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加分”文旅消费(经济新方位)

发布时间:2024-08-08 14:15:46 来源: sp20240808

  江西南昌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争取免费门票机会;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与“李白”对诗赢得纪念品;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欣赏“东方雕塑陈列馆”……今年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多地凭借文化底蕴为文旅消费“加分”。

  近年来,文化传承发展带动文化旅游市场的趋势愈发明显。文化遗产地、考古遗址、历史文化名城(镇)、国家文化公园等文旅目的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据统计,2022年,超过七成的游客在节假日参与了两项以上文化活动。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一项项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项目备受关注。

  文化景点创新开发,活力足

  华灯初上,位于四川眉山东坡区的三苏祠周边,来往游客不少,街巷越发热闹。“夜游历史文化街区,精致的建筑装饰灯光布置,让人感受到别样的历史魅力。”一名游客感叹。

  拥有文旅精品项目是引来、留住游客的关键。东坡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东坡醉月地”文化旅游区,并推出特色旅游线路5条,开发10余项研学课程。2022年,全区A级景区接待量102.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82亿元。

  不只是东坡区、三苏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文化景点进行现代化、创新性呈现,避免“千篇一律游古迹”,增强旅游吸引力。

  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景区推出融合声光电的大型实景演出《金声玉振》,带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湖北武汉,系列活动邀请游客打卡汉口历史风貌区,重新认识既古老又现代的江城……

  创新开发,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路。

  行走在朱熹园所在的福建南平,常能在大街小巷与“卡通朱子”相遇。从城市景观、文旅产品到动画作品等,立体鲜活的朱熹形象、朱子文化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卡通朱子”主创团队负责人雷希颖说:“我们会继续挖掘朱子文化,使这一文化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各地厚植文化底蕴,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以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多样的文旅融合业态,激发消费潜力。

  影视作品带动消费,潜力大

  因为一部剧、一场电影或是一档节目,而奔赴一个地方,是当下旅游市场的新现象。

  富有烟火气的城市街道、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本就让观众心生向往;借助影视作品的传播提升知名度之后,更能吸引慕名前来的游客。

  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90%的外景在云南大理拍摄,取景地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广为人知。据介绍,该剧播出后的兔年春节假期,大理共接待旅游者423.93万人次,同比增219%。

  另一部剧集《长月烬明》,则让文化背景与之相关的安徽蚌埠受益不少。今年“五一”假期,蚌埠文旅局围绕该剧设计游览路线,开通4条免费公交专线,让剧迷一步到位打卡同款景点。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蚌埠共接待游客417.6万人次,较2019年上涨162.39%。

  “商街的繁华盛况让人赞叹,和电影里的大唐盛世简直一模一样!”来自广东广州的高中生张恒,看完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很快订票乘车来到西安,抵达当晚就游览大唐不夜城。

  在“影视+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景点通过影视剧的呈现,知名度进一步打响。据介绍,今年7月,西安城墙迎来客流高峰,较2019年同期增长110%;《长安三万里》电影出品方等推出的官方同款暑期研学线路备受欢迎。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业态新

  通过社交平台推介当地风物,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文旅新业态层出不穷。

  唐晓云表示,餐饮消费在旅游消费中占比长期保持在20%以上,90%的旅游者到目的地后都会品尝当地特色饮食。这其中,网络主播、博主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

  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的一名美食博主,拍摄传统美食短视频,常引得网友追随到地打卡尝鲜。在一期拍摄于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的美食视频中,食客与厨师围坐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炒拨拉。视频一经播出,当地客流量快速上涨,不少外地游客在店门口排起长队。

  “国潮”成为消费新风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消费稳步增长。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以“非遗”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主题相关的团购订单量同比提升245%。

  在大众点评APP上,一家名叫“93号院非遗工坊”的店铺十分热门,引得众多网友寻迹来到北京前门。据介绍,门店有近30个团购项目,顾客可以亲手制作老北京特色非遗工艺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文化、旅游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一方面,产品类型丰富,非遗进景区、国风文化节、文物游径、考古研学等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型产品备受市场认可;另一方面,融合方式多元,通过电影、演艺、音乐、文创、数字文旅、节会赛事等不同方式实现融合。专家建议,相关部门、行业机构、平台机构、从业者应发挥各自优势、借力打力,以传统文化激活消费新动能,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文旅消费升级双向赋能。

  (曾宇昕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0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3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在京举行 - “楠竹之乡”湖南桃江“飞防+人防”为40万亩竹林减少虫害

2023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08-08 14:15:47 来源: sp20240808

  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牛震、王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2日,2023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建设美丽丝路  共促繁荣发展”主题,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媒体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此次论坛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孙业礼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何平表示,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媒体交流合作的朋友圈,共同讲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好故事,共同唱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旋律。

  中外嘉宾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各国政策沟通持续深化,设施联通进展顺利,贸易畅通日益拓宽,资金融通稳步提升,民心相通走深走实,为共建国家人民带来了广泛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各国记者组织依托“一带一路”记者组织合作平台,在交流合作道路上坚定前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守道义,在疫情冲击下守望相助,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氛围、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外嘉宾表示,各国记者组织将继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交流合作,把握时代大势,顺应人民期待,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在国际新闻界持续发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响亮声音,积极营造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生动局面,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同时,各国记者组织还将拓展“记者之家”的内涵外延,推动构建“国际记者之家”合作网络,更好地把媒体记者团结凝聚起来,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次论坛发布了《携手启航新十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联合宣言》,公布了“不屈的人类”抗疫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优胜名单,并宣布启动“共建地球家园”图片和短视频征集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3日 03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