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春运 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九十亿人次

发布时间:2024-07-30 17:17:05 来源: sp20240730

  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九十亿人次

  二〇二四春运,又见流动中国

  本报记者 叶 子

  1月26日上午,湖北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内锣鼓喧天,雄狮腾挪跳跃。大三学生李磊和家人一起,准备从武汉直飞香港。“趁着寒假和父母一起去旅游,期待这趟旅行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李磊说。

  2024年春运已拉开大幕。今年春运为期40天,从1月26日到3月5日,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量将全面回升。

  返乡流、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春运开始后,各地火车站、机场和客运枢纽人头攒动、客流加大,加上处处可见的龙年主题贴纸、灯笼、中国结等新春饰品,呈现出一幅秩序井然、服务高效、年味浓郁的春运图景,成为流动中国、温暖中国、文明中国的生动缩影。

  运力有保障

  “今年春运期间客货运输将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出‘两高两大’的特点。”在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这样介绍今年春运形势。

  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春运出行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量将全面回升,总量超1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0%。

  自驾出行占比将创历史新高。随着公众出行习惯发生结构性变化,叠加春节假期免收小客车通行费时长增加等影响,公众选择自驾出行的意愿显著增强。预计春运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约72亿人次,春节假期自驾出行占全社会人员出行量的比例将达80%。

  交通物流保通保畅面临较大压力。春运期间,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民生物资,煤炭、天然气等保暖保供能源物资,以及春耕备耕物资的运输需求旺盛,需统筹做好大客流运输组织工作,保障物流“大动脉”和城市末端“微循环”畅通。

  综合运输安全生产面临更大挑战。春运持续时间长、运输强度大、运输工具实载率高,交通运输系统持续满负荷运转,加上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易发多发,安全生产、应急保障等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超大规模客流压力,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从加强客流研判、运力保障、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多方面着手,保障公众平安出行。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常态化春运,预计铁路客流将出现探亲流、学生流、务工流、旅游流叠加,呈现总体高位运行和节前相对平稳、节后相对集中的特点。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运增长37.9%。

  “我们将科学合理安排运力,用好去年新开通的杭昌高铁、济郑高铁、津兴城际铁路、广州白云站等新线、新站运输资源,统筹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加大客运能力投放。全国铁路实行春运列车运行图,预计节前每日安排旅客列车1.27万列左右,节后每日安排旅客列车1.28万列左右,客座能力较2019年春运分别增长14.4%、12.6%。”该负责人说。

  民航方面,预计今年春运民航客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日均200万人次,再创新高。

  “我们将科学合理安排航班计划,确保运力准备充分、资源保障到位。”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司长梁楠介绍,一方面,加密航班班次,加快恢复国际航班,满足人民群众春运期间出行需求。据预测,2024年春运日均保障航班将达到1.65万班,基本上与2019年持平,较2023年增长24%。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决策,强化冬季运行保障能力,提升春运期间航班正常水平。

  2023年,铁路累计投产新线3637公里,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超7000公里,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增加2个,国内航线网络通达性拓展23%,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360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7万公里,均为全球第一。交通网络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运输能力更强劲。

  出行更方便

  不少人发现,打开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今年新增了一个“学生和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订票”专区。

  自1月10日零时起,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推出春运期间学生、务工人员专区预约购票功能,符合条件的旅客可通过该专区预约购买春运期间往返火车票,可提交开车前17天(含)以上的出行购票需求,最晚可预约3月5日的车票。

  今年春运,国铁集团进一步提升旅客购票体验,根据客流趋势,每日动态调整票额分配策略,兼顾长途和短途旅客出行需求,及时将票额投放至客流需求较大的车站,最大限度保障旅客出行需求。“我们通过上线购票需求预填、起售提醒订阅、升级候补功能、提供中转换乘建议等功能,帮助旅客抢票更便捷。”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单杏花说。

  不仅是春运购票更方便了,选择空铁联运的旅客出行也更加从容了。“高铁追着飞机跑,火车飞机随心换”成为现实。

  今年春运,成都双流机场、天府机场双双接入了高铁网络,航站楼内就能同站换乘。四川乐山女孩曹娟瑞从乐山坐高铁到成都,和姐姐、侄儿侄女会合后,一起从成都东站坐车到天府机场,接下来,他们要乘飞机去泰国参加曹娟瑞在清迈大学的毕业典礼。“高铁直通机场真棒!路上只花26分钟,非常方便。”曹娟瑞说。

  根据交通部门的研判分析,今年的春节自驾将出现超大流量。在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网,预计每天出行的日均车流量将达到3720万辆,比去年同期预计将增长7.5%。预计峰值会出现在2月17日,也就是正月初八。

  面对超大流量,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改善自驾出行服务。

  “我们联合公安部提出了重大节假日保障公路出行的八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拥堵路段的疏导,提高收费站的通行能力,优化清障救援等。春运期间,针对大客流的需要,服务区将增加移动卫生间、移动充电设施。”李扬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已建设充电停车位的服务区共计6325个,占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5%。今年春运,交通运输部还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方便自驾出行旅客。打开小程序,即可查询高速公路充电设施位置、实时状态等信息;遇到事故,通过小程序即可“一键呼救”……自驾出行更省心。

  旅客出行更方便,离不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4年春运,AI系统频频亮相,信息技术广泛使用。

  在北京丰台站的候车大厅,8位警务机器人第一次上岗春运。它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反诈视频、车次信息以及报警电话,机身上方还有一个报警按钮,旅客只要按下报警按钮,便能直通派出所的接警台,不仅能实时对话,接警台还能看到报警人及现场的画面。北京丰台站派出所政委陈洪震介绍,机器人主要在候车大厅活动,因为外观新鲜,更能吸引旅客的注意,也更方便对旅客进行出行安全提醒。

