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24-09-07 14:02:24 来源: sp20240907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施雨岑、齐琪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物保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作出修改完善,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0月20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新华视点”记者针对修订草案重要看点采访了有关专家。

看点一:坚持保护第一,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据介绍,此次提请审议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牢牢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将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制度上升为法律。例如,将体现“先考古、后出让”精神的规定写入修订草案,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制度、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对确保文物安全的责任等。

“现行法律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定较为完善,但针对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措施不够明确,给实践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文化室原主任朱兵说,“对于文物工作而言,保护是其根本原则。修订草案明确各级政府要把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修订草案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增加涉及文物保护的投诉、举报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执法部门应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文物保护的投诉、举报,还提出新闻媒体要开展舆论监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认为,这些规定有利于建立畅通、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对于防范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提供有力依据。

看点二:促进合理利用,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要发挥文物历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就要让文物“活”起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文物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对此,修订草案鼓励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同时,加强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目前,在文物利用方面,既有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等情况,也存在过度开发、不当利用等问题。”朱兵说,“修订草案在总则中明确了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同时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等不同类型的文物明确了多种展示其价值的方式,例如通过建立博物馆、纪念馆、保管所、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可以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示文物价值,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借用、在线展览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

近年来受到好评的文创产品,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实践。“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此次通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进一步明晰未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利用方向。以法治护航,让文物‘活起来’大有可为。”朱兵说。

看点三: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打击违法行为

对有关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对此,修订草案规定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有关执法部门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的措施;补充完善有关法律责任,增加责令承担相关文物修缮和复原费用、吊销许可证书等规定;增加行政处罚类型,设定不同档次的处罚并相应提高罚款额度等。

“从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前文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惩治力度不够是原因之一。”王云霞注意到,修订草案进一步加大文物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例如修订草案大幅提高了处罚金额,造成文物损坏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承担相关文物修缮和复原费用。

“相信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将为开展文物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发挥有效震慑作用。”王云霞表示。

近年来,多地检察机关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相关公益诉讼探索,进行一些积极尝试。此次修订草案也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可以对有关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多地检察机关通过开展相关公益诉讼探索,推动司法保护进程,对促进负有文物保护职责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王云霞说。

看点四:加强文物追索,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追索能力,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从海外追索流失文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已经促成了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为帮助海外流失文物尽快“回家”,修订草案明确了流失文物追索和国际间文物返还合作制度。

例如,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又如,修订草案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对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开展追索。

文物追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认为,为进一步通过国际合作打击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犯罪活动,修订草案增加有关“对等原则”表述,规定对非法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文物,根据有关协议或者对等原则与相关国家开展返还合作。

“此外,修订草案将外国政府、相关国际组织按照有关国际公约通报或者公告的流失文物纳入禁止买卖文物的范围,既体现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条约的义务,也展现了大国担当,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霍政欣说。

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支持开展考古、修缮、展览、科学研究、执法等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修订草案的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文物工作在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霍政欣说。

(责编:卫嘉、白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职业涌现折射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 特区政府强烈谴责和反对4位前美国驻港总领事就黎智英案的干预和抹黑言论

新职业涌现折射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9-07 14:02:26 来源: sp20240907

原标题:【新闻随笔】新职业涌现折射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据报道,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这1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并获得认证。据统计,从2019年发布首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新职业一年一发布、一年一新增,此前已经累计发布5批共74个新职业。2022年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新增168个新职业。新职业数量的持续增长正在悄然改变职业结构。

新职业并非凭空而设,一个新职业的背后实际上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人们在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比如,今年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这些新职业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职业是一面镜子,这些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的涌现,所反映的正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和方向。而诸如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也反映出民众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均指向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对于从业者来说,新职业获得认证,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此外,相应的从业标准、专业技能认证体系、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将进入快车道,这无疑将提高该领域的职业化水平,有利于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支持,构建更为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这又将反过来助力推动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此外,新职业涌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打开了新的就业空间,也为就业者带来更多元的就业选择,为更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新职业呼唤新技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成熟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制度,有利于全面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在职业教育领域,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调整幅度为历年最大。在本轮专业调整中,42所在京院校新增备案57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多数以“智能”作为专业特色。不断优化职教专业布局,加快对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响应速度,是增强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适配性的内在要求。推动新职业健康发展,也将充分释放我国人才红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除做好就业培训和保障支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新职业群体搭建更加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外,强化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也是推动新业态、新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让越来越多的新职业绽放光彩,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李一陵,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