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十五周年年会举办

发布时间:2024-08-09 17:29:03 来源: sp20240809

  本报电  (记者严瑜)近日,2024非洲经济形势展望与项目发布暨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十五周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主办,中国政府部门代表、部分非洲国家驻华使节、非洲问题学者、中国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会,围绕中非合作、中非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

  会上,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哈姆塔拉·穆罕默德·奥斯曼·埃尔诺替非洲联盟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宣读致辞。他表示,非盟委员会就2024年非洲经济形势与投资政策展望制定了两份关键性战略文件:一份关于非洲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行动,另一份关于出口多元化发展。两份文件在非盟政策机构通过并得以实施后,将对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国支持非洲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以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为龙头,助力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进程。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对非投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秘书长程志刚在致辞中提出2024年中非经贸合作的3个预期:一是中非贸易额进一步提升,预计将达到3000亿美元;二是海外仓建设与非洲大市场发展迎来新机遇;三是中非产业园区稳步发展,迎来企业入驻高峰。他指出,2024年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将做好以下5项工作:第一、建立与非洲组织机构和区域组织、使馆经济商务处的长效联络机制以及与非洲国家商协会的沟通渠道;第二、做好中国与非洲国家市场的需求调研和数据分析,继续发布“非洲工业化前景指数报告”和“非洲营商环境报告”;第三、支持非洲驻华使馆组织的使馆开放日和项目投资招商会议及相关调研活动;第四、组织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做好走进非洲四站地的投资贸易订单洽谈会;第五、立足中非贸易提升,计划在东南非建立综合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促进中非经贸共赢发展。

  会上,加蓬驻华大使波德莱尔·恩东·埃拉、马拉维共和国驻华大使艾伦·钦泰扎、埃及驻华使馆经济商务处全权公使艾哈迈德·扎基、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大使衔)德瓦诺也分别发表致辞。会议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和摩洛哥阿提佳瑞瓦法银行驻中国负责人发表专家讲话。

  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国际部负责人李杰在会上介绍了非洲国家的投资机遇和中非可以开展合作的多个方向。例如,卢旺达的可投资领域主要为医药业、肉类产业及高端旅游业等;马拉维共和国的可投资领域主要为能源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埃及的可投资领域包括胶合板、无菌包装和打印纸等产业。

  在会议设置的高峰对话环节,中外嘉宾围绕“企业国际化发展与非洲市场”的主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责编:卫嘉、白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 神十六带回的实验样品在沪交付

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发布时间:2024-08-09 17:29:04 来源: sp20240809

图为何氏制墨样品。何昇剑 供图

   中新网 重庆12月15日电 题: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作者 马佳欣

  “你看这些墨块,它们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落纸之后,舔笔不胶,书写立体。这么好的宝贝,怎么就没有市场,我心痛啊!”76岁的何文凯用颤抖的双手捧出尘封的两箱何氏墨,小心翼翼擦拭上面的灰尘,眼眶慢慢红了起来。

  何文凯是重庆市铜梁区何氏制墨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被确定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氏制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世人造墨始自西周,唐末至明清最繁盛。由于早年人们写书信、记账、作诗词歌赋等都要用到墨,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我们何氏制墨是西部地区的墨中精品,是川墨的代表之一。”谈起何氏制墨,何文凯如数家珍。

  何氏制墨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在晚清时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文人们送礼的“奢侈品”。

  何文凯介绍,“何氏墨”精选特制松烟,熬制纯正牛胶,精制实用模具,技艺共分为配、叠、搓、印、烤、洗、刷、填、写、包等10个大步骤、40余项小工序。

  然而,随着墨汁和硬笔书写工具的发展普及,固体墨逐渐失去市场,何氏制墨销售进入“寒冬”。

  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何文凯将制墨技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孙子。

  儿子何永其是何氏制墨第六代传承人,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他14岁开始就跟着学习。通过33年的学习和钻研,他的制墨和雕刻工艺已然媲美父亲。

  “何氏制墨最看重的就是手上活,整个制墨过程全手工,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何永其说。

  “现在大家都不用固体墨了,制墨的材料难找,成本高,但购买力不足,难以养家糊口。”何永其说,为了活下去,他开了一家理发店谋生。

  走进何三发艺,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店里的装饰都是何永其亲手雕刻的木匾、临摹的字画和研制的何氏墨。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何氏墨,同时用开店的钱补贴家用,把技艺传承下去。

  所幸,铜梁区近年来大抓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2013年何氏制墨入选铜梁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何氏制墨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何文凯将蒲吕街道的制墨加工厂厂房及设施设备保存了下来,并对制墨技术进行了部分提升;2021年,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业团队对何氏制墨技艺进行制作技艺和传承人口述记录工程。

  “我们缺乏的是宣传和销售平台,其实固体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是由于缺乏展示平台,很多人不知道何氏墨,更没有便捷的购买渠道。其次,我们还需要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何文凯对制墨工序及技法进行了改良。他希望通过市场“沉浸式”创新营销方式,深入学校、景区宣传,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制墨技艺,从而提高何氏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名度。

  生于1998年的何昇剑是何氏制墨第七代传承人,是何文凯的孙子。何昇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他设计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具有铜梁龙文化标识的包装盒。“精美的包装盒能让何氏墨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也更能得到我们年轻人的喜爱。”何昇剑说。

  “有生之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何氏制墨技艺,让这项文化瑰宝永世流芳。”何文凯说,他原工厂的制墨设备全部都保留着,等待时机成熟,何氏制墨一定会迎来“新生”。(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