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务实合作 促进沟通理解

发布时间:2024-09-04 11:59:20 来源: sp20240904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近期举办中国瓷器展览。图为当地时间11月13日,参观者在欣赏艺术品。   本报记者 张博岚摄

  当地时间11月13日,由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和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旧金山举行,与会嘉宾就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交流研讨。   本报北美中心分社 伊芙莉·妮可·梅菲尔德摄

  在位于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市的比亚迪大巴工厂里,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   郜梦日摄

  当地时间9月29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上演。   新华社记者 刘 杰摄

  11月6日,加州创新合作论坛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图为中美嘉宾在论坛上交流。   王善华摄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经贸、清洁能源和人文等领域开展的务实合作,显示出两国经济、社会联系之密切和民心所向。中美加强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利益,也将造福世界。

  推动更多商品和服务贸易

  近期,北美地区知名连锁超市西夫韦新增了“亚洲货架”,货架上有不少来自中国的食品和调味品。“以前,在美国当地超市能买到的中国食品种类不多,现在有了‘亚洲货架’,购买中国商品方便多了。”在美国旧金山居住的赵女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借助跨国企业美宝集团搭建的平台,西夫韦正式进驻天猫国际。未来,将有更多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商品进入对方市场,为两国民众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葡萄酒、巴旦木、蔓越莓酱、奶酪……日前,在美国政府首次在进博会设立的国家级展馆——美国食品和农业馆内,这些来自美国的农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今年进博会,美国参展企业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包括农业、汽车、科技、制药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200多家企业参展。美国加州馆连续6年与中国展商和消费者见面。“这是很棒的信号!我们珍视与中国的伙伴关系。”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表示。

  中美两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世界1/3、人口总数占世界近1/4、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1/5。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高级主管肖恩·伦道夫对本报记者表示:“进博会是巩固双边经贸往来的有效平台。除货物贸易外,美中在科技、医疗、金融、汽车、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都将借助进博会得到深化。”

  在湾区委员会的支持和推动下,中美两国企业深化合作,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期间,美宝集团与湾区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搭建国际服务与贸易共享平台,为外资企业制定在华发展路径,助推高质量产品及服务进入中国,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交流和对接,规划“出海”之路,提供跨境一般贸易、跨境电商等专业服务。“搭建平台的初衷是希望帮助美国企业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进入中国市场,也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宝集团董事局主席徐鹏对本报记者说。

  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近76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企业对继续开拓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美中两国经济不能‘脱钩’,加强合作有益于两国人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表示。

  促进两国合作和当地发展

  兰卡斯特地处加州南部,植被稀少、沙丘裸露。2013年,比亚迪在兰卡斯特建立电动大巴工厂,并于次年实现新车下线。比亚迪的到来让这座小城变得生机勃勃。工厂在当地雇用了近1000名员工,除少数工程师来自中国外,其余员工全部在当地聘用。装配工巴塞洛缪·泰勒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在比亚迪看到了一个关怀备至的大家庭”。

  据统计,比亚迪生产使用的零部件约75%采购于美国供应商,通过设施、设备等投资,比亚迪为其上下游企业发展带来机遇。2020年,比亚迪在加州的兰乔多明格兹开设了叉车中心并在全美建立服务中心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

  凭借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专利,比亚迪电动大巴不断助力当地城市公共交通运输领域脱碳进程。马萨诸塞州南部小城法尔茅斯最近刚刚接收3辆比亚迪电动大巴,用于当地轮船管理局的接驳服务。当地轮船管理局总经理罗伯特·戴维斯表示,这些大巴的投入使用是当地向更清洁的交通方式过渡的重要一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伯灵顿市,比亚迪电动大巴被用于城市通勤,当地公交系统运营商表示,未来公交系统将使用更多比亚迪零排放的电动大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态环境。

  除了电动大巴外,比亚迪的电动卡车和储能产品近年来也逐渐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近日,比亚迪汽车与美国从事汽车服务的考克斯汽车签订服务协议,为不断增长的比亚迪卡车客户提供全天候道路救援及技术服务。考克斯汽车相关负责人凯文·克拉克表示,与比亚迪合作将有利于共同推动美国车队行业向电动汽车转型,共同打造可持续的卡车车队。

  近日,一群学习中文的当地学生参观了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地区莫瑞恩市的福耀美国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参观后,他们纷纷留言称赞这里的工作环境以及美中文化的交融。一名学生表示,期待未来能在中国公司工作,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据统计,福耀美国汽车玻璃生产基地生产的汽车玻璃占全美市场30%的份额,在当地直接创造了近2000个工作岗位,整条供应链上贡献了6000个岗位。目前,该公司在代顿的新工厂建设已经开始,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所有设备将安装完毕,正式投入生产。莫瑞恩城市经理麦克·戴维斯说:“这将为莫瑞恩市和附近地区的劳动力提供极好的就业机会。”

  走在生产基地内,车间整洁有序,高度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生产线一字排开,机器人在快速有效运作,装卸车来回穿梭。生产基地注重绿色环保,厂房屋顶加装太阳能板,玻璃粉也被压缩成饼进行废物利用。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表示,中美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利益紧密交融,两国经贸合作挡不住、切不断。福耀玻璃美国公司在美的发展表明,“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为两国合作和当地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搭建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

  “金天使奖”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中国电影在美国各地展映、电影节高峰论坛嘉宾云集……进入11月,第十九届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以下简称“中美电影节”)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一部部优秀的中国影视佳作接连上映,一场场中美人文交流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关注。

