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新选择新体验(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08-18 20:03:15 来源: sp20240818

  核心阅读    

  在此起彼伏的旅游消费热潮中,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出现的网络热点,正吸引着部分游客前往旅行。网络平台的分享,提供了新颖独特的目的地探索方式,成为引流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网络平台使游客参与到“推荐—决策—出行—分享”的全流程中来。文旅相关部门倾听网友心声,丰富和提升旅游体验,游客与地方文旅形成动人的“双向奔赴”

  自己生活的城市登上热搜榜,受到各地游客喜爱,能够极大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和向心力。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城市发展机遇,更加热情地接待八方来客

  

  每当假期临近,对于有些还没想好去哪里旅行的人来说,拿起手机到网络平台寻找灵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身处互联网时代,直播、短视频等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文旅选择和文旅体验。

  网络热点吸引游客前往,助推旅游消费热潮

  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快速恢复,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从火爆全网的“淄博烧烤”,到悄然走红的“尔滨”旅游,从地处西南山区的榕江“村超”,到富有西北特色的天水麻辣烫,在一个又一个旅游热点带动下,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费热潮。据统计,2024年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和5.6%;清明节假期,则分别增长11.5%和12.7%。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此起彼伏的旅游消费热潮中,不管是知名旅游城市的新去处新玩法,还是小众旅游地的新发现新体验,无论是传统特色小吃的突然走红,还是城市漫游路线的全新发现,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出现的网络热点,正吸引着部分游客前往旅行。从旅游博主、旅行达人到文旅局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他们在网络平台的分享,提供了新颖独特的目的地探索方式,成为引流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获取旅游信息的各类渠道中,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社交平台位居前二,占比分别为69.3%和59.7%。实际上,不仅是游客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整个旅游消费市场都呈现出互联网经济的诸多特质——通过用户生产内容和话题设置,旅游目的地迅速获得流量,引发大众争相前往,网红目的地因而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打卡地。

  需求引导供给,改变旅游发展逻辑

  网络平台所具有的内容新奇化、方式互动化、推荐个性化和展示场景化等特点,极大改变了游客与地方文旅之间的关系。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旅游活动的共享性互相契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传播渠道、精准聚合目标受众、推动交互体验转化,而且可以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让受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在江西景德镇,很多陶瓷手艺人面前都架有一部手机,他们面对屏幕生动讲解着陶瓷的制作过程。也有许多主播漫步街头,带网友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体会这里浓浓的烟火气息,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把玩充满时尚感的陶瓷文创,走进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距离感受工匠的专注与严谨……大大小小的直播间不仅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见证了一个陶瓷工业重镇向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

  网络平台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现实的文旅空间进行艺术转化,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山西拥有众多珍贵的古建筑,这些古建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视频《我曾梦见你》深入挖掘山西古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魅力,构建了一个如《千里江山图》般的青绿山水世界。作品以古画为线索,辅以精美的实拍画面,虚实结合,展现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视频的背景歌曲介绍了山西的著名古建筑,传统民乐与现代说唱的融合形成有效张力,吸引大量年轻人转发点赞。这则短视频发布后点击量过亿,很多网友留言要到山西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旅游产业是需求导向型的。然而从资源普查到规划开发、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游客接待,在传统旅游业的发展链路上,作为需求方的游客对于目的地前期开发与整体运营的参与程度很低。网络平台条件下,旅游开发形成新的逻辑路径,游客深入参与到“推荐—决策—出行—分享”的全流程中来。人们发现好玩有趣的文旅话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吸引更多人关注并传播;文旅相关部门倾听网友心声,丰富和提升旅游体验,游客与地方文旅形成动人的“双向奔赴”。

  从“网红”到“长红”,促进旅游地持续繁荣

  借助传播技术和传播网络,网络平台可迅速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使之成为“网红”。然而,要实现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的持续繁荣,地方文旅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真诚面对游客需求,塑造更有人情味的城市形象。真诚、友善、温情是地方文旅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要素。如何借助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充足、独特而持久的情绪价值,成为地方文旅吸引源源不断客流的关键所在。如今,除了地方文旅官方渠道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外,从美食探寻、住宿体验到旅行攻略,游客更依赖于自媒体和网络平台所传播的信息。寻找和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素养、知识储备和网络影响力的文旅博主,让他们分享真实体验,展示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地方之美,成为地方文旅急需关注的重点。

  发挥青年人的潮流引领作用,展现美好积极的生活场景。青年人喜欢尝试新生事物,追求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内容,并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从“进淄赶烤”到贵州“村超”,从城市漫游到国风国潮,青年人对文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数规模和消费能力的日渐提升,更体现在对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为此,地方文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比如,生活化场景已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势。很多青年人在分享旅游经验时,会更加关注当地特色生活的体验,展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氛围和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让游客感受到诗和远方并存于美好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旅游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增强市民荣誉感,齐心协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自己生活的城市登上热搜榜,受到各地游客喜爱,能够极大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和向心力。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城市发展机遇,更加热情地接待八方来客。随着更多游客深入目的地生活场景,政府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商业秩序等,都得以快速提振和提升。淄博组织开通“烧烤专列”,新增 “淄博烧烤”公交专线,定制“淄博烧烤地图”,让游客宾至如归、心有所属。哈尔滨以游客视角换位思考,着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延长机场大巴、地铁运营时间。当地居民也以热情的态度和友善的举动,维护并提升了城市形象。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商家企业的诚信经营、当地百姓的热情友善,共同促进了旅游地的持续繁荣。

  旅游是综合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地方文旅的持续繁荣,不仅需要继续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推动作用,更需要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区域规划、产业调整、消费引导等方面做出系统谋划和持续努力,以高质量的文旅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6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科技开放合作,利于造福人类(望海楼) - 甘肃西和传播乞巧文化 “巧姐巧妹”:我们是受益者

科技开放合作,利于造福人类(望海楼)

发布时间:2024-08-18 20:03:16 来源: sp20240818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其中一条经验是,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6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这为我国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与此同时,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增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中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不断扩大全球创新网络“朋友圈”。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各国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

  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已经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且在这些组织的贡献度、影响力明显提升。此外,中国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的议题,牵头发起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启动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持续加大科技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近年来,中国试点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外籍科学家面向全球挑战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开发,共同推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等。

  开放带来机遇,合作推动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坚持自立自强、携手开放合作。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翻阅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绩簿,无论是在基础前沿研究实现的新突破,还是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的新跨越,抑或是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都是中国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最生动写照。

  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国在开放合作中贡献智慧、共享成果。从探寻宇宙奥秘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到力争给人类带来无限清洁能源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再到致力于为全球海洋碳汇提供智慧方案的海洋负排放计划,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活跃,与各国科学家携手合作,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如今,中国空间站向全球“航天人”发出邀请、嫦娥六号搭载4个国际载荷奔赴月球、“中国天眼”开放国际合作……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复杂,中国始终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致力于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中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