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首个藜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落户乌兰

发布时间:2024-09-22 21:38:40 来源: sp20240922

   中新网 西宁3月13日电 (记者 孙睿)记者13日从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获悉,青海省首个藜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落户乌兰。

图为无人机航拍乌兰县藜麦种植地。(资料图)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摄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具有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其果实色彩艳丽,有黑、红、白、紫等多种颜色。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依托柴达木盆地区域优势,发展藜麦产业,年种植藜麦达3万亩,年产6000余吨。柴达木盆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发展藜麦产业。自藜麦首次引入柴达木盆地试种以来,已成为海西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特色优势产业。

  据介绍,乌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属于高寒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有利于优质藜麦的种植生长。近年来,乌兰县持续在藜麦产业上下功夫、求突破,在产业链条上谋发展、建体系,构建了“科技研发、品种示范、良种繁育”产学研体系,引进了三江沃土、七色麦香等精深加工企业,藜麦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千亩“点点星火”发展到目前为止的万亩“赤色燎原”,从原粮种植的“单一模式”壮大到链条齐备的“丰富业态”,乌兰藜麦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发展之路。

  统计显示,目前,乌兰县已建成千亩藜麦良种繁育基地1处,并获得青海省首个藜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植藜麦0.50万亩,年产值达3212.8万元。

图为乌兰县藜麦长势喜人。(资料图)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摄

  同时,乌兰县还做精做优茶卡羊产业,茶卡羊核心群数量扩大10%以上,茶卡羊核心母羊数达10万只以上。稳步壮大柴达木双峰驼产业,存栏柴达木双峰骆驼4450峰,落户乌兰驼制品企业2家,建成青海省独一无二的驼乳、驼绒产品加工生产线,年产值达5500万元。

  乌兰县后期将继续围绕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以生态循环为抓手,以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坚持走“2+1+1+N”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多种特色产业,持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让丰富的特色资源“活”起来,农牧民的腰包“鼓”起来,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业态更新 矿山披绿 - 增强创新能力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创新谈)

业态更新 矿山披绿

发布时间:2024-09-22 21:38:40 来源: sp20240922

  矿坑引水成湖,昔日的废弃矿山变身为生态公园。

  走进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湖面波光粼粼,一条条彩色步道依山而建,风景如画。

  武安市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久远。由于长期无序开采,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严重。近年来,武安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政府+企业+社会参与”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路径。曾经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成为风景宜人的生态景区。

  在修复过程中,武安市选择在露天矿山相对集中的康二城镇、淑村镇等地,以“生态优先、高标打造、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思路,研究制定了“筑坝护安、围坝建园、植树封渣、尾砂造田”治理方案,对已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实施治理,重点实施客土垫地、砌筑梯田、绿化提升、景观打造等综合治理措施。

  据了解,武安市通过部门引导,争取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先后投入治理资金8.5亿元,治理面积约3.5万亩,打造康二城九龙山区域等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形成“点成绿园、线成绿脉、面成绿网”的区域生态系统。目前,康二城九龙山区域已建成一级、二级、三级道路共19条全长34公里,修复6条景观水系,完成绿化1.45万亩;淑村镇7个大型采石场,治理后打造景观点12个,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武安市生态环境的转变,让过去经营采石场的“开山人”变成了“养山人”,走上产业转型之路。

  “采矿证到期后,已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对原有矿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治理,转型做生态农业。”邯郸市揽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穆新红说,公司规划建成一处现代化蛋鸡养殖区,年销售额达2800多万元。

  “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仅美化环境,也能腾出发展新空间。”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旭东表示,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采取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扶持,实施土地复垦增加耕地。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治理修复废弃矿山,发展种植、养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鼓励在新增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拓展绿色新产业,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武安市的改变,是河北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全省积极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目前,通过工程治理、自然恢复、转型利用等措施,河北省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5700余处,总面积达40余万亩。昔日矿山正逐渐披上“绿装”。同时,河北省各地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8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