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对话谭秦东:“人生八苦,我就差最后一劫了!”

发布时间:2024-08-07 16:20:48 来源: sp20240807

   中新网 北京5月8日电(韦香惠)六年前,因为在网络上发布一篇《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帖子,谭秦东从医生变成“犯罪嫌疑人”,经历跨省抓捕而身陷囹圄三月有余,取保候审后又一度陷入精神障碍。

  事后,谭秦东渐渐从舆论声潮中退去,回归普通人生活。直到前不久,他的一则朋友圈动态引起关注。他称,自己已经离开医生岗位,原因是得了肾脏疾病。

  回归大众视野后,媒体给他的身份标签仍是“鸿茅药酒事件当事人”。尽管这段经历让他无比痛苦,但现在为了关注度,他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他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要活下去”。

  图为谭秦东近照 受访者供图

  谭秦东是谁

  原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医师——这是搜索引擎上关于谭秦东的人物介绍。

  颜值爆表,文采飞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是谭秦东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写的简介。

  鸿茅药酒事件当事人——这是多数媒体在近期采访谭秦东时加上的标签。

  谭秦东是谁?这个问题要从六年前说起。

  2017年12月,还在广东当医生的谭秦东发了篇题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

  随后,涉事企业以他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他跨省抓捕。2018年4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

  2018年4月17日,谭秦东取保候审后,从凉城县看守所走出来。同年5月份,谭秦东突发精神疾病。治疗两天后,病情稍许稳定,但血压较高,偶尔还会说胡话。没过几天,谭秦东发道歉声明,鸿茅药酒公司同日发布声明说,接受谭秦东本人所做的致歉声明,并撤回报案及侵权诉讼。

  图片来源:网络

  这段经历让谭秦东在互联网上留下了一张有标志意义的照片,也自此改变了他命运的轨迹。

  鸿茅药酒事件之后,谭秦东在北京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治疗。2021年,用药戒断以后,他回到了长沙并参加了全科医师培训。2022年,他到广州一位朋友的诊所上班。2023年,他被查出急性肾衰竭,在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一下进入了慢性肾衰竭四期。

  不久前,谭秦东在个人公众号上发文“我是一个命苦之人”。他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我觉得就差最后一劫了。”

  离开医生岗位

  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谭秦东已经告别了医生岗位。

  谭秦东曾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开医生这个岗位,是因为自己病了。然而,中新健康了解到,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鸿茅药酒事件当事人”的标签。

  2018年以后,谭秦东尝试回公立医院找工作,却四处碰壁,许多公立医院以他是新闻人物担心舆情风险为由而拒绝。

  “我在广州的一家公立三甲医院找工作的时候,到最后院长看我的简历时,说这个人有问题不能要,怕不安全。还有广州的一家民营三级医院,我都已经聘用进去了,网络运营部门突然向院办反映,说这个人是个新闻人物,不能要,怕影响公司的股价。”

  这些经历被谭秦东写在自己的公众号里,也在他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

  “我在那个民营医院都已经出了两天门诊,就因为后面发现我是个新闻人物就不让我去了。我就觉得这是我内心里面最大的一道坎儿。”他接着说,“我不知道我究竟是配不上它还是怎么的。”

  谭秦东毕业于中南大学,曾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担任麻醉医师。他认为自己的履历比那家民营医院的大部分医生都要好。

  医生始终是谭秦东最在意的身份。他总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或许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谭秦东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从小要求他和姐姐必须学医。长大后,姐姐学了中医,谭秦东学了西医。采访中,他坦言,“现在不能再当医生,这个打击挺大的。”

  截图自谭秦东的社交媒体账号

  用“疮疤”换关注度

  虽然离开了医生岗位,谭秦东还是坚持在网络上做医学科普,还拥有了超过150万的微博粉丝数量。

  科普是谭秦东从出事前就开始做的,但过去的账号名字叫“谭彦祖医生”或者“谭彦祖”,直到最近,他把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名称改成了“谭秦东医生”。