  在广东省广州市春运办,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展现了广州重点区域的交通情况和数据。这一智慧交通系统,也被称为春运保障工作的“最强大脑”。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喻伟介绍,通过整合交通运输数据、卫星定位、移动信令、交通检测器、气象、环保等数据,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列车航班情况、高速顺畅程度、重点区域附近的交通运力等“海陆空”出行情况,帮助春运决策更科学高效,保证路网畅通,为旅客回家提速。

  服务暖人心

  “您好,小朋友的是绿色识别牌”“老人家,您的是橘黄色识别牌”……在江西南昌开往北京的复兴号列车上,党员列车长张慧将“五色识别牌”放在重点旅客的座位上,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重点旅客,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

  每一位旅客平安顺利的出行,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悉心服务。对老年旅客多一点关心、对小朋友多一点耐心、对年轻人多一点用心、对带孩子的大人多一点爱心,是张慧的“四心服务法”。春运期间,许多大人带着小孩出远门,考虑到小朋友多、容易吵闹,会影响别的旅客休息,张慧特意在列车餐车的位置设置了一个儿童小课堂,带小朋友认识车厢里的设备设施,还准备了一些贴纸和小玩具,作为奖品发放。

  如今,春运不仅要“走得了”“走得快”,还要“走得好”。今年春运,各部门推出不少实招,推动服务升级,让归乡旅途更加温馨。

  “妈妈,这条‘龙’真可爱,我要把它带回家!”1月27日上午,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心尚雷锋服务工作室前,即将坐高铁回重庆万州老家过年的付先生一家三口喜气洋洋,老爸展示着书法家在现场刚写好的春联和福字,小女儿则接过了民间艺人现做的龙形糖人。当天,虹桥火车站举办“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迎春送福活动,为来往旅客送上祝福。今年春运,虹桥车站还推出“暖手工程”,在厕所里增设热水出水口,在座椅扶手旁增加充电装置,解决旅客回家路上“充电难”问题……点点滴滴体现服务的周到和细致。

  在云南昆明机场,左手捧着鲜花、右手拎着云南土特产的旅客到处可见。春运期间,机场为中转旅客提供诸多特色服务。例如,在各中转办理厅和休息厅均推出了迎新年活动,旅客通过参与互动话题可以抽奖、领取小礼品。对于中转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中转旅客,机场免费提供昆明市区城市观光,旅客可从翠湖讲武堂、南强街、斗南花市、海埂公园、云南省博物馆五条路线中选择。

  春运期间,国航将“浓浓的年味儿”装点到旅客航空出行的各个环节中。国航移动端推出年货节活动,签到抽大奖、大额优惠券、机票秒杀价、特色红包封面等新年好礼送不停;在国航部分值机柜台、休息室区域,旅客将有机会体验到书法送福、品味元宵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客舱中,旅客有机会品尝到春节主题的水饺、汤圆和国航专属中式糕点,并配以多款春节主题机上服务用品……

  志愿服务,也为春运保驾护航。今年春运,广东交通集团所有高速路段启动志愿服务活动,超8000公里高速公路、380多个服务区、76个客运站、203座加油站等服务窗口同步拉开春运志愿服务序幕。万余名“红马甲”活跃在广东省21个地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站等场所,努力打造“平安春运、畅顺春运、暖心春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实习生杨佳熙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关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关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30 17:17:06 来源: sp20240730

  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关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刷脸”进入景区的安保系统,微笑就能打折的无人超市,“伸手”即可付款的“刷掌支付”……在近日召开的互联网大会和进博会上,这些曾在科幻大片里出现的场景已不是新鲜事。

  而放眼更广袤的空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革新与发展更是无处不在:虚拟试衣镜帮你快速挑选服装,大城市知名医院的智慧医疗服务为千里之外的县城居民送上健康……从“人人互联”到“万物智联”,引领互联网潮流奔涌向前的,正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引擎渲染等一系列面向下一代的互联网技术。

  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主题,由科技部、深圳市政府主办,科技日报社与广东院士联合会承办的西丽湖论坛特设的平行论坛之一——“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将于11月16日在深圳举办。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当前,一幅幅深刻的变革画面正在中国大地迅疾展开。

  从“华为3GPP 5G预商用系统”到民用飞机制造5G创新示范应用……从遥不可及到多维应用,5G技术切实提升了生产、生活质量。

  我们看到,从“寒武纪1A”深度神经元网络处理器,到京东智能供应链技术服务平台,再到南航与腾讯自研的全动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在金融、家居、制造等多个领域,智能技术为生产生活插上有力双翅。

  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汇聚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5%,位居全球第二。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多项指标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与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成为赋能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

  丰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吴迪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有大量的智能硬件和机器人需要接入网络,腾讯云赋能我们的云平台,帮助我们以更低成本、更便利地完成机器人任务执行、任务规划、日志服务和远程调试等工作。”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无疑,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带动力最强的科技领域。”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谢小勇表示。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李海洲认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一个综合概念,涵盖了一系列在当前互联网基础架构之上的新一代技术和创新,其关键技术包括IPv6、5G和6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等,目标是优化、扩展和升级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和功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字需求。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引发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李海洲说,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平台,而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的结合体,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专利分析》将发布

  “我认为消费互联网的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产业互联网将为工业、制造、物流、医疗的产业数字化提供新动力,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重点。”李海洲说。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谢小勇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当前,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和关键时期,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全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我国消费互联网发展迅猛,而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还有一定差距。

  此次“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将发布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专利分析》,正是要为国内互联网公司优化专利布局策略、改进技术发展路线、选择技术突破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供政策建议。

  如何更好聚焦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技术突破、怎样更好打造更多落地场景、怎样更好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之间协同互促的创新体系……让我们期待“202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院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