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产教协同育人,推进数智化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08-20 12:22:11 来源: sp20240820

当前,面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以“教育数智化 启新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数智化人才培养暨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旨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加强数智化人才自主培养重塑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数字化能力为支撑。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不仅能够满足新兴行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更能以此为契机,构建整合各行业的创新资源、汇聚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平台,集聚协同创新合力,促进新产业领域产业链延伸、升级和培育,释放新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培养数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高等院校需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新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积极打造数智化教育教学新形态,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师教学新能力。借助数字时代发展丰富教学新内容,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新方法,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型优质课程;构建数智化教学新生态,推动高校数据集建设,数据共享,算力融合,持续拓展数据资源,丰富数据种类,打造泛在的算力共享平台。

另一方面,探索构建数智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仅要深化学科专业交叉,如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打破学科路径依赖和专业壁垒,还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将数智化场景、项目、任务、流程引入课程和实践,培养实战型数智化创新人才。鼓励探索建设一批将数智化发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带动建设一批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教学团队,以核心要素建设推动构建数智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培养新质人才需要围绕能力、运用科技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高校和行业培训机构要树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理念,对行业培训机构来说,要将数智化领域的一线需求、真实问题、解决方案等带到人才培养中,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等全过程;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协同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行业培训机构签订专门合作协议,不断巩固产教融合成果。目前,用友集团与新道科技基于产业实践、融合教育数字化技术,在产业与教育间,搭建起以培养创新复合型数智化人才为主,全流程、多形态、厚科技的闭环深度融合模式,持续供给产业所急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复合型人才。

未来,相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推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数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能够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史雅乔、曲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广州今年“龙舟水”或有5次降水过程 - 相距遥远实验室如何成功进行全球合作?国际最新研究提出有效方法

广州今年“龙舟水”或有5次降水过程

发布时间:2024-08-20 12:22:11 来源: sp20240820

   中新网 广州5月18日电 (记者 王坚)据广州市三防办18日消息,预计今年南海夏季风将于5月20日前后爆发,广州将迎来“龙舟水”的降雨集中期,2024年“龙舟水”期间全市平均累计雨量为400毫米至500毫米,约有5次降水过。

  广州市三防办分析称,预计2024年“龙舟水”期间广州平均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至3成,共有5次降水过程:5月26日至27日(中到大雨)、5月29日至6月1日(大到暴雨)、6月3日至5日(大到暴雨)、6月8日至12日(大到暴雨)、6月16日至18日(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广州市三防办表示,受西南急流和低涡共同影响,19至20日全市将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季风爆发后,全市降水具有局地雨强大的特点,甚至有超过4月雨强的可能性,19日至20日暴雨最大小时雨强可达80毫米左右。该市需重点关注强降雨落区与前期灾害高风险区的叠加,加强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防御工作。

  此外,水文方面,当前全市主要河道及中小河流、市内潮水位站水位均在警戒值以下。根据降雨预测,19日至20日强降雨落区内中小河流可能出现1米至3米的涨水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接近或达到警戒水位。

  广州市三防办建议,由于“龙舟水”期间小时雨强大,切实防御由于降水可能引发较严重的城乡积涝、山洪、中小河流洪水,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完) 【编辑:唐炜妮】