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名家名团 推动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25 20:21:19 来源: sp20240825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0月15日至11月15日在上海举行。

  本届艺术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集中推出77台中外演出项目,其中12台世界首演、3台亚洲首演、7台中国首演。“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覆盖上海16个区。全球约500家专业机构、1500名业界嘉宾参与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始终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成为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引领当代艺术创作潮流的国际舞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展示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本届艺术节,许多艺术家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大批名家名团名作陆续亮相,一系列“上海出品”“上海创制”“上海发布”的艺术作品精彩上演。

  10月15日,开幕演出、全本55出《牡丹亭》集粹版亮相,用现代语汇呈现中华文化之美。本届艺术节戏曲类作品涵盖9个戏曲剧种,包括南音、花鼓戏、花灯戏等。10月19日晚,交响诗篇《丝路颂》上演,精选三代中国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丝路主题作品。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9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一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论坛举办,30多家演艺机构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演艺行业的新思路、新变革、新合作,共同签署《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上海共识》。

  本届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于10月19日至23日举行,汇聚来自全球的艺术团体、艺术机构和众多艺术家。交易会启幕当天,就有12项演艺合作达成共识。今年的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与长三角演出交易会同时举办,进一步赋能区域发展。

  自1999年创办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全球艺术界和海内外观众有着强烈吸引力。名家、名团、名作,吸引不少海内外观众专程来到上海,共享艺术盛宴。10月6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唱着《小夜曲》走下舞台,与观众拥抱,留下难忘一幕。

  10月20日,“艺术天空”系列演出拉开帷幕。来自上海民族乐团和新疆喀什的演奏家们手持乐器,冬不拉、芦笙、弦子等轮番奏响,成为城市的艺术风景线。本届艺术节精心遴选近60台名家名团演出项目,奉献超百场的“艺术天空”系列演出活动,将音乐送到市民“家门口”。

  不只在上海,本届艺术节将更多优质演艺资源带到江苏无锡、浙江宁波、山东潍坊和安徽等地的分会场。10月19日,刚在上海演出结束,国际指挥大师捷杰耶夫与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就来到江苏无锡分会场,奏响艺术之声。

  赋能城市美育,艺术节还积极搭建社会大美育平台,持续打造“艺趣社”“学生观剧观展团”等活动,搭建学生艺术综合实践平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0日 1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 - 人民网评: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既是总结更是升华

“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4-08-25 20:21:20 来源: sp20240825

   中新社 郑州5月20日电 题:“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

   中新社 记者 韩章云

  考古探方中,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遗址加固作业;探方之外,参观团队跟着讲解员的步调聆听发掘成果,这样的边发掘、边展示场景,几乎每天在河南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上演。

  以往基于文物安全等因素考虑,发掘中的考古遗址多神秘且“门禁森严”,极少对外开放。近年来,文博考古持续升温,公众对考古发掘现场工作愈加关注,中国多地也在逐步探索将正在发掘中的考古遗址对社会开放。

  作为一处正在发掘中的考古遗址,过去四年,州桥及汴河遗址一直坚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原则,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为便于公众参观,河南文物部门在考古探方上架大棚,四周建栏杆、筑栈道,还配套研学教室等,以提升考古遗址“颜值”。

5月16日,河南开封,民众参观州桥及汴河遗址。 中新社 记者 韩章云 摄

  “四年来,已有约5万人走进这里。”该遗址研学教师朱彦蓉介绍,公众预约成功后即可进入遗址发掘现场,不仅有专人讲解考古进程及成果,“围观”考古工作者发掘过程及目睹文物出土过程,还可体验盲盒“土层寻宝”“文物修复”。

  开放发掘中的考古工地,中国多地均有尝试。譬如,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城址区、江苏徐州土山汉墓二号墓等考古遗址,已进入“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边利用”的新阶段。

  今年“五一”假期,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以及青台遗址举行“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参观名额几乎“秒光”。考古现场,不仅有考古人员亲自讲解发掘成果,还提供考古咖啡、印章打卡、考古工具体验等。

  “在考古工地的研学体验感很好,能学到考古知识。”郑州一名学生家长左佳如是说。

  今年3月,刚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也迎来多批次研学的中小学生。该遗址考古队领队朱光华认为,开放式考古,可以消除公众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神秘猜想,回应公众关切。

  位于河南安阳的曹操高陵曾引起争议,主持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潘伟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应争取让考古发掘工作更多地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同时,考古研究人员要努力做好考古科研工作,用更具说服力的科学成果来应对各种质疑,这本身就是一个宣扬科学战胜谬误的过程。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表示,通过开放考古工地、开展“边发掘、边展示”等方式,让公众了解考古的研究过程,既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又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