控制速度!”范家相在对讲机里喊道。“可以推进,司机明白!”副司机不断挥动着黄旗,指挥着轨道车将新道岔缓缓推送至指定位置。新道岔就位后,各小组开始对联结零件进行安装,随着石砟的回填,捣固组也在班长韦治云指挥下进行捣固作业,顿时间,施工现场烟雾缭绕。

  “离天窗点结束时间还有60分钟。”8时30分,对讲机里依次传出驻站防护员和现场防护员的提醒声。“好的,大家抓紧时间调整轨距、水平,把扣件复紧到位。”韦治云一边应答,一边布置工作。

图为作业人员配合推进岔排对位。赖伟兴 摄

  韦治云手提道尺,一会儿检查轨距水平,一会儿把脸贴在轨面上瞄视钢轨的高低方向,一会儿又用画笔在轨枕上标注需要调整的参数。

  紧接着,轨道车开始进行卸砟作业。卸完道砟后,作业人员立马上前使用威克捣固机对新换道岔进行捣固作业。

  9时30分,百人“会战”结束,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再添“动能”。(完)

【编辑:张燕玲】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爸妈食堂”让老爸老妈有了“饭搭子” - 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稳步提升

“爸妈食堂”让老爸老妈有了“饭搭子”

发布时间:2024-09-06 21:43:43 来源: sp20240906

  今年的重阳节,90岁的王焕莲格外激动,因为她不再是一个人过节了。

  今年5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爸妈食堂”开业,为辖区内60岁以上困难老人以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公益午餐助餐服务。

  让王焕莲高兴的是,她在“爸妈食堂”吃上了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还在这里结识了一伙“饭搭子”——她有一个60多人的“约饭群”,每逢节假日会在“爸妈食堂”举办各种活动,“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

  如何让老人吃得更可口更舒心?老年助餐服务在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作为居家社区养老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地探访老年食堂。

  小餐桌解决爸妈急难愁盼

  10月17日,东华门街道民生保障办副主任米赵宜刚走进“爸妈食堂”,就被王焕莲一把抱住。“真感谢你啊!”

  王焕莲的老伴住进了养老院,儿子女儿都忙于工作,独居的她只能一直吃外卖。一样为“吃饭”发愁的,还有史燕军、杨春敏夫妇。身体不好的老两口吃饭基本靠对付,“早上起来煮个鸡蛋,中午就不吃了,下午随便凑合。”

  米赵宜与同事了解到老人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希望为他们解决“吃饭”问题。在东城区“五社联动为老创新服务项目”机制协同下,“爸妈食堂”引入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力量,并由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爱德基金会落地执行。该项目实施期间,为每位老人提供22元/餐的成本价就餐标准,老人只需支付10元/餐,剩下的餐费由公益基金提供。

  如今,东华门街道“爸妈食堂”公益助餐项目还在持续探索,项目推出了助餐海报,爱心人士可以扫码捐款,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延长公益助餐时间。“我们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公益资金,为更多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米赵宜表示。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绍,经过多年探索,东城区已建设起多种形式的养老助餐体系,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延伸到社会餐饮企业,全区通过民政部门备案的养老助餐点已达79家,基本能够满足东城区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在食堂吃饭,热闹!大家不分你我。”82岁的谭立同每天都去“爸妈食堂”吃饭,这里让他有一种“幸福感”。

  “焯水都要掐时间”

  10月18日中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长者食堂”看到,油焖大虾、酱爆肉丁、大葱鸡蛋……10余种刚出锅的菜品,一字排开,冒着热气。老人们慢悠悠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菜品。

  众口难调,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助餐服务如何满足不同偏好?

  每天早上9点半,张强就开始忙碌起来。他是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长者食堂”的店长,也是保证全街道几百户老年家庭能按时吃上午饭的“第一责任人”。

  “每天来这儿堂食的有三四十位老人,还有100多户老人选择配送上门。”“长者食堂”运营商东城区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宋阳介绍说,这里每天供应早、中、晚三餐,要从凌晨开始备餐,晚上9点才下班,食堂工作人员三班倒,保证准时出餐。

  宋阳说,堂食采取自助称重计费模式,老年人用餐打折后平均一两菜约2.6元至2.7元,加上3元的主食自助费用,大约10元到20元可以吃饱吃好。

  对于选择配送服务的老年人,“长者食堂”搭配了一荤一素、一荤两素、两荤一素三种套餐供挑选,还有米饭、小馒头、玉米、南瓜等主食,每天不重样。

  “刚开始运营时,才知道什么叫‘众口难调’。”宋阳在养老机构工作多年,2020年开始接触养老助餐领域,当时恰逢“长者食堂”开业,附近居民的意见与建议蜂拥而至,他们一条条改进,不断满足老年居民的要求。

  “我们焯水都要掐时间。”“长者食堂”团队对于餐品质量不断进行优化和调试。在张强的“小本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人们对各类餐品菜色的反馈,他考下了营养师证,希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营养均衡的助餐服务。他们还开辟了“小团餐”,以满足一些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居家社区养老新实践

  小餐桌连着大民生。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吃饭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已发展1000多家养老助餐点,如何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具可持续性?

  宋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长者食堂”有12名配送员,负责为龙潭街道4个养老驿站数百户老人提供服务,每天要配送近200份餐品。

  这种“门到门”的服务对于配送准确性、时效性要求很高。他们力求保证餐品送到老人手中仍热气十足,但有时也会因种种原因,导致配送略微超时,他们希望通过增加人手、优化路线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一些身体尚好、还希望发光发热的老人来说,他们想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张餐桌。

  作为“爸妈食堂”项目的执行方,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社工吉晓华,被老人们亲切地叫作“小吉”。她常与这些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

  王焕莲此前从事社区工作多年,尽管年龄较大却仍然有服务热情。今年6月,她主动询问小吉是否需要帮忙,“你太辛苦了,我们老年人能做到的事应该自己来做”。

  由此,小吉组织起“爸妈议事会”,一些有余力、有热心的老人自告奋勇加入,共同商议、管理“爸妈食堂”的日常事务。他们共同迎接的第一个大项目是端午节时在“爸妈食堂”举行联欢会,老人们带来了包粽子的用料,还有人主动教大家编五彩绳。“尽管每个粽子都长得不太一样,但却是老人们亲手制作的‘限定版’。”

  “社会工作中有一个词,叫做‘助人自助’。”吉晓华发现,很多老人有热心、有经验,如果能够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爸妈食堂”这个平台就能迸发出更多可能性。

  这几天,王焕莲忙着组织“饭搭子”们练习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她们要在重阳节联欢时表演的曲目。

  “我们有力量发挥余热。”她笑着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3日06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