  “谭彦祖”是粉丝给他的称呼,后来出事后,这个名字成了能帮他遮掩过往经历的一个符号。大多数人只知道账号的主人是个有趣的医学科普工作者,少有人会深究他有过哪些经历。

  “不想被别人关注,那个标签就像一个疮疤一样,我不想暴露给人。”谭秦东说道。但这个想法去年生病以后就发生了改变。“我一直想努力回到正轨,但是回到正轨没多久,去年11月份的急性肾衰竭就直接把我推到了深渊。”

  图为谭秦东现在的住所 受访者供图

  离开医生岗位以后,谭秦东在三个月内住了四次院。除了自己身患重病以外,谭秦东的女儿也被查出“多动症”,需要常年用药,而他的妻子因为要全心照顾女儿也没有太多收入。

  很长一段时间里,谭秦东靠大学同学接济,他们甚至帮他交了医保和社保,又为他介绍一些写文案的活来勉强支撑。

  渐渐地,谭秦东发现这样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

  在多个平台的账号介绍中,他开始强调那个曾经被他视为疮疤的标签——“鸿茅药酒事件当事人”。他说,“我已经无所谓,用它来换一些关注度,然后让生活状况可以改变一点。”

  重新带上标签后,围绕谭秦东所产生的话题热度的确越来越高。他第一篇回忆性质的公众号文章就有10万阅读量,现在抖音粉丝数也有18万。

  流量确实为他缓解了收入上的燃眉之急。在文章里,他开通了卖书链接。现在已经卖了将近3000套,收入近6万元。

  谭秦东和他的吉他 受访者供图

  谭秦东现在每周会直播一次,他说这是为了给关心他的网友报平安。但他暂不考虑直播带货。“没有那个鉴别能力,怕翻车。”

  生病后,谭秦东还学了吉他,这是他二十多年前就有的梦想。他自称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现在就是想陪着我的女儿长大,母亲也七十多岁了,我还想对我母亲尽孝。”(完)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马萧林委员:“到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 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迎2020年以来首艘访问港邮轮

马萧林委员:“到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 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08-07 16:20:50 来源: sp20240807

  “文艺星开讲”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

  马萧林委员:“到博物馆打卡”蔚然成风 公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2024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议案提案,探讨热点现象,展现新时代文艺脉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博物馆里体验文化年,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旺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假期“顶流”。作为一名文博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的背后,其实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马萧林告诉人民网记者,今年两会,他带来的提案建议将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新媒体新技术助力文物变成‘顶流’”

  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有多火爆?8天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博物馆里过大年”受到大众青睐,不断涌现的优质文化活动,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旺盛。”在马萧林看来,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为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许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马萧林介绍,他们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AI计算技术,自动生成被拍摄文物的三维模型,在5G、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即使是微小如拇指的玉器,在视频中也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纹饰清晰可见,光泽熠熠生辉。”马萧林举例道。

  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四神云气冰箱贴……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将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吸引观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破圈之钥”,也成为文物的有力“代言人”。

  “当前公众的积极反馈,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卓有成效的。”马萧林表示,只有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让文物更具传播力、感染力,才能不断拉近馆藏文物和社会生活的距离。

  “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舞台”

  如今,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有的人还会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与历史文物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在这里,既能汲取知识的滋养,又能遇见心灵的共鸣者,何乐而不为?”马萧林笑称。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超过90%,多地博物馆接待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一组组数据鲜活生动地展示着,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发挥自身场域优势,更好满足年轻人多样的个性追求?马萧林认为,博物馆要善于引入互动科技,让展品故事活灵活现,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定期举办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社交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思考与参与热情,拓宽文化视野。

  “博物馆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年轻人心灵交流的港湾,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既时尚又充满知识氛围的社交场所。”马萧林说。

  随着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剧增,许多热门博物馆一度“一票难求”。如何确保游客在参观时获得高质量体验?马萧林建议,可以通过分段预约参观的方式,让游客在观展时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加大扩充专业、规范的官方讲解服务队伍,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装置,开发多语种、分众化的自助导览系统,增强讲解的时代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持续深挖文物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利用科技赋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开辟新道路,为现代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元素。”马萧林表示。(人民网记者 闫妍)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