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启示(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08-29 21:03:47 来源: sp20240829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洄游而上的鱼,遇到63米高的坝,怎么办?

  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引汉济渭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一条1908米长的生态鱼道沿着大坝向上延伸。补水渠、集鱼渠、进鱼孔,进入产卵期,每天大约有3000条鱼在这里顺利洄游。工作人员介绍:“在工程规划设计之初,我们充分考虑汉江鱼类洄游产卵特性,建设生态鱼道,打通鱼类洄游通道。”如今,鱼道、鸟道、涵洞、“绿桥”等生态保护规划设计,正在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标配”。

  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细节,为理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观察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从海湾到山巅,从平原到沙漠……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逐“绿”向“新”。

  从统筹兼顾中,不难读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之初就投入15.4亿元用于沿线生态保护,还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迁徙专用通道,列车经过时严禁鸣笛,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责任使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才能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未雨绸缪里,也蕴含着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重大工程建设往往任务重、工期长,“费时费力”搞生态保护和修复,值吗?值不值,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高铁河北雄安站,站顶由1.77万块多晶硅光伏板组成,年均发电量约58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公顷;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华白海豚从1200头增加到2000多头,用建设者的话来说,这一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这启示我们,不管是抓改革还是谋发展,都要心怀“国之大者”,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推进工作。

  透过重大工程的创新突破,更容易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深中通道全线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035米,从沉管预制厂到安装区需浮运50公里。项目团队创造性提出建造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的方案。相比传统拖带方案,可减少航道疏浚挖泥量超千万立方米,降低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大国工程的建筑之美与伶仃洋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重大工程建设里,有生态的考量,也有发展的思量。既从大局着眼,穿山越海、追风逐日,也在小处着手,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就一定能创造更多人间奇迹,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1日 05 版)

(责编:罗知之、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青海十年投资超200亿元 新改建农村公路5.26万公里 - 浙江建德众人徒手挖沙石 强降雨天紧急救援七旬老人

青海十年投资超200亿元 新改建农村公路5.26万公里

发布时间:2024-08-29 21:03:49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西宁8月14日电 (记者 张添福)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灿14日在西宁介绍,十年来,该省广泛覆盖的农村路网日趋完善,累计投入资金201.67亿元,新改建里程5.26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71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75%。

图为2024青海省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现场。张添福 摄

  当日,2024青海省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西宁举行。与会人员在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下寺村、湟源县公交客运综合服务中心等地开展现场观摩,感受“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交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何灿表示,自2014年“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征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之路,农村公路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何灿介绍,青海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8%,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75%,农村公路等级路、铺装率分别达86.48%、52.26%,较十年前分别提高5.38个百分点、15.57个百分点。

图为青海农村公路。(资料图)青海省交通运输厅 供图

  目前,青海探索推行“日常养护群众化、小修工程专业化、养护工程项目化”多元化养护模式,安排“四好农村路”公益性岗位人员1.46万名,以“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2.45万人,汇聚“四好农村路”发展的合力。

  青海省副省长何录春表示,十年来,着力于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该省农村公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必须围绕建设交通强国,聚焦助力乡村振兴,畅通农村公路微循环,构建“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