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冀风险投资进一步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3 15:06:54 来源: sp20240713

   中新网 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 张晓曦)风险投资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助推器”。在14日于上海举行的2023(第二十三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风险投资领域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加强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重要议题展开探讨,希望风险投资进一步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10月14日,以“创新、融合、共赢”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三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上海举行。张春海 摄

  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斌表示,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保障国家多维度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科创产业投资和科创企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周期和规律,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身处急剧变革的时代,长期主义是抵御风险、穿越周期的重要法宝。投资“硬核科创”是“长坡厚雪”,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相信坚守和坚持的力量,秉持长期主义方法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一定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中科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殷凯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效深度融合,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有利于科技型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技本身的属性决定了研发是最核心的部分,通过资本投入实现持续研发,推动规模化生产,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最终推动社会整体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创造出新的财富源泉。

  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梁宇表示,国内外先进经验表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金融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以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具有天然的适配性,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和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近年来,风险投资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技企业培育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梁宇还提及,希望借助论坛的交流机会,与更多的机构、企业家、创业者朋友们建立合作,通过搭建“创新、融合、共赢”的合作生态,共同构建“长三角+珠三角”联动的新发展格局,携手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

  还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风险投资贡献力量,进一步助力国家创新科技发展。(完)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青年为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 广西公园职工巧手造“永不凋零”的多肉 废弃眼影腮红派用场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青年为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7-13 15:06:55 来源: sp20240713

  近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力量,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看来,博物馆是一个能够培养、影响青年观众文博知识和审美品位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能够让观众与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产生链接和对话的公共空间。

  “青年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群体。他们去博物馆,往往不仅仅是看展品、看文字,还期望获得新奇的体验和感受。青年也是一个注重个性、喜爱表达、渴望社交的群体,他们希望从对博物馆、展览的选择,以及自己的感受中展现自己的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互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刘曙光介绍,为了满足青年观众的需求,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已有大量博物馆开始应用沉浸式、数字化的展示方式,让青年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展览的主题和内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举办研学、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青年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享受“看展式社交”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参与感。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参观博物馆可以增长知识、增强文化自信,72.20%认为可以提高思维、审美、创造能力。刘曙光表示,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培养、影响青年观众的文博知识和审美品位,有3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博物馆的展览,现在博物馆的展览不再是单纯的“文物+展板”,而是在叙事体系下,通过多媒体、互动、场景等方式,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价值,从而提高观众的文博知识和理解能力;其次是博物馆的氛围,博物馆是一个充满艺术和创意的空间,无论是建筑、陈设、灯光、音乐,还是展品、标识、导览,都是博物馆的审美元素,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和心境;最后,博物馆是一个可以让人静心思考、提升自我修养的场所,在博物馆,观众可以接触到人类文明的精华,开阔视野,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博物馆向青年观众敞开大门,同时也期待青年工作者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11月25日,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博物馆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动。之所以开展本次活动,刘曙光认为,青年工作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生力军和希望所在,是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接地气、了解博物馆,是时代之先。青年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知识面,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希望推出一批在文博行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青年,展示他们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对外交流、数字文博、展示传播、文创开发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让他们成为博物馆事业的领军人物,引领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刘曙光说。

  刘曙光表示,未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将在3个方面继续关注青年群体:一是继续加强博物馆青年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青年博物馆人;二是加强博物馆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推动博物馆开展面向青年的教育、展览、活动等,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拓展博物馆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增强博物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三是加强博物馆与青年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博物馆社会实践、博物馆文化体验等项目,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的?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发现,77.3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要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助力博物馆发展。在刘曙光看来,博物馆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按照使用与适当的原则选择数字化的手段和方式,避免陷入声光电的炫技。他认为,数字化赋能博物馆,要做到使博物馆藏品和资料的信息采集利用更加高效、规范和系统;使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分享共用更加便捷、广泛和多元,为博物馆的开放共享提供更多可能;使博物馆展示和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灵活和互动,让深藏在禁宫或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