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以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17 10:38:53 来源: sp20240917

   中新网 沈阳5月15日电 (记者 韩宏)由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科技助残合作项目签约仪式,15日在沈阳举办。

  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2024年的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为迎接第34个全国助残日的到来,辽宁推出系列主题助残举措,致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于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辽宁聚焦智能化、定制化辅助器具研发创新,举办合作项目洽谈会和签约仪式,推动辅具产业发展。据介绍,辽宁省残联持续推动辅助器具研发基地建设,深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申报课题研发专业产品。同时,引进辅具生产企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着力在智能辅助器具产学研用上攻坚突破。

  当天,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与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高校,辽宁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奥托博克(中国)等龙头企业,围绕辅助器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在辽投资合作洽谈交流并举行签约仪式。

5月15日,科技助残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沈阳举办。记者 韩宏 摄

  辽宁以数字化赋能服务供给,将优质内容注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定位残疾人需求,探索残疾人活动开发和运作新模式,设计并开展科技感强、互动感佳的残疾人活动。

  助残月期间,辽宁将发挥资源优势筹划2场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活动;将会同鲁迅美术学院举办辽宁省特艺师资美术培训班,开展鲁美红色“六地”作品展、结业学员美术作品展参观活动和“美育在路上”汇报研讨会;将邀请残疾人非遗手工艺者,现场展示皮影、钩织、扎染等非遗技能,打造残疾人文创IP,助力残疾人就业创收。

  此外,辽宁实施科技助残公益项目,把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近日开展了“携手康复,共创未来”康复治疗与培训志愿活动,由专业医师、康复师、职业培训师、爱心企业组成的专项团队为沈阳市区100名上肢肢体障碍及疼痛患者(18—60岁女性无职业者)提供精准康复治疗及职业康复培训。活动期间还将与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签署志愿服务协议,开展“用艺术点亮残疾儿童美好生活”助残活动。举办“爱心同乐日嘉年华”活动,组织爱心企业为残疾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人才创造力从何而来?第三场“代表通道”精彩作答 - 广西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技能人才总量达834.55万人

人才创造力从何而来?第三场“代表通道”精彩作答

发布时间:2024-09-17 10:38:54 来源: sp20240917

原标题:人才创造力从何而来?第三场“代表通道”精彩作答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 洪星摄

“教育是把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解决未来的问题。”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代表说,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教育需要赋予学生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进而培养其创造力。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代表通道”上,两位来自教育一线的代表现场分享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经验。

兴趣和希望是创新的源头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是培育希望的事业。”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王旭代表讲述了因车祸而高位截瘫的男孩努力考取大学的故事,让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

在王旭看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积极引导和栽培。这几年,一批芙蓉学校在湖南省建成,给农村孩子带来教育的希望。

王旭表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让他们的长板更长,让兴趣爱好变为明天人生发展的优势。要尊重差异,相信孩子,激发他们的天赋、潜能和梦想。

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

从基础教育步入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松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中。

“现实中的大部分问题是复杂、不确定的,单一学科和专业往往难以解决。”在高松看来,学术研究往往没有现成答案,只能靠动手实验。例如,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金属有机单离子磁体、首次合成铁磁和铁电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将磁性分子用到量子信息和分子诊疗,这些研究都需要不断学习、突破、发现和开拓新的前沿领域。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高松认为,通过提高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比例、优化管理使用竞争性研究经费等举措,将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出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记者 张佳星 何 亮)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