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向更广阔天地(履职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08 16:16:26 来源: sp20240908

  飞针走线、丝丝入画,一幅精美的苏绣在姚建萍手下显现。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姚建萍长期致力于苏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希望让非遗走向更广阔天地。

  创立刺绣艺术馆、推进非遗进校园、培养苏绣艺人、推动苏绣走出国门……这些年,姚建萍一方面不断拓展苏绣的题材和技艺、形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促进优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在走访调研中,她发现当前传统手工艺产业规模较小,经营形态以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作坊式业态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均遇到瓶颈。

  于是,她提出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建议,呼吁为传统手工艺提供更全面的产业建设发展指导政策。一方面,加强政策帮扶,推动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打开大众市场。另一方面,有规模的龙头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障工艺美术从业者稳定就业,提高从业者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传承的良性循环。

  她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联合答复:将减轻传统手工艺企业税收负担,加强工艺美术人才支持,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等。相关部门表示,将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研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工艺美术行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吸引年轻人,是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姚建萍的积极推动下,苏州大学成立了苏绣艺术研究院,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今年全国两会,她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推动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科学育才方面有明显优势,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体系,能吸引更多青年人。”姚建萍说。

  “希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既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讲好中国故事,又提升产业经济规模,创造就业,为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表示将依法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更好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5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培养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 中国日报漫画: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

培养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4-09-08 16:16:27 来源: sp20240908

原标题:培养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日前,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农机检修”赛项中,来自湖南汨罗职业中专的学生廖灵馨获得二等奖。这是今年继园林专业学生许晓双在“植物嫁接”赛项中夺金后,该校学生再次在国赛中获奖。“未来我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本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机专家。”廖灵馨说。

   近年来,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依托汨罗农业特色,把校区建在村镇上,充分利用“进门即课堂、出门即现场”的校区优势,发掘农学职业教育特色,深化产学研融合,持续培养传承“骆驼精神”的“新农人”。

   刚开学,园林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何紫芊就跟着班里同学来到学校的温室大棚基地,“扎”进一片翠绿“海洋”。“开学第二天就来到实训基地,虽然嫁接这门技术还摸不着头脑,但是听着学长学姐的讲解,我慢慢了解到这项技艺的精妙。”刚踏进校园不久,这项“移花接木”的技术就让何紫芊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目前,学校已建成一个温室大棚基地和多个实训室,新生一入学就可以体验西瓜、茄子等植物嫁接,我们通过老生带新生、共同探讨的方式,锻炼他们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学校教师王向阳介绍。

   为了充分发挥“村镇上的学校”区位优势,学校还通过基地互用、校政(校企)互动等途径,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学校找到了我,希望通过企业的育苗基地提高学生的嫁接能力,学校提供技术,我提供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嫁接成功率。”长沙阎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阎宽讲,学生们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实训,就代表湖南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获得了蔬菜嫁接项目中职组一等奖。

   在汨罗高家坊村,村民高四海的土鸡养殖正风生水起。谈起创业伊始,他激动地握住黄巨华的手。2020年,待业在家的高四海正是在汨罗职业中专“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室”团队专家黄巨华的指导下,办起了海哥“竹泉”土鸡养殖场,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从选址、选种到饲料制作,从搭棚、筑巢到喂养技术,从病害防治到销售推广,黄巨华带领着学校团队一周2次来到高四海家进行无偿指导。在团队的帮助下,他养殖的优质土鸡因为肉质鲜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8000羽左右。“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我准备带动乡亲们一起搞养殖,为乡村振兴聚力。”

   近3年来,学校积极参与驻村工作队、电商助农等服务,成功转化推广富硒米、彩叶苗木等农林新技术6项,与湖南耕农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合作研发的叶面富硒肥填补了国内肥料市场的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记者 赵嘉伟)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