  中美电影节始于2005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两国影视交流活动。本届中美电影节共举办了30多场线下展映,100多家中美影视企业参与影视推介会和云市场,1000多名中美影视人现场参与活动。此外,本届中美电影节还专门设立了“创投单元”,致力于发掘具有创作潜力的中美电影人才,支持两国电影产业中具有国际性、艺术性、思想性的优秀项目。中美电影节主席苏彦韬表示,今年的活动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怀,推进中美影视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搭建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

  “活动越做越大,越办越好。”洛杉矶县县政委员凯瑟琳·巴格这样评价中美电影节近年来的发展。洛杉矶县是美国著名的影视产业中心好莱坞的所在地,长期支持中美电影节活动的举办。今年的11月也再次被洛杉矶县政府命名为“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月”。巴格表示,通过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演员和创作者,中美电影节突出了媒体和艺术多样性的力量和美,用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筑起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

  “这个活动体现了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证明了电影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力量。”派拉蒙影业国际影院发行总裁马克·维安表示,中美电影节在促进两国电影界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影人才、思想和经验的交流。

  影视交流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实现更广阔层面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中美电影节还通过举办和参与一系列社区义演、募捐、设立电子图书馆等公益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覆盖更多领域,为两国交流创造更大空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6日 05 版)

(责编:卫嘉、杨光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大学生基层就业: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 江西新余一楼房发生火灾 已致7人死亡

大学生基层就业: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发布时间:2024-09-04 11:59:21 来源: sp20240904

原标题:大学生基层就业: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寻良策③】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林舒进在广西博白县那卜镇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从初来时听不懂村民方言的尴尬,到如今能用所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喜悦,他在基层工作的磨炼中迅速成长。

过去,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去基层就业,往往会引发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是否“大材小用”的讨论。而近些年,人们渐渐达成共识——基层,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增强个人本领的一方沃土。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先后实施多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举措,“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不断完善成熟。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有何新趋势?还存在哪些堵点?未来应如何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首选

2022年,兰州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苏冰报考了“特岗计划”,选择到甘肃天水一所离家1小时车程的乡村小学任教。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苏冰却乐在其中:“看着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有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余慧菊长期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她表示,近年来,像苏冰一样主动报名赴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新趋势。过去,对于基层岗位,老师们要针对性地做动员,现在许多学生都积极主动报名。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想趁年轻到基层锻炼自己。”

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提升,与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旭红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除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之外,还大力拓展“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岗位。在政策保障方面,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中央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国家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此外,在招聘流程优化方面,相关部门也加大力度,统筹协调政府招录进程,使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等考录进度和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就业节奏尽可能同步。各地各高校也积极出台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顺利赴基层就业。

扎根基层,仍有堵点待疏通

两年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杨华通过“三支一扶”入职华北某省基层支农岗位。她坦陈,在大学期间,自己并不了解基层就业政策,当时大家关注的求职热点大多集中在互联网等高薪行业。直到毕业求职时,她从同学口中得知“三支一扶”政策,才尝试报考并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岗位。

调研发现,对基层就业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专家分析称,受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在大城市或知名企业工作才体面”的就业观念,认为去基层就业“没面子”。此外,一些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了解不足,认为基层就业环境艰苦、待遇低、缺少发展空间,从而弱化了扎根基层发展事业的动力。因此,应打通对基层的认知信息堵点,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基层,认识到基层对于自身锤炼的重要意义。

而对那些愿意下基层的学生来说,还面临着能否“待得住”并且“干得好”的现实考题。

“去基层工作,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适应生活环境。”苏冰告诉记者,她任教的学校在山脚下,冬天漫长寒冷,教室和宿舍没有暖气,靠煤炉子生火取暖。由于从未生过火,她连点炉子都要学半天。“基层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惯也存在差异,给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小挑战,需要他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环境。”某985高校就业中心教师刘文表示,“当克服了这些困难后,他们会更有信心直面未来的任何挑战。”

对杨华来说,“本领恐慌”是她接触基层工作后最深的感触:“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很难直接用得上,工作中涉及的农村农业知识和公文写作等,都需要在实干中摸索。”余慧菊认为,实践千差万别,所有的专业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所学的价值,这也是成才的必要过程。当然,目前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与应试,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培养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在基层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实习实践课程,让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加顺畅。

刘文提到,一些地方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在基层晋升空间较小,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影响了他们对基层工作的信心。“比如,近几年各省大范围招录选调生,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被引进基层。然而,一些乡镇因招录人员过多,在编选调生甚至达到10余人,‘选而不调’的现状让准备加入其中的毕业生有些忐忑。”

激发投身基层热情,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鼓励并帮助大学生基层就业,哪些工作须加强?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盛建议,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理想信念培育体系,发挥课程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激励和协调作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拓宽人际交往,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鼓励他们在扎根基层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郑旭红介绍,学校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程、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等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每年面向全校遴选培养一批主动作为、有志于为人民服务的学生纳入“人民公仆”养成行动,组织政府见习、志愿服务、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建设学生社团“基层就业服务协会”,举办职业咨询、指导讲座等各类活动,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同时,学校还通过媒体报道、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做好基层就业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营造“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

为帮助毕业生更好融入基层环境,郑旭红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职业发展通道的政策设计。”余慧菊说,“比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与其专业所学、能力经历等方面的适配度,使他们‘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完善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期间的管理、培训、考核与退出等机制,使大学生志愿者‘适合者留用’。健全服务期满后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提拔机制,使他们‘留得下’‘有盼头’。”

(文中苏冰、杨华、刘文为化名)

(记者 唐芊尔 通讯员 王夏雯)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