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小站值班员的27年坚守:手势指令成“肌肉记忆”

发布时间:2024-09-15 19:27:31 来源: sp20240915

   中新网 柳州2月6日电 题:小站值班员的27年坚守:手势指令成“肌肉记忆”

  作者 汤晓逵

  “同意客车K748闭塞”“客车K748寨隆站Ⅱ道通过”“K748次接近,Ⅱ道接车”……每班面对三台电脑和一部电话机,点击鼠标下达指令100多条,这就是广西柳城县寨隆镇火车站,56岁车站值班员韦建国工作的日常。

图为韦建国从车站宿舍走向值班室。汤晓逵 摄

  焦柳铁路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在柳城县境内有4个车站,寨隆火车站就是其中的站点之一。从1997年调入寨隆火车站工作,韦建国在这里一干就是27个年头。

  车站值班员被称为列车安全行驶的“指挥员”。每一趟列车从驶入前、停靠、变更到发线,都需要车站值班员下达指令。寨隆站虽然未设置客运功能,但每天也有50多趟货物、旅客列车经过,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成为车站值班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图为韦建国操作电脑发出指令。汤晓逵 摄

  在值班室一台电脑前,鼠标被一个白色透明的盒子盖着,每次操作完必须立即盖上,防止因意外导致错误操作。当列车从寨隆站的前一站驶出,列车员向韦建国通报进站请求。韦建国操作电脑调节信号灯,通过无线电话向列车员发出正常进站的指令,并作出手势确认指令。

  听到韦建国和列车员的简短、快速对话后,作者疑惑他们是否都完全听懂对方的意思。韦建国说,这些对话、手势指令经过多年的反复操作,已经形成他身体的“肌肉记忆”。每一次通话,每点击一次鼠标,每做一个手势,虽然简单且枯燥,但必须做到严格规范,才能确保列车行驶安全。

夜班中,韦建国在站台接车。汤晓逵 摄

  车站值班员工作时间三班倒,为了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值班员要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时常忙碌到吃饭也在值班室,值夜班的时候更考验人的耐心和耐力。为了避免打瞌睡的情况,韦建国想出吃辣椒、冷水洗脸等各种点子。车站值班员工作不分节假日,韦建国也错过很多陪伴家庭的时光。家人知道他值班不能带手机,即便有急事也不打扰,让他专注工作。

  在铁路系统工作的36年里,韦建国在管理、调度、车站值班员等多个岗位上工作,经历了铁路系统的三次升级。每次的系统升级,就得学习各种新技术和各种新设备的操作方式。而他依旧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不仅要熟背上百条规章制度,而且要确保操作规范。

图为韦建国和同事贴窗花迎接春运。汤晓逵 摄

  小小鼠标“千斤重”,一声指令护平安。在这个小小的车站里,韦建国三十六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列车的安全运行默默奉献着。“平安是福,列车不出安全事故就是给我们最大的褒奖。”韦建国笑着说。(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海军某部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官兵成长 - 为促进民心相通贡献媒体力量

海军某部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官兵成长

发布时间:2024-09-15 19:27:32 来源: sp20240915

上岗仅仅两年,就能在某重要修理任务中挑大梁?

走进海军某部,记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撼:船坞里,26岁的助理工程师陈肖彭熟练运用工具,对主战装备的核心部位进行拆解。

此次修理涉及项目多、技术难度高,按照他们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陈肖彭恐怕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2021年,该部组建维修保障技术支持团队,利用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统筹开展多岗位培养,努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当时,刚刚走出校门的陈肖彭加入其中,有了技术能手的结对帮带、更多实装实操的磨炼,他迅速完成“能力进阶”。“如果没有团队的培养,我肯定不会进步这么快。”陈肖彭话语里充满感激之情。

人才成长需要沃土。该部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结合单位实际,紧贴任务需要,区分人员类别,探索推进以青年干部创客团队为基础、以水声专业创新团队为重点、以维修保障技术支持团队为依托、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储备的“三队一站”建设,为体系化、整体化、工程化培养人才搭建了广阔平台。

该部某总站一名工程师曾获国家级奖项,却一度因缺少“用武之地”而烦恼。成为青年干部创客团队带头人后,他不仅接触到更多的科研资源,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还有更多机会深入练兵备战一线开展课题调研。

那年,这名工程师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发某专用工具,将某型导弹装配流程大幅缩减,提高了装备应急应战速度。科技创新带来战斗力增效,激发了部队官兵参与科研的热情。慕名而来的某中队干部管彦鹏,在该工程师领衔的课题组“进修”后,更加注重从技术层面思考战术问题。前不久,他申报的某军事课题顺利完成结题评审。

如果说青年干部创客团队激发了人才成长的无形活力,那么水声专业创新团队的成立,则打破了影响人才集聚的有形壁垒。

据了解,水声专业创新团队坚持以战训实际和科研任务为牵引,打破编制和专业限制,从机关业务部门、艇员队等单位挑选专业骨干,促进了作战应用和专业研究优势互补,实现了“战、训、研、验”深度耦合。教练员齐振原来只能在本专业默默耕耘,鲜见创新成果。加入团队短短几年,他便参与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被评为“军队青年科技英才”。

评价一支部队的科技创新能力,既要看“领头羊”,也要看人才储备。那年,该部着眼打造梯次衔接的人才方阵,与海军航空大学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这里,一批批有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加钢淬火”。工程师米巧丽刚进站时,恰逢某重大任务下达。她主动申请参与,与课题组的同事合力攻关,为延长导弹定检周期、减少更换装药次数提供了数据支撑。如今,米巧丽已学成出站,谈及收获,她说:“在工作站,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科研触角不断向更深更广领域延伸。”

一名专家带出一群骨干,一群骨干盘活一个领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队一站”各有侧重、形散神聚,效能辐射到越来越多的专业岗位,组建以来共孵化转化科研成果100余项,培养出70余名科技尖兵。“只要把官兵的智慧力量汇聚起来、把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形成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该部领导表示。(刘敏 金雅兰 隋一范)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