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两个“势”看中部地区崛起

发布时间:2024-08-06 11:07:17 来源: sp20240806

  3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重要部署。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就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座谈会。

  2019年5月,在江西南昌,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一连提了三个问题——“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五年来,中部区域发展如何?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积极评价——中部区域经济总体平稳,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明显改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时政微观察》从两个“势”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成绩单和未来方向。

  ——发挥优势,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里的制造业发展。

  在五年前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条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月18日,正在湖南长沙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

△3月18日,正在湖南长沙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中部地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功夫,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行驶在轨道上。

△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行驶在轨道上。

  在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展现满满科技感。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光谷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

  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超过2000户,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优化重组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子通信、自主安全计算机、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加速实现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中部地区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

  2019年至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1.8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借势发力,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部地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

  中部地区向北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中游关键地带。

  通过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深度对接、融合联动,既能更好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借势发力,也能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

△2022年4月29日,在安徽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集装箱作业区,准备发运的中欧班列集装箱。

△2022年4月29日,在安徽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集装箱作业区,准备发运的中欧班列集装箱。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盘着眼全局、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如今,中部地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河南、山西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湖北、湖南、江西积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徽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山西中部城市群等不断涌现。

  中部地区不仅立足自身定位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近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等。

  区域内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区域外在高水平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中部地区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安徽阜阳颍上县毛圩水上光伏电站

△安徽阜阳颍上县毛圩水上光伏电站

  “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寄予厚望。

  中部崛起,未来可期。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赵光霞、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北京推动“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 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 - 重庆发布主城都市区重污染天气区域黄色预警 已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北京推动“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 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

发布时间:2024-08-06 11:07:18 来源: sp20240806

   中新网 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21日从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目前可识别植物5800种、动物330种、鸟类1200余种、昆虫80多种,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解决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首都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

5月21日,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陈杭 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表示,多年来,北京连续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与“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奠定了绿色生态基础。

  彭强表示,在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北京通过打造高水平、广覆盖的生态产品,城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以来,全市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7000余公顷,建成一大批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9平方米,各类公园1065家,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城市宜居环境大幅改善,市民绿色福祉持续提升。

  为候鸟迁飞保驾护航

  彭强表示,近年来,北京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生态涵养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鸟类营造大尺度、高品质栖息环境;开展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科研合作、疫源疫病防控以及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共有鸟类519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天堂”。

  北京通过调查全市迁徙候鸟,明确数量分布信息,分析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种群动态变化、栖息地生境变化及主要威胁因素等,并对相应的指标、因素进行评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不断为候鸟迁飞保驾护航。

  北京还以观鸟活动为依托,发布《北京观鸟地图》,推出野鸭湖、十渡等45处观鸟点,涉及各区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水库等区域,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文明、科学指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观鸟+”业态健康发展。

  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

  彭强表示,为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生物资源,北京利用视频监控、红外相机和花伴侣拍照识花等社会化观测数据,不断采集植物、野生动物、鸟类等物种多样性数据、物候数据、病虫害数据,结合生态资源监测、野生动物保护、植物养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园林绿化业务场景,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

  该模型库目前可识别植物5800种、动物330种、鸟类1200余种、昆虫80多种,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解决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首都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探索构建了智慧园林管理建设新模式。(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