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株月季在春风中渐次苏醒 广州培育赏花“新看点”

发布时间:2024-08-02 14:10:55 来源: sp20240802

   中新网 广州3月6日电(蔡敏婕 古能文)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万株月季在春风中渐次苏醒。以花为媒,以花兴业,以花富民,有“花城”之称的广州的“花漾经济”渐入佳境。2024月季培育高质量发展大会6日在广州花都赤坭镇举办,会上发布“花漾年华”“赤彩旖旎”两个耐热性强、抗病、易生长的月季耐热性“新品种”。

广州花都赤坭展出月季。记者 蔡敏婕 摄

  月季又名长春花、月月花,是中国传统名花。18世纪,中国的月季品种“月月粉”“月月红”“淡黄香水月季”“彩晕香水月季”传到了欧洲,并同当地的蔷薇属植物反复杂交,逐渐形成多次开花的品种。1867年后出现的月季品种被称为“现代月季”。现代月季具有花大色艳、重复开花等特征,经过园艺家的努力,目前世界上已经培育了4万多个现代月季品种。

广州花都赤坭展出月季。记者 蔡敏婕 摄

  近年来,中国月季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据统计,2023年中国月季种植面积已超15万亩,年产量超10亿株。

广州花都赤坭展出月季。记者 蔡敏婕 摄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会长张佐双介绍,广州和月季有着千年的渊源,中国的古老月季,自广州花地出海,到达法国巴黎,法国人用源自于广州的月季花粉,经过几十年的杂交授粉,一直到1867年才培育出欧洲第一个多季开花的月季品种:法兰西。自此开启了精彩纷呈的现代月季,众多芳香四溢,色彩斑斓的月季品种扮靓世界各地,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花卉。

  “一朵花的魅力,不仅在于给城市增添了美,更重要的是以花为媒,打开一扇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亮丽窗口。”法国玫昂公司掌门人马提亚斯玫昂说道。正是通过这一朵朵月季花,联结了法中友谊,打开了国际交流的视野,架起了花开同源、情谊相融的法中桥梁。

广州花都赤坭展出月季。记者 蔡敏婕 摄

  “花开四季”重在“花”。花是美好寓意的象征,是广州花城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正打造花卉产业链、发展赏花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赏”的需求,摸索农文旅产业融合。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聚焦产学研国际交流合作、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月季产业转型升级。(完)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浙”座当年的小渔村 如今以文化都市面貌“醒来” - 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

“浙”座当年的小渔村 如今以文化都市面貌“醒来”

发布时间:2024-08-02 14:10:56 来源: sp20240802

   中新网 温州3月24日电 (张益聪 翁卿仑 林守将)在浙江,美丽乡村层出不穷,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浙江范本”。但40多年前,温州的一座“小渔村”,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由村到镇,撤镇改市”,龙港完成了经济体量“三级跳”,被冠以县级市名称,而当初这座浙南渔村,如今正在文化建设方面拾起沧海遗珠,才刚刚开启它的美丽时刻。

龙港市龙跃路城市书房。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爽文主角”再招“合伙人”

  回顾龙港的发展历程,堪比“爽文剧情”——开局一个村,逆袭一座城。龙港既是中国首一个,又是中国独一份。

  20世纪80年代初期,龙港以5个小渔村建起“中国首座农民城”,其周边集资建城的“万元户”,以及开垦荒滩的农民成为龙港的初代“合伙人”。如今,龙港2019年撤镇改市还历历在目,这座当初的“农民城”再度“合伙”建城。

  2023年10月,龙港市正式发布了“龙港城市合伙人”IP,进一步着力破解“城市体量,乡村面孔”的文化内涵缺失问题。当下,龙港这座“年轻”的城市能否让文化建设由表及里?

  走进龙港市林家院社区,作为温州全域最早的对台商贸集散地、海上商品货物运输港,以及纯天然建筑材料蛎壳打捞专业村,该辖区至今仍有30多只海运船,并有100多人从事海上运输工作。

  2024年3月9日,第二届林家院社区海运文化节举行。“拢壳”技艺重现;港口集市开市;水上越剧献唱……在林家院社区,每个人都是“合伙人”,而该社区海运产业尚未褪色的同时,海运文化已然发芽。

三园社区空笺书局内景。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靠近林家院社区,三园社区最早是“渔业经济”,长久以来新业态匮乏。随着10多年前,三园社区乾头村召集乡贤“合伙人”,筹集了200多万元,自此一改荒村景象,让民宿、酒楼、轻奢营地等业态集聚,促使新业态催发了乡村经济落地生根。

  “乾头村以前一盏路灯都没有,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龙港市三园社区第二支部书记陈增旺介绍说,“合伙”共建后,不仅道路修的美观雅致,而且通过统战引领,村中老宅新装后,“空笺书局”成为当地百姓的公共书房。

  本土文化“雨后春笋”的同时,龙港的文化空间建设已在“逆袭”路上,从名动“农民城”,到重塑“文化城”,龙港着力让“镇改市”名副其实的同时,当初那个小渔村的”爽文情节“还在续写。

  “文化空间”吸引“归乡人”

  “我16岁就学艺,漆艺成了我的‘童子功’。”浙江温州龙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纻漆器”传承人何必阔表示,自己可能是龙港较早一批“走出家乡,回归家乡”的人,如今也成为龙港文化建设的“合伙人”之一。

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内部展陈。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手艺人“靠本事吃饭”举步维艰,何必阔选择回到了自身手艺的发源地——龙港,并扎根此处,不断钻研千年夹纻漆艺,还探索开发创新路径,为该项技艺留下传承路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成功路。

  时至2023年,已经多项荣誉加身的何必阔带“中国漆器”出海泰国,让漆器艺术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让世界看见了龙港。

  出海之前,何必阔已经成为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建设期间,让我看见了‘龙港速度’。当初那个小渔村,已经成了现代化新城。”他说。

夹纻漆器博物馆外景。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2022年11月,与夹纻漆器博物馆同步开放,龙跃路城市书房、翠湖城市书房等八大文化场馆集体面世,而以上文化空间建设仅花费半年时间。龙港这座大隐于市的“农民城”,正在以文化都市面貌“醒来”。

  纵观8个文化场馆,其中龙跃路城市书房原为龙港的老水厂,经改造,老一代龙港人的集体记忆成了新一代龙港人心中的文化地标。近年来,龙港统战力量参与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局、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共22个,累计节省财政建设资金近1亿元。

  此外,更多青年“合伙人”正在龙港寻找“理想地”。“书房+咖啡”“乡村博物馆+研学”等一众新模式落地,而夹纻漆器、皮影文创玩具、乌衣红曲酿酒等非遗手作新业态,则成为龙